APP下载

大班幼儿提早离园现象的思考
——兼议幼儿学习的特殊性

2021-12-31何海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幼儿

何海波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宁波 315336)

1 现象观察

入小班前还“佛系”的家长在孩子进入中大班后纷纷开始“鸡娃”,公办幼儿园门口出现了午饭后、午睡后孩子纷纷提早离园赶往培训班的想象。班级孩子“错峰”离园说明的是家长群体激烈的“内卷化”竞争的现象。当前,各大媒体中不乏曝出各个地区的幼儿园大班出现了下午只剩少数几个孩子在园的现象,看似以为是在二胎背景下出现的学位空余这一奇怪的现象。“赢在起跑线上”、“学习要从起点抓起”等各式各样早教理念的“强势传播”下,很多孩子在中班就开始了各种所谓的“学习”。家长对幼儿学习的理解停留在书写的字数、加减法的运用上,因此书写、计算之类的补习班严重挤占了幼儿的游戏活动。双语教育、数学教育、识字教育也成了幼儿园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据辽宁省教育厅网站(2020年10月6日)公布,辽宁省教育厅对吴利薇委员提出的《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加强我省学前教育资源建设的建议》做出了答复“经排查,目前全省有空余公办学位6万余个,要指导各市在扩增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存公办学位,分析公办学位空余原因,如因人口流失造成的要调整布局规划;因‘小学化’倾向引起的幼儿流失要做好幼小双向衔接,纠正‘小学化’倾向。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公办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增强科学保教的能力,力争把现有空余学位全部招满。”在这个回复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很可能是造成公办学位空余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0年9 月,《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三十九条明令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教育部三番五次地重申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发展的特殊性,但是忽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违背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在校外机构中孩子提前学、超前学、过度学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了。

目前的法律法规禁止幼儿园教授小学阶段的识字、算术和英语等知识,但是家长们对“幼儿园能否教小学的知识”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市场的需求与选择。人们习惯性地将学习的实质仅仅定义为知识或技能的获得,关于“学习实质”的刻板印象影响力极大。因此大部分父母和教师将成人或者青少年学习的概念延用在幼儿身上,比如把学习的结果局限在成绩或是经过高强度练习后能看得到明显结果的如英语、钢琴、舞蹈等技能方面的学习。其实学习本身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内部,能够显现可见的只是学习的结果而已。

2 幼儿学习的特殊性分析

特殊性是相对普遍性而言,了解幼儿如何学习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发生的机制,有助于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幼儿的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机制等三大方面具有典型的特殊性。

2.1 学习内容的特殊性

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的主要资源,生活经验构成了幼儿学习的最重要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物、事是幼儿最关心的并能使幼儿产生需要和兴趣并建立情感的链接,能激发出探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能引发幼儿知、情、意、行四方面全方位的投入,因此是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生活中的学习,就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直接与密切程度如何,影响了个体所发生的改变的真实和有效性。从已有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的生活经验是最容易引起学习状况的变化的。

此外,幼儿在学习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良好习惯,会迁移运用到他的学科学习活动中并使他终身受益。生活中,幼儿的学习不必刻意排斥识字计算内容。事实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文字,如城市建构、商标、汽车站牌、电梯标示、电视节目、超市商品的标签等,只要成人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注意,经过多次反复的细节观察,孩子就会在无意中认识一些字。所以间接的书本知识肯定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只有通过学习人类社会的生活经验,幼儿获得各种直观的、情境性的知识,习得了各种倾向与态度,才能逐渐养成为“人”的品性。

2.2 学习模式的特殊性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好奇、好问、好模仿、好思考和好探究等学习品质。幼儿会积极地观察并参与人际活动(包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等的互动),亲自操作并思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提问、思考并提出答案)。幼儿在生活环境中,通过自主的自我活动、与他人同伴合作,在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获得了众多的生活经验。当幼儿自主自愿地主动地动手动脑探究的时候,他们才是在真正地在投入“学习”。幼儿学习的基本模式之一就是操作学习,动作是学习的载体。尽管婴幼儿的言语处于不断发展中,言语学习也是其中一种学习模式,但是实物操作学习作为婴幼儿基本学习活动模式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幼儿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动作这一载体表达的,具有外显性。动作经验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依赖于个人的技巧与能力。身体动作作为成功的学习创造新的机会,而且早期成功的动作经验也会增加幼儿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推动学业的表现。不成功的动作经验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见,动作成为了人类适应环境、接受挑战并且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游戏在早期学习和发展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这一观点已得到哲学、心理学等各类学科的支持,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印证。从人类本能看,不仅仅只是儿童需要游戏,而是游戏满足了儿童的期待和需要。游戏能够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兴趣,当成人为儿童提供支持时,游戏情境下成人也能保持住对儿童意图的尊重。游戏是具有生命力的,不管成人在场与否,幼儿能够自发发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并与自己的情感建立紧密的连接。通过游戏,儿童向前、向内得以生长和发展,并最终让成为真正完整的、自由的人变得可能。

