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水调歌头·中秋》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情感美赏析
2021-12-31赖宇琛黄乐媚
赖宇琛,黄乐媚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苏轼传递浓厚思亲之情的代表作《水调歌头·中秋》和李清照传达深切思夫之情的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皆因其深切的情感表达深受读者的喜爱。
一、汉语语言美与豁达的情感态度之美
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将词“诗化”,“所谓‘诗化’,就是诗人用抒情言志这样的写法来写词,而不再是写给歌女唱的歌辞,是写我的生命,写我自己的悲哀、我的遭遇、我的生活”[1]76。强调诗词创作应该有感而发,开拓了词的境界,他敢于创新和突破却又显得毫不突兀。“其代表作无不放笔快意,气势纵横,既一意倾泻又宛转曲折。既恣意挥洒又舒卷自如”[2]68。《水调歌头·中秋》是其代表作。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放,出任密州太守,与胞弟苏辙七年未见,对国家人民的忧患之情和思亲之情跃然纸上,真挚动人。汉语的语言之美体现在情感之美,包括音乐美、结构美和意象美,展现了词人从缱绻到洒脱的情感动态变化之美。
(一)音乐美下词人律动变幻的思绪
“倚声填谱的歌辞即为词”[3]22,音乐性是词的根本属性。汉语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韵美和声调美两个方面。音韵美的落脚点是在韵母上,韵母是音韵的主体,《水调歌头·中秋》主要押两个韵,上阙四句中有三句的末尾是押“ian”韵,分别是“天”,“年”“间”,“青天”“何年”和“人间”正好对应词人提问的对象,时间和地点,描绘了词人从“把酒”问天,不知“何年”,到最后清醒地选择在“人间”的复杂心路历程。从幻觉到回归理性的现实,词人经历了入世和出世的迷惑纠葛和情感起伏。“语言中的韵具有音乐美兼及气质美两个方面”[2]46,音韵之美也体现了词人浮想联翩,洒脱纯真的气质。词人时而困惑时而迷醉时而清醒的情感变化也通过韵母得以充分体现。“韵母的主体是元音,元音受口腔部位的制约,响度差别可以很大。有学者研究,以响度特征来看,汉语的韵母十三辙可以分为三种特征:洪亮级、柔和级和细微级”[4]51。通过分析三种特征的切换可以探究词人内心情感微妙的变化。“明月”音韵高亢,当时的词人借着“大醉”之意,意兴阑珊,似询问宇宙的起源,又似向往奔向月球。“几时有”和“把酒”韵都属于柔和级,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动作,共同表现了词人困顿的情感与复杂的思绪。“与声韵伴随的是非常微妙的情感、情愫、情思乃至意义。”[4]50苏轼虽自请外放,内心仍关注时局,既期待回朝中一展抱负,又忌惮党派之争。“明月”象征词人对出世的向往。“不知天上宫阙”,六个字中有三个是去声字,三个是阴平声,高低起伏,充满音乐的律动。“今夕”是细微级响度,语气关切细致,“何年”韵是柔和级,富含柔情蜜意和期待,在更进一步的询问中体现了词人因期待而迫切的心情。“我欲乘风归去”中“欲”和“去”都是去声字,洪亮而亢奋,表明词人渴望像“羽化而登仙”那样乘风归家,逍遥自在。下一句语气发生转折,“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恐”韵属于柔和级,透露出词人内心犹豫,出世固然逍遥自在,但人间有他割舍不断的牵挂,心怀天下苍生,心念家国亲友,不忍也不甘离去,于是用“高处不胜寒”来挑剔天上的凄冷。“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感变化多端,从虚幻到现实。最终入世的决心打败了出世的神往,做出留在人间的选择。
(二)结构美下词人通达的思亲之情
