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之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及其实践探索

2021-12-31夏良玉赖艳华

关键词:闽东畲族宁德

夏良玉 赖艳华

2021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让我们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让我们更加豁然明理、更加坚定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强调了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精神密码,蕴含着文化自信的深厚红色基因。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的进一步深化和生动诠释。“文化自信”这一理念,源自习近平同志对“闽东之光”的深邃思考和生动实践,成熟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始终高度重视、一以贯之;“文化自信”的提出,是深思熟虑、意蕴深远的,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的。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指导性的生动实践,为闽东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闽东之光”的重要论述,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涵、立场方向与方式手段都进行了深入探索,成为“文化自信”理论的重要源头,与十八大以来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有着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内涵。

(一)“闽东之光”与“文化自信”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以文化建设激发人民的自信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德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岛、贫”的地方,闽东人民对自有文化产生自卑情绪,有些干部则人穷志短,到省里开会“座位不敢靠前,发言拉在最后,嗓门不敢放大”。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文化建设应当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角色?为了让闽东人民摆脱思想上的贫困,习近平同志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90 年1 月,他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以下简称《闽东之光》)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指出:“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1]“我们有一个明确目标: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2]“我们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让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闽东的闪光点。”[3]“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4]这些论述,集中阐明了文化建设在“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就是树立自信心、增强奋进的动力,实际上已经初步提出“文化自信”这个重大命题。习近平同志以前瞻性思维和战略眼光敏锐地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中国人民民族精神的涵养作用,也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培育民族自信心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2016 年6 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3 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要求全党坚定“四个自信”。紧接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进一步对“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重要地位和重大价值作出精辟论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始终高度重视、一以贯之;从对闽东文化的随想,到“文化自信”的提出,是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和理论探索,不断升华推进的。

(二)“闽东之光”与“文化自信”一脉相承的深厚内涵

2016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可见,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这三个方面的文化,就有明确的论述。他在《闽东之光》文中强调:“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从整个国家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他在谈及闽东文化的闪光点时指出:“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人民现在正在抓紧机遇,脱贫致富,这又是一个闪光点。”[7]当然,习近平同志同时也将闽东的畲族文化和独特风景列举为闽东的闪光之处,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与后来凝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方面内容高度一致。由此可见,“闽东之光”与“文化自信”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传承,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也是身体力行、不断实践的。他高度重视闽东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出要做好地方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充分挖掘文化的亮点,增强闽东文化的话语权和文化的感召力。1989 年8 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并作了《深刻认识修志意义,认真做好修志工作》的重要讲话,强调“修志承担着历史责任,是一件相当得志的事情,要把修志工作当作善政来做”。他对畲族文化尤为重视,指出“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本民族文化,畲族文化在国内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闽东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闽东地区可以引以为荣的特色和优势”,[8]并对弘扬畲族文化提出三点意见:首先,要继承和发扬畲族文化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其次,要抓紧挖掘整理畲族文化遗产,抓紧修建畲族博物馆,办好畲族研究会和畲族歌舞团;最后,要努力丰富畲族人民文化生活,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闽东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挖掘和传承闽东红色文化,批示要做好闽东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工作,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89 年7 月1 日,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闽东革命纪念馆举行开馆典礼,习近平同志出席纪念馆开馆典礼。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德后,专门查看了蔡威的家史。他说:“为了教育下一代,不要忘了革命前辈付出心血打下的江山,一定要做好革命传统教育。蔡威是无名英雄,宁德人要感到骄傲,要好好宣传。”[9]闽东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一直是习近平同志最牵挂的。他在带领闽东人民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工作历程中,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这些早已升华为我们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闽东之光”与“文化自信”始终如一的立场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之光》中指出:“文化建设有直接的宣传功能。讲宣传就有一个效果问题,这涉及到宣传内容的思想性,又涉及到宣传的形式。思想性是宣传工作的灵魂,也是宣传工作的出发点。”[10]这里谈到的“思想性”,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11],是有渊源关系的。这可以与习近平总书记此前的思考相互印证。1989 年10 月8 日,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首届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作题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繁荣闽东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讲话。可见,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习近平同志就非常强调政治方向对文化事业的引领作用。

《闽东之光》还具体探讨了文化建设活动的方式和手段的运用。习近平同志提出四点意见:“一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能表现思想性,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流于形式;二是要有群众性,脱离了群众的形式,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三是要少花钱,多办事,多讲经济效益,铜钱扔到水里也要有几个响声;四是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12]他还强调要“利用电视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展示一下闽东的闪光点”[13],亲自指导制作闽东风光音乐电视片——《山海的交响》,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有力地宣传了闽东。这些重要论述和实践,既强调接地气、重实效,又强调对新技术的运用(电视片在当时是新鲜事物),与党的十九大精神也是一脉相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4]

二、闽东人民弘扬“闽东之光”为“文化自信”理论提供生动实践

多年来,闽东人民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大力弘扬“闽东之光”,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迈向繁荣兴盛的探索实践,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印证了“四个自信”重要理论的磅礴伟力。

