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利运营的专利证券化模式探究

2021-12-31殷建文李茵茵胡幼华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入池证券化专利

殷建文,李茵茵,胡幼华

(广州博士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0)

0 引言

专利证券化通常是指专利资产所有权人(如企业)作为融资者,提供能产生预期现金流的专利资产进行证券化,经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组成的特殊目的机构(SPV)包装和评估机构评估等一系列操作,产生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证券产品,使企业获得融资以促进发展。目前,我国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主要为一个或多个企业的专利整合形成专利包,由SPV购买其未来几年的经营权和收益权,经评估机构的评估后进行证券化,还有内外部担保和其他法律流程等。专利证券化的关键一是需要通过专利运营将无形资产的共享性充分发挥,提升专利升值空间,从而在二级市场上有投资价值;二是专利的价值评估,将专利价值与关联企业经营状况相分离,更加真实地反映专利自身的价值。

专利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商业价值。专利布局的前期,需充分发挥专利的创新性,深挖其技术价值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充分呈现,这样在后期运营中才能充分发挥专利的商业价值,产生或推动经济效益和商业效益的同时推动专利相关系列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行业市场的繁荣。因此,如何整合与运营专利,使企业持续融资从而推动行业技术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专利证券化可解决企业资金问题,让技术创新持续发展,避免因资金问题阻碍技术改进或变革等。因此,为弥补当前专利证券化的不足,探究专利证券化的创新模式格外重要。

本文研究目的,一是解决高科技企业融资难题,二是以资本推动专利成果转化,通过资本催化专利行业范围内的共享促进生产效力的提升,通过市场化运作减少专利证券化对政府及政策的依赖,最终实现专利的增值运营和风险把控。专利从产生之初到运营再到专利期满的落幕,是关联紧密的链条,专利的证券化可能涉及到链条的各个位置,因此,本文对专利从产生之初的企业筹备到运营,再从行业专利池的筹备规划、运营到实现证券化等流程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实现弥补当前不足。

1 专利证券化创新模式

1.1 目前专利证券化模式的不足

专利证券化融资与传统的ABS(asset backed security)融资模式相似,但专利作为无形资产,不同于传统ABS资产证券化具有实物价值可参考,专利价值难以评估及把控,其商业价值需要通过专利运营来实现。目前,专利证券化融资存在两大不足:

第一是证券化产品在二级市场升值空间受限。SPV以企业专利为标的,给企业融入资金,而付费使用专利的通常是企业自身,SPV主要根据前期专利评估,用资金换取专利未来3年~5年的独家经营权及收益权,然后每年向企业收取专利许可费的方式来获益。预设的许可费一般为定额,若仅限固定的许可费用,没有发挥专利的共享属性,那么产品在二级市场的升值空间将会受限。在证券化链条中,并未对专利做更多、更充分的运营,没有发挥专利的共享属性,没有实现更大范围的产业性发展,难以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效益。因此,只有增加运营的手段才能让专利的价值和效益放大,解决专利使用升值局限性问题的重点在于运营。

第二是风险较高。目前,专利证券化风险高的原因主要在于专利价值评估具有局限性。专利价值除其本身的质量高低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和使用专利的潜在价值,其产生的可预期价值包括持续现金流链条、签约合作市场等,是一种专利变现的手段。只有将专利的价值可预期化,其价值评估才能相对准确。当价值评估过高时,企业若由于经营问题无法支付许可费,专利无法通过交易变现从而出现不良。降低专利证券化风险的重点在于提高专利价值评估的真实性,不依赖拥有专利的企业,而是根据专利在行业中的使用价值。

1.2 专利证券化模式的创新

本文所提出的专利证券化模式的创新形式在于3个方面:首先,在专利布局阶段以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将知识产权布局当作投资行为,至少作3年~5年规划,前期布局为后期的运营变现服务;其次,由于专利的权利和价值具有可创造性,由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建立的权利具有可分离性[1],将知识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实施权和收益权四权分离,降低在前期专利成果还未被市场广泛接受时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过度依赖,通过先转移后转化的方式,由市场来验证和实现专利价值;第三,推动和打造“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建设由政府资金扶持及孵化的国际知识产权运营及成果转化平台,配套构建专项专利基金,专利基金围绕当地重点行业打造行业专利池,并由有经验的国际化知识产权运营团队运营。通过专利“四权”中全部或部分权利的收储构建行业专利池,通过专利交易、成果转化及付费许可等运营手段实现变现,当专利池达到一定规模后推向资本市场,实现专利池的证券化。通过运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付费使用专利,使专利池在二级市场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同时,专利(池)的价值通过运营由市场验证,而非依赖于个别企业或脱离市场的专家评估。