2.3 学习机制的特殊性

幼儿学习的发生是以现实生活和真实事件为基础的。幼儿的学习是与生活密不可分,需要依赖于特定的学习环境。提供与幼儿特定需要相适应的经验材料,即能与幼儿发生相互作用的经验化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类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的特性,适合于幼儿的多种感官和行为方式,以多种形式呈现和表现。因此,让能幼儿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环境应是真实的、生动的、可体验的。家庭、社区应该是幼儿学习的最主要环境。因此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的主要资源。

幼儿能用某些特殊的方式转化信息并解释说明自己的经验,这就意味着学习即将发生;当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修正和重构他们最初的表征时,他们就获得了新的表征;此外,照料儿童的人积极主动地、下意识地促进、鼓励都会影响儿童的发展。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整体的运行过程,每次的动手操作都能带来客体的改变,也能促使主体产生对客体认识的变化,就会出现反复的“操作—认识”多重性操作学习模式的循环。学前儿童最终将掌握较高一级的概念,并在概念水平上进行内部的智力操作。

幼儿与中小学生在学习的神经机制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早期生活环境和学习情感体验对儿童大脑发育有深远影响。例如,作用于儿童身体或神经系统上的早期生活经验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神经突触的生长,以及突触形态和功能的可塑性是幼儿学习的主要神经机制。幼儿期大脑的学习还是停留在低级神经活动的层面。到了学龄期儿童的学习受大脑皮层、额叶以及海马等高级神经中枢系统的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大脑高级活动。

3 幼儿学习生态的重构

一直以来,幼儿的教育范式沿用中小学,隐含着四种基本的假设,即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传递学科知识;教育的形式就是进行知识灌输;教育唯一正确的评价方式就是标准化的考试。而实际上我们应该将教育看作是一件典型的复杂性时间;教、学的界限是相对模糊的;教、学发生的场景有多样性的;好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孩子的价值并不在于他们终将成为成人,而在于他们在思考、在感受,他们是鲜活的个体。只有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我们重新思考幼儿的学习生态系统,幼儿的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地发生。

3.1 学习在窗外

幼儿的学习必须是打破学习时空场域的限制的,学习的发生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学习往往以各种各样的最适合的方式进行。每一位幼儿都需要从自然中唤醒学习的冲动,从自然中汲取疗愈的力量,有主动好奇探究的欲望,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发生,孩子的创造力发展才有可能。好的教育首先是激发幼儿发现自己的兴趣,萌发好奇心,获得强大的驱动力去探索不同以往的世界。学习是一个完全自动、自发、自主的过程,学习的发展在任何场域、任何情境下。每个孩子都带着先天的禀赋、迥异的气质和家庭文化来到幼儿园,孩子没法完整表达成人对什么感兴趣,他想学什么,正在做什么,这些都需要成人依靠精心的观察对儿童的理解去解读,去提供支持。这些支持需要老师能够做到,也需要家长在幼儿园外的任何场域能够做到。教育者的角色往往是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者、环境设计者、孩子兴趣和眼界的开拓者、孩子提出问题的共同探索者、跨学科工作的思维模式的传递者、不同学习心智的支持者。

3.2 他人即老师

幼儿是有灵性、有准备、有策略、有期待、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观察、表达、链接、思考,在幼儿基于实物的体验式的学习的关键四步,其中实物是幼儿学习的线索,成人是学习的观察者、倾听者和反思者,也是环境的设计者、平等积极氛围的维持者、共同的讨论者、孩子冲突解决过程的观察记录者、孩子相关领域需要支持角度的定义者、倾听-及时表达-坦诚沟通-共赢思维模式的传递者。所以成人与孩子的关系与孩子与同伴的关系是一致的,都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可以交流、可以反馈、可以分享。孩子在平等、安全、温暖的环境中,孩子可以自由地表达,通过言语、通过线条、通过塑形、通过动作等等,呈现出孩子世界中本该有的“一百种语言”。良好的支持是基于对儿童主动学习能力的信任。每个孩子都有探究世界的权利和能力,可以在群体中基于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也通过自己的智慧、他人的反馈以及与他人的合作等方式,自由地创造、丰富和扩展自己的学习体系和特有的学习节奏。

3.3 社会是教材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幼儿大脑的特点决定了幼儿不适合学习抽象的知识性的内容,需要具体的富有吸引力、开放的、可移动的材料支持幼儿的大脑和身体的发展。真实社会里的各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和对象,而不限于树上的知识。过去,书本是我们学习的全部世界;今天,全社会都可以是我们的教材。社会中的秩序、幼儿园的管理、同伴间的互动等都是活生生的教材。教育者的角色就是环境的设计者、有针对性的记录者、呼应孩子兴趣和发展需求的拓展者、相关领域他人作品的引入者、科学家思维和社会学家思维的传递者。允许孩子表达与行动、拥抱不确定性、让孩子在真实的社交环境中表达张力、以共情共赢的方式解决问题、尊重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学习的发生在每时每刻,也发生在与成人日复一日的互动中,需要在必要时候给予敏捷的支持。因此好的教育者必须首先是个好的学习者。

幼儿的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机制等三个方面有典型的年龄段特征。典型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理解幼儿学习,也有利于对幼儿的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支持。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需达成共识,凝聚力量,重构“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社会是教材”的儿童视角的生态环境,支持幼儿健康有力量地发展。

猜你喜欢

幼儿园儿童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