(一)牢记“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殷切嘱托

宁德全市上下始终牢记嘱托,大力实施传播“闽东之光”工程,坚持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深化与中国作协、中国摄协等高层次组织合作,打造“青春回眸·宁德诗会”“我心中的那片海·国际摄影大赛”“闽东之光·梦龙文化周”“四季屏南、乡村有约”和乡村音乐会等特色项目,形成一县一品、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尤其是2020 年,高质量配合做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心连心”首场慰问演出活动,向全国人民立体呈现宁德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方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不仅让外界全面深入了解宁德、感知宁德,也进一步鼓舞宁德人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有效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闽东苏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六个一批工程”,为城市留住了文化的“根”和“魂”。一是留住了历史。健全文化遗产组织机构,建成市级博物馆、纪念馆4个,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9 个,出台《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宁德市霍童溪流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从立法层面开启我市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新篇章。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 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9 个,可移动文物藏品数量达14558 件(套)。整理出版地方历史文献,包括《福鼎旧志汇编》《宁德县志》等地方志,《游朴诗文集》《石堂先生遗集》《崔世召文集》等宁德名人文集,以及《王氏汇刻唐人集》等宁德人刊刻的古代书籍。二是留住了乡愁。将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大对古民居、古村落、名镇村的挖掘保护力度。宁德市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 个、名村14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6 个、名村28 个,中国传统村落141 个,省级传统村落126 个,数量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三是留住了记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设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蕉城、屏南、寿宁、福鼎、周宁等地结合实际,聘请乡村文物保护员和廊桥保护员。宁德市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8 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63 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187 项。其中,“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宁德黄鞠灌溉工程”入选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由“柘荣剪纸”与全国各地剪纸组合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持续扩大文化宣传效应

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十百千万”特色工程,培育451 支乡村文化队伍、2656 名乡村文化骨干,常态化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支文化小分队下基层送文化、国有文化院团下基层送戏送演出等活动,涌现蕉城“好舞台”、福鼎“中国微演艺”、福安“社区群星秀”等文化惠民特色平台,活跃民间文化氛围。实现县县有数字影院和广播电视“村村响”“村村通”目标,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提升至99.55%。累计建成综合文化站133 个、村级农家书屋2135 个、“村村响”广播室2205 个,完成2326 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3 个全国试点县(市、区)、7 个市级试点县(市、区)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全覆盖,市“四大馆”文化公建项目扎实推进,构建了市、乡(镇)、村三级全覆盖的文化宣传服务体系。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均实行免费开放,每周免费开放时长均达到40 小时以上;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均放映2.5 万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精心组织实施文化精品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跟时代步伐,深挖宁德特色文化资源,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扎根基层,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彰显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近年来,推出全国首部大型原创畲族舞剧《山哈魂》、首部畲族题材院线电影《梦归山哈》,制播《闽东历史名镇名村》《千里赛江行》《千年临水情》《红色闽东行》等作品,短视频《宁德纪事》入选中宣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型展览“百城纪事”展项,改编创作音舞诗画《山海的交响》入选2020 福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闽东诗群”文学方阵不断壮大,出版诗歌专著上百部,代表诗人汤养宗的作品集《去人间》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成为我省诗歌界首次获得这一重量级奖项的文学作品。

(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台市属国有文化(集团)企业管理实施意见,组建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管理模式,制定《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业绩考核办法(暂行)》及《2020 年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业绩考核方案》,推动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深化与省歌舞剧院战略合作,全省首创“大手牵小手”结对共建模式,推进畲族歌舞团改革。经验信息《守护民族文化 传播闽东之光》被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刊发。出台《宁德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以“数字化、创意化、融合化”为抓手,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屏南“乡村+文创”、福鼎“白茶+文化”、霞浦“摄影+民宿”、福安“数字+文创”等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57 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 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 家;现有省级休闲集镇11 个、省级旅游村(特色村)117 个。2018 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19.3%,增幅位居全省第三。

三、弘扬“闽东之光”的启示

“闽东之光”源自闽东,但不限于闽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闽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闽东人民的文化建设实践,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充分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正是这种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渡过了近代史上许多内忧外患的危机,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佩服的今天。”[15]历史和实践也反复证明,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因为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这些精神和底气,渊源于中华民族5000 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源源不断地提供强大力量。

(二)挖掘文化闪光点,打造文化名片

一个地方的文化包罗万象,只有找到其中的闪光点,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认同。要善于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立得住、拿得出、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比如闽东,可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归纳的几个“闪光点”,进一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畲族文化、茶文化、山海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闽东特色文化资源,精心策划“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福鼎白茶节、坦洋工夫红茶节、太姥山文化旅游节、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文化旅游节、陈靖姑文化节等一批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办好青春诗会,编纂“宁德文库”,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切实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闽东人首先要知我闽东,不知我闽东,如何能爱我闽东?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建我闽东。”[16]通过打造这些文化品牌,可以增强闽东人民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怀;闽东之外的人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闽东,就会更向往闽东。

(三)凝聚文化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所以,要立足地方深厚的文化土壤,进一步提炼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凝聚推动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一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涵养人民的道德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定力,培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二要大力整理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文化厚培和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让红色文化占据意识形态和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教育和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有担当、有能力、有智慧的干部队伍,在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发挥中坚作用。三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习近平同志在带领宁德人民摆脱贫困中形成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文化精神力量。

注释

[1][2][3][4][6][7][8][10][12][13][15][16]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21、23、22、22、23、23、117、23、24、24、23、22 页。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网,2016 年7 月1 日,。

[9]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宁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年,第100 页。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2020 年10 月29 日。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网,2017 年10 月18 日。

猜你喜欢

闽东畲族宁德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