当证券化与行业专利池结合运作,从专利入池的权利分配与选择时即开始规划,进入行业专利池后,通过多样运营方式实现专利多种形式的价值变现,然后引入资本市场,实现专利证券化。

2 专利的全链条规划

2.1 企业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

专利证券化的第一步是专利技术的确定成型,对专利而言,不仅需考虑其本身的实用性价值,也需考虑侵权可能性以及其他专利保护措施,需要企业从专利产生之初就开始专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完整管理流程下产生的专利,进入专业构建的行业专利池中,通过专利池的运营增加经济效益,经过层层检测与预警保护,降低专利风险的同时提高价值、扩展效益而形成稳定且低风险的预期现金流,从而加快助力专利证券化。基于此,笔者提出企业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方法。

企业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企业专利产生前的准备,产生过程的把控,产生后的维护、管理和运营以及生命周期的完美谢幕,通过对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规划和管理,推动企业深入了解自身的专利投入和产出,以及各种可能的风险和专利保护期满的善后。企业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方法分为以下四步:

(1)专利产生前的管理。专利布局的目的主要有进攻、防御、品牌和证书4种,企业需明确专利布局的目的,结合自身创新能力及行业的专利布局状况进行市场技术及专利分析,形成以专利为主导的防御性战略布局和进攻性布局策略,初步确定运营方案后进行全面预算,包括申请费、官费、专利后续维护费及可能的其他费用(如专利无效、专利诉讼费用等)。

(2)专利产生过程的管理。根据实际需求,企业结合自身研发能力及外部团队的合作进行专利挖掘并开展技术交底书撰写培训,完善专利权利要求。在专利的生产过程中,可通过专利保险,以申请专利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投保人可获专利被侵权或被无效的赔偿以支付可能的专利诉讼费用。

(3)专利产生后的运营。专利的维护包括缴纳官费及续费,预警可能的侵权行为并启动专利诉讼和收费许可等相关程序制止。企业应成立相应的专利保护运营小组,制定专利保护预警机制并启动专利运营,进行成果转化和专利许可,实现专利的经济价值,并通过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或进行证券化来获取资本,以实现专利价值的最大化。

(4)专利持续的保护。专利具有限定的保护期限,企业应在专利保护期满前做好相关新技术的保护,以寻求延长相关技术的保护周期。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原有专利失去价值,或在专利被无效后,企业应提前放弃这些并重新布局。重新布局的新专利技术则需重复上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2.2 专利池规划

2.2.1 打造行业专利池

通过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的规划实施,企业才能最大程度保护知识产权,在商业竞争中进可攻退可守,同时利用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创新发展。针对行业进行完备的专利布局,不仅需大量研发人员的参与,还需资金支持,不是单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所能承受。行业专利组合的打造,不仅有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还需企业与科研院所、同行企业的合作,在行业生态中进行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的规划和布局,打造专利组合,构建行业专利池。

专利池通常由多个专利权人提供的多个具有使用价值的有效专利形成,专利权人可以单个或组合的形式将有效专利对外许可,也可内部进行交叉许可。专利池的作用是减少专利技术发展的阻碍。未来现金流通常包括专利许可费、专利侵权赔偿费等,在专利池中形成行业专利包进行运营,获得更全面的资源接洽,发挥专利技术在行业内的共享。目前,专利运营的主要困难是资源整合和流通方式的不足[2],因此,解决资源沟通和接洽问题,有利于提高专利在行业市场的认可度,在二级市场形成利于专利证券化的信用度。

行业专利池的打造,应从地方重点行业开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行业协会为支撑,针对各细分行业,打造以核心专利为主、外围专利为辅的专利组合,以运营主体地方为中心辐射更多区域,持续根据具体行业规模和实际需求将专利引入专利池,实现专利的高价值运营,助力中心区域重点行业产业升级。

2.2.2 专利池推动专利价值的提升与变现

进入行业专利池的专利,其实际应用与未来效益更易被认可,即预期现金流的评估价值更易被市场使用者认可,从客观层面提升了专利价值,推动行业专利池实现专利证券化的发展模式。相比于以往模式,通过行业专利池途径实现的证券化更易获得市场认可,通过专业团队的运营,专利在二级市场有较大升值空间,专利价值不会依赖于少数几个企业,从而降低了专利的风险。

