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研究

2021-12-31肖小爱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数字

肖小爱

(中共河源市委党校,广东河源 517000)

0 引言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形势下,数字经济将成为世界的主流经济形态和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速度持续加速,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既面临数字经济大发展黄金机遇,同时也具备发展数字经济良好基础,必将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1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数字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产业的成长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1]。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在以下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

1.1 发展势头强劲

从产业发展态势看,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动力十足。2014~2018年广东数字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14年达到1.8万亿元,2016年超过3万元,2018年达到4.29万元[2],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表现突出,多项数字经济相关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如珠三角地区数字经济2017年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超40%,2018年占GDP比重达44.3%,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3],均排名全国第一。香港在数码港建设、金融科技、可穿戴科技、教育科技及智慧城市方面成绩显著,再加上其在智能科技领域世界领先的研究能力,数字经济正成为香港发展的新动力。

1.2 产业布局逐步形成

大湾区正布局多行业、多元化的数字生态圈。珠三角地区在互联网、物联网、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加上香港和澳门在基础研发、人工智能、数字生物等领域多种技术力量的叠加,数字经济成为了大湾区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战场。龙头企业方面,大湾区内千亿元市值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比超三成,表现突出,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公司优势明显。独角兽企业方面,据统计,2018年大湾区内超级独角兽企业有2家,独角兽企业有33家[4]。

1.3 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从发展环境看,大湾区不断加强顶层规划,优化营商环境。2018年以来,广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举措助推数字经济发展,聚焦工业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数字政府”建设等领域,于2018年4月出台《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年)》,提出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和全球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香港历来重视数字经济尤其是推动金融科技方面的发展。澳门在近年政府工作报告及《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都对建设智慧城市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粤港澳三地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统筹布局的情况下,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1.4 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大湾区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3个极点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其余多个节点城市特色突出的格局[5]。珠三角地区强化“双核一廊两区”(“双核”即广州、深圳两市,“一廊”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两区”包括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形成了以广州、深圳双核领衔,东莞、佛山第二梯队持续推动,惠州、中山、江门、珠海、肇庆第三梯队不断增强等3个梯队均衡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2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数字经济加快促进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尽管大湾区发展数字经济具备一定优势、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1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广州、深圳、香港集聚了大湾区内绝大多数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产业基础好,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差距明显。另一方面,大湾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各城市之间的数据资源流通和协同应用缺乏相关机制和平台,影响区域内数字经济资源要素的进一步协同发展,政务信息化建设、政策资源整合、部门协同配合等需进一步加强。

2.2 数字化技术实力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总体偏低,数据标准建设水平较低,一些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受制于人。如广东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芯片应用市场,但高端芯片自给率却只有14%左右[6]。此外,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大湾区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引领型企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总体滞后于经济发展。

2.3 数字经济人才相对匮乏

数字经济领域知识、技能融合程度深,涵盖众多新兴技术与产业,对人才的全面性、专业性、复合型要求高,导致数字经济人才愈发紧缺。当前,数字领域高端人才、相关领域复合型人才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大湾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据统计,大湾区人才的平均数字化程度为26.98%,整体人才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7]。

3 推动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正值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湾区应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大潮,紧抓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数字湾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1 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规划

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注重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合力。积极部署数字经济发展,在大湾区专项规划中有所侧重。进一步突出三大极点强强联合的同时,珠三角、香港、澳门等地区要运用自身创新资源,发挥数字经济发展优势,错位发展,加强与其他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数字经济合作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政策氛围,在打造“数字湾区”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3.2 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以三大极点、四大核心城市为重点,辐射带动大湾区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8];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加快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培育服务新业态;创新发展智慧农业,积极创建智慧农业园区示范基地;以数字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为抓手,积极培育优势突出、辐射带动性强的数字产业园区。完善数据流通共享机制,激活数据要素资源,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3.3 提高数字经济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探索数据安全高效治理新模式,在大湾区内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公共数据的开放与有序流动。强化原创性研发和创新,努力掌握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形成充分的技术储备,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形成有助于提高数字经济发展质量的新技术、新产品。集合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发挥大湾区不同城市在基础研究、产业化创新和应用市场的互补优势,打造协同一体化的新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新型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壮大创新型数字经济优势集群[9]。打造大湾区数字经济合作交流品牌,吸引集聚更多的数字经济企业和人才。

3.4 加强数字人才的引进与培育

优化政策措施,积极吸引高端人才,探索适应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加快引入一批国际化数字人才团队的同时,加快本地数字化人才培养。优化大湾区高等院校学科设置,鼓励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增设数据科学与数字技术等相关专业,加强应用型数字专业人才培养,探索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企长期高效的人才孵化机制,大范围开展职业数字化技能培训,扩大数字专业技能的培训规模[10]。

4 结语

面对全球新一轮信息化浪潮和产业竞争,大湾区应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总结本地先进经验、参考其他地区先进举措,加大粤港澳三地产业合作力度,全面系统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开足马力,实现数字经济大发展。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数字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