汉语的语言美还体现为汉字的“结构美”,即汉字的文字形体美,包括构图性、形象性和汉字在使用中产生的视觉美和听觉美[4]41-4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采用排比结构,由月及人,当视角从观察月亮到体味内心,久久回荡在“无眠”人心中的是在佳节深重的思念。由己及人,词人同情所有离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仗工整,富有哲理,看似在为明月开脱加重离人离愁别绪的“罪名”,实际是宽慰自己和所有饱受离别之苦的人。将悲欢离合视作人生常态,传达词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洞察。从月到人,将人与月的对立转换到人与月的高度统一。层层递进,视角在人与月之间无缝切换,整首词朗朗上口,具有视觉结构美和听觉节奏美,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和美感,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通达显得自然熨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兼具哲思与人情,“长久”跨越了时间的延展性,“千里”跨越了距离的限制,是词人对所有思念之人的祝福。希望人们深切的思念之情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旷达通透又充满温情的语言看似狂放,实则充满人文关怀,这是词人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呈现。全词雄浑劲健又飘逸旷达,体现出词人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
(三)意象美下词人心怀天下之情
词作的情感之美,尤其是心怀天下之情,还通过多个意象来体现。首先是情感抒发对象“明月”。明月象征高洁和纯净,一如苏轼忠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和豁达开阔的至高境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月亏象征人世无常,变化是常态。词人情感通达是因为能清醒正确认识客观事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也指月亮,以宏大的叙事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超越古今的“共”同明月,还是咫尺天涯的“共”赏明月,看似抽象,却是更为超旷的相聚。“酒”也是汉语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喝酒是文人志士寄托情感的方式,在甘醇回香的感官享受中品味人生的辗转起伏。“劝君更尽一杯酒”是故人离别的不舍与牵挂,“葡萄美酒夜光杯”是豪情满怀的快意人生,“酒酣胸胆尚开张”是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凌云,而本词中的“把酒问青天”是词人豪放不拘小节,飘逸洒脱的性格特征。“青天”是特定的意象,指晴朗的天气,也常指明朗的局势和公正无私的人,暗含了词人对自身清正廉洁的自信,对朝廷清正和国家兴旺的希冀。“风”的意象常常与游子思家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古道西风瘦马”还是“风正一帆悬”,都是思乡思家的深切真情。而“我欲乘风归去”中的“风”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词人对亲人家乡的深深想念,另一方面也是“词”借“诗”用,也就是“诗化”之词的表现,托物言志,将自己的愿望、想象和好奇、敬畏等复杂的心境寄托其中。既有兴奋之情,又有超脱虚空之感。
“苏轼之后,宋人词评中出现了‘婉丽’、‘婉曲’与‘豪放’、‘雄杰’两组相对的概念。”[5]苏轼开拓了词更宽泛的题材,树立了更高远的艺术格调。但他将词诗化的做法也引来当时不小的争议,其中就有与他渊源颇深的南宋婉约派代表女词人李清照。在李清照著名的《词论》中提到“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2]127。她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都多以诗、以文入词,并非真正的词作,而词应“别是一家”,尤其应该协乐,因此她的作品尤能体现词的音乐性。
二、汉语语言美与宛转的思念之美
“李清照的出现,则似乎乃是中国妇女文学史中,第一个具有想要以创作来肯定自己,而且更有着想要与男性作者一争短长之意念的女性作者。”[6]7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她前期描写闺阁生活的代表作。词人通过营造结构美、音乐美和意象美表达了对宦游的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反衬了她与丈夫赵明诚真挚感人的爱情。
(一)结构美和音乐美下凄婉的思夫之情