行业专利池的价值变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专利价值的多级变现。通过行业协会的布局和运营,协助相关行业构建专利池,实现行业专利技术共享,进而以行业协会为初始力量推动当地企业及科研院所等相继参与,形成更全面的专利技术共享。在构建行业专利池时,专利共享所产生的专利权转移或许可费是专利价值的一级变现。专利价值的二级变现则是利用行业专利池的市场共通性和技术共享性,实施专利推广和增值运营,进而引入资本,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与合理增值使用,同时通过市场推动专利评估价值的提升。当通过专利运营实现生产效力的提升和收益增值后,引入资本运作,反向促进专利池发展,实现资金引入后的金融产品包装,完成专利池运营主体和行业专利的证券化,为专利价值的三级变现。

专利共享促进专利运营增值,继而引入资本,实现专利成果转化和资本积累,以现金流或预期现金流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行业专利池实现证券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因单个企业破产而带来的投融资危机,循环往复的资金链条降低了专利证券化后期金融产品的风险。

3 专利证券化创新模式的实现方式

3.1 专利入池方式多样

目前的专利证券化方案中,基本采用专利的独家使用权及未来收益权入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利效益的放大及其他权益的发展。笔者将专利及其相连效益的权利分为4种,分别是所有权、运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这四种权利的分离运营,是早期减少对专利评估的依赖、通过市场化来实现专利价值变现以及专利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法。

将专利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四权分离,入池专利的权利人可通过自身权利的使用情况和收益考虑,选择不同的权利分配组合模式。如以资金出让专利的所有权,专利权利人后续可根据约定选择享有专利出让后的收益权或其他专利的使用权等,根据入池金额确定入池专利权人所享有的后续权利;若入池时专利池主体不以资金换购,也可采用专利直接入股专利池(专利众筹)。综上所述,入池专利主体有更多权利形式的选择。专利四权分离的特点是专利权人可根据自身考虑,在无法确定专利潜在价值和运营价值的情况下进行4种权利分配组合使用,规避专利价值评估不准确所产生的损失并通过后期收益权来弥补,如专利权人采用入股分红形式将经营权交由专利池,或能分散单项专利运营无效益的风险。入池方式中权利分离的多样化组合,使专利池中的专利能更好地共享运用,行业专利池的建构和运营将更为灵活,有利于放大专利运营获得收益,实现专利池和入池主体的双赢,更好地推动及实现专利的证券化。

3.2 专利池的创新运营

对于入池的专利,首先可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专利成果的潜在使用方和潜在侵权方。对于前者,可通过咨询、成果转化以及后续的付费许可来变现;对于后者,可通过谈判、诉讼等手段形成付费许可的合作。其次,将入池专利按细分行业打包,以细分行业的专利池构建SPV,由国际化专业专利运营团队的运营支撑,通过行业协会将SPV中的专利以打包方式整体许可于相应企业,并提供相应咨询服务,进一步弱化对单件专利评估的依赖,让专利技术在业内共享的同时得到行业市场的认可。由于持续运营而具备升值空间和投资价值,最终实现的专利证券化有利于降低融资人和投资人双方的资金风险。第三,专利池构建初期采用专利众筹的方式,企业或研发机构以专利的某种权属作价入股,获取相应的分红权,在后续运营中可以分红权换取专利使用权,也可参与专利池运营获利的分红。专利众筹帮助企业更好地集中管理和维护专利,通过专业团队的运营变现,由于“四权分离”的灵活性,专利权人在不转移专利所有权的情况下实现专利的共享和价值变现。上述专利池经运营团队在运营一段时间后,产生稳定现金流,在扩大运营、具有升值空间的前提下,将专利推上资本市场,实现专利的证券化,反向促进专利的运营及入池专利企业的再融资,从而促进行业技术的持续发展。

4 结语

目前,专利证券化的实施方式并不完善,类似于直接沿用ABS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忽视了专利共享的属性,专利的价值评估脱离了市场,造成专利缺乏升值空间及二级市场的投资价值,在专利权人发生财务危机时,存在相关专利无法按评估价值变现的风险,因此,专利的证券化新模式是必由之路。将专利的价值变现,使专利变成金融资产也是专利和金融结合发展的重要探索[3]。专利池各种创新运营方式的结合是专利价值变现的重要手段,基于专利运营的专利证券化,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可提升投资价值和升值空间。

猜你喜欢

入池证券化专利
浓香型入池饭醅感官性状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
专利
太原阳曲故县村:党建引领注水入池 集体增收水到渠成
发明与专利
公积金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中南海游泳池男女分泳
资产证券化大幕开启
专利
节能——环保——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