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境遇与路径

2021-12-31鲁宽民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疫育人思政

李 运 鲁宽民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一、疫情危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孕育新契机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育人素材、实践育人工作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育人新契机与新任务。

(一)在线教学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式新变化

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国家治理方式等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对教育理念所产生的深刻变革。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按照“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学,教学方式由线下“面对面”转向线上“屏对屏”的育人方式,线上教学已成为疫情之下教学的主要方式。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占网民整体的46.8%;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0亿,占手机网民的46.9%。”[2]网络这一重要传播载体为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腾讯会议、钉钉、腾讯课堂等直播平台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给师生间双向互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天地、提供新平台,推动在线教育驶入“快车道”。同时,网络空间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新空间,教育教学方式与网络深度融合的育人实践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推动在线教育由“新体验”变为“新常态”,形成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协同发力的思政育人体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在质量和效果上实质等效。

(二)抗疫故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宝贵育人新素材

抗击疫情的斗争,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大政治优势,彰显着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华儿女同心战疫的精神面貌以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孕育并诞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是抗疫斗争取得胜利的强大力量,也是激励一代代青年大学生迎难而上、奋发进取的不竭精神动力,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化“危机”为“转机”,积极构建疫情防控在线思政大课堂,切实有效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强大动力,透过正在中国发生着的抗击疫情的火热实践,充分挖掘抗疫战役中宝贵的育人资源,将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等思政元素、德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思政育人素材,并将这些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其规律紧密结合、有机统一,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呈现生动的现实案例。

(三) 疫情防控为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工作注入新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与重要表征。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青年学子有的居家防疫,化身居家劳动小能手,成为父母的小帮手,从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有的积极投身社区防疫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基层疫情防护的“贴心小管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疫情大考中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时代使命与担当精神。抗疫伟大实践对青年学子而言是一堂最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为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结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行为模式,“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P331,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将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育人特色,注重教育实效,为大学生学好思政课营造良好的实践育人氛围,凸显新时代思政课实践育人新亮点。

二、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导向功能、传递和实现方式、主体网络媒介素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导向功能遭受杂音干扰

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网络舆论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价值认知、行为认知等方面受到了极大冲击。大学生每天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关于疫情方面的各种信息,一些虚假信息和非理性言论充斥其中,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即时性与便捷性,网民把一些谣言、流言等负面信息在网络空间进行大肆传播,会迅速形成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容易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及恐慌。社会的现代化在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特别是受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且西方错误思潮长期渗透我国互联网舆论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及其产物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易受到“杂音”干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递和实现方式的改变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为主导,“传统的思想教育活动过程是一种单一的主体性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有限”[4]P153,忽视了大学生的人格主体性和能动性原则,主体性教育面临失范的风险,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未能有效发挥。在线教育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思政育人格局,高校思政工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由线下课堂教学转移到各种网络媒介平台上开展线上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和实现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在线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学习的边界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延伸,大学生获得教育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改变,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主客一体化”“交互主体性”的新范式,打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旧思维模式和单子式的主体性状态,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因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转型,教育者育人视角需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紧密结合、协同推进,改进思政育人方式方法,树立主体性教育和交互性教育的育人理念,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云”课堂,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实现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的有效链接。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网络媒介素养的亟待提升

媒介传播是大学生接受舆论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显现出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海量信息的涌入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负面信息,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定型期,面对网络空间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很难对其做出成熟理智的辨识,媒介素养意识亟待加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更新速度、知识更新体系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未能做到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知识体系更新缓慢,没有及时将网络信息融入教学实践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对网络媒介的应用能力不强,媒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网络媒介素养意识,将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而提升网络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三、后疫情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度、效”,有效化疫情危机为育人契机,破解育人过程中出现的瓶颈,着力构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协同发力的思政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高校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和领导权。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必修课,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大学生释疑解惑,教育引导大学生“学马”“研马”“信马”“用马”“传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提高运用这一科学武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前行之路的思想灯塔,不断地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感悟信仰之光、汲取真理力量,进而将真理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要充分发挥网络载体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微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传播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可视化、网络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力、穿透力和吸引力”[5],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思潮的健康发展,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二)发挥网络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开辟网络思政工作新阵地

网络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与传统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受众选择和话语权,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育人新平台。一方面,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发挥网络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依托微信、微博、社交媒体等传播平台,制作或者传播喜闻乐见的思政微课等网络文化产品,有效利用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网络育人平台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育人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将鲜活事例、时事政治等思政育人素材融入网上网下思政课教学实践全过程,实现传播形式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促进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另一方面,网络不仅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也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传递和实现方式上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精品课程、特色课程,“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启的‘云教学’讲授‘云思政’,实现学校层面‘云管理’、教师层面‘云备课’、教学环节‘云模拟’学生层面‘云体验’”[6],将新媒体平台打造成为大学生知识学习、道德培养、成长成才的“港湾”。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新故事

“抗疫精神”是伟大中国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抗疫斗争是对伟大“抗疫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伟大的抗疫精神中蕴含着宝贵的育人资源,是高校思政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活生动的素材,也为其注入了精神动因、提供了精神指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启迪与参考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战“疫”这把盐,找准战“疫”故事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深入挖掘抗疫故事中蕴藏的思政育人元素和承载的德育育人功能,把抗疫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充分运用抗疫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新故事,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把思政之“盐”融入教育之“汤”,使思政课变得“有知”“有味”,从而让思政课走进大学生心里、触动大学生心弦、引发情感共鸣,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网络思政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思政主体网络媒介素养与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运用网络媒介平台在育人方面发挥的纽带作用,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媒介素养强、思维眼界广的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人才队伍,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媒介素养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坚实组织保证,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力量支撑。高校在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以学校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其他各课程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学生党员骨干为主体,及时适当对其进行扩充、调整和完善,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管理体制,壮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通过网络技能培训、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大赛等方式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学网用网能力,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团队协作,形成育人合力。另一方面,提升高校思政主体网络媒介素养与能力,是加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增强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提升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把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下思想工作有机结合,坚持“主动传播与引导选择相结合的原则”[7]P194,密切关注网络空间发布的各种信息及思想动态,与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就学习困惑、热点话题、时事政治等进行信息分享和对话交流,引导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选择和理性表达,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识别能力,提升思政主体的网络舆论识别能力和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猜你喜欢

抗疫育人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