开篇的“薄雾浓云”营造出凄凉寂寥的氛围,透过凉意沁心的“薄雾”,看到的不是晴天,而是令人倍感压抑的“浓云”,“薄”与“浓”优美的对称衬托出的是词人同样化解不开的“永昼”的忧愁。“薄雾浓云”起到弥漫全诗的沉郁效果,传达了离愁别绪,与初婚的甜蜜形成强烈的对比。身边没有丈夫的温情与关怀,词人倍感寂寞凄冷。
“词是以音乐为依归的文体活动”[3]7,音乐美起到深化词人情感美的作用。“翻译美学的关注集中于音像、音型与音效,尤以音效为主”,“音型即为诗词格律、韵律,体现了节奏美和音韵之美”[4]45。而音韵美和结构美紧密相连,共同构成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效果。《醉花阴》的上阙平仄结构为“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采用的是“平起式”,表达了深沉的愁思,第二和第五句都采用“仄仄平平仄”结构,构成了抑扬顿挫、相互呼应的音乐美,融入了词人的情思,具有朗朗上口的艺术效果。“汉语声调的两个基本要素是音节内的‘相对音高变化’和‘相对音长变化’,正是这两个要素的变化,为人的情感提供容载空间,也必然带来其所容载的情感的变化。”[4]54《醉花阴》的相对音高变化从第一句开始就非常明显。“薄雾浓云愁永昼”分别是平仄平平平仄仄,音高呈规律性变化,具有分明的节奏感。“薄雾浓云”较“愁永昼”音长短,描绘的是阴沉的天气,而“愁永昼”较长的音长犹如长叹不息,抒发了词人内心深处绵延不绝,郁结于心的“愁闷”和寂寞。屋内的“瑞脑消金兽”同样是萦绕不绝的烟雾弥漫,笼罩着散结不开的忧愁和思念。“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中的“又”“透”和上一句中的“昼”“兽”都同样押ou 韵,同样都是去声字,富有沉重感和穿透力,透露出词人一重“又”一重的惆怅和穿“透”身心的凉意。声韵美传递了词人“寂寞”的感情,佳节倍思亲的情思,与丈夫甜蜜缱绻的幸福回忆。上句写的是白天的寂寞,下句写的是夜晚的寂寞,而“重阳”佳节作为反衬更突出了词人异于常日的寂寞。词中虽并未着任何思念之字,但透露出来的“悲凉”之感反衬的是与丈夫往日的绵绵情意,“玉枕”边的人不在,半夜的“凉”意唯有自己体会。李清照在著名的《词论》中提到“盖诗文分平侧,而歌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2]127,她认为词的声调应该是协乐的,格调高雅,上阙通过音韵美描绘出思念美,用愁闷不安,孤寂悲凉的情绪反衬内心深处对美满爱情的珍惜与回味,更表达出对丈夫深切的想念、依恋和不舍。下阙中的“后”和“瘦”也押ou 韵,从声韵上将上下阙变成一个整体。
(二)意象美下词人超越情困的顿悟
“意象”如一条暗伏的线索,将宛转的思夫之情串联成了一个整体,最后一句实现质的飞跃,词人实现了超越情困的顿悟。“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东篱”来源于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联系典故就能明白“暗香”指菊花之香,“菊花”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象征清新高雅的人格和超然洒脱的精神,也可作为词人的“自画像”,描绘的是一个寂寞清幽的身影,一位清冷的佳人。“黄昏”是容易引起思念的时刻,在古代诗词中是思念的意象,如晏殊的名句“夕阳西下几时回”是游子对家的思念,而这里正好相反,是词人对外出宦游的丈夫的思念。“把酒”却无法言欢,只能对着满眼的菊花思念丈夫。“盈袖”的“暗香”也如暗藏的思念,细腻而委婉。同是“把酒”,苏轼词是男性词人醉意朦胧间对宇宙苍穹人世常情的探寻和解脱,李清照词是女性词人孤独凄然无法排解的思念。体裁相似,用词相同,豪放和婉约两种写作风格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深入人心。“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前文层层递进的思念中跳脱了出来,将“帘”外的菊花和“帘”内的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黄花”和前面“东篱”暗指的菊花相互呼应。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词人的身形比菊花还瘦,品格如菊花般幽淡素雅。“菊花与人的情意有一种应合”[6],让这首词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