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之光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1-12-31涂双滨

关键词:闽东畲族育人

涂双滨 苏 佳

闽东之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的形象概括和生动比喻,“将闽东之光传播开去” 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文化建设的深切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将弘扬闽东之光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价值。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将闽东之光蕴含的红色元素、畲族元素、非遗元素、为民情怀和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闽东精神等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要求和现实诉求,是增强思政课魅力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对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闽东之光育人元素的独特内涵、科学分类及时代特征

(一)闽东之光育人元素的独特内涵

闽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集地,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廊桥文化、信俗文化在这里大放光彩。1988 年5 月,习近平同志就任宁德后,把闽东的锦绣山河和灿烂文化形象概括为闽东之光,他在收录于《摆脱贫困》一书中的《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明确指出:“什么是闽东之光呢?我想,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己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2]习近平在文章中指出,一定要把握住闽东的“四个闪光点”:即畲族文化是一个闪光点;闽东是老区,有长期斗争的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人民正在抓紧机遇脱贫致富又是一个闪光点;闽东的山海交融、风景独特也是一个闪光点”。[3]“闽东事,天下理,闽东之光不仅仅属于闽东,更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闽东之光育人元素是闽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渐沉淀而提炼出来的,反映闽东人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及智慧的一系列文化元素,不但具有先进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5]而且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和辨识度,[6]是闽东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闽东之光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指将闽东之光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价值理念渗透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的目的。

(二)闽东之光育人元素的科学分类

闽东之光育人元素既有形象的视觉效果,又有丰富的精神内核及物化载体,可以从内涵和形象特征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分类。从内涵维度可以分为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区域文化、非遗元素和闽东精神等文化元素。闽东有着资源丰富、积淀深厚的红色文化,陶铸、邓子恢、粟裕、叶飞、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闽东留下革命的足迹,闽东有着党领导的新型革命群众武装组织“红带会”,有着充满忠勇精神的畲族革命英雄群体和忠于党的革命力量;闽东有着木拱廊桥、霍童线狮、水密隔舱、柘荣剪纸等熠熠生辉的非遗文化;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戍台名将甘国宝、佛教领袖圆瑛法师在闽东创造了浓厚的区域文化;闽东有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闽东精神。从形象维度可以分为图画类、符号类、语言文字类等。图画类包括闽东革命历史文化、畲族文化的宣传画和绘画,比如闽东红色小故事宣传画《畲嫂舍子救曾志》,绘画《一心为党,鱼水情深的九家保》等。符号类主要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形象,比如畲族符号、滴水穿石的雕塑、闽东苏区红五角星等。语言文字类主要是闽东革命战争不同时期的宣传口号、标语,畲族歌谣以及历代名人朱熹、陆游、戚继光、冯梦龙的诗作、语录等。

(三)闽东之光育人元素的时代特征

第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闽东之光在闽东大地应运而生,向我们展示了畲族人民坚定的革命性和勤劳勇敢的智慧,完整见证了闽东革命老区和苏区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战争,彰显了闽东革命老区人民坚定理想信念,一心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生动再现了闽东人民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品质,体现了区域文化鲜明的时代性。第二,具有政治引导性。闽东之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的形象概况和生动比喻,其蕴含的政治元素多元而又丰富,如,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奉献精神,畲族人民为了闽东革命忠诚团结的家国情怀以及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优良作风。这些凝聚闽东人民优秀红色基因、高尚革命精神和优良文化传统的闽东之光育人元素,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政治引导力,对引导当代青年的精神升华、价值追求和道德养成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文化凝聚力。第三,具有文化传承性。一方面,闽东之光蕴含的红色文化、孝德文化、宗祠文化、畲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经久不衰,彰显了文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体现了文化的需求与传承;另一方面,闽东之光既承接历史,又丰富当代,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闽东之光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闽东之光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精神品质,是新时代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汲取闽东之光的思想精华和道德文化精髓,是对闽东之光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也是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课堂素材,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重塑价值导向,强化政治引导

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就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中国共产党100 年的奋斗史和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实践史,利用事实、案例、素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世界。闽东之光作为闽东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闽东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区域特色文化,是闽东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导向性。比如在闽东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富含革命价值和内涵的闽东革命文化,是闽东人民进行闽东革命斗争的革命历程和精神内涵,折射着极强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政治导向和政治感染力,是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的宝贵教学素材,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鲜活事迹。闽东有党创建的最早的海上红军游击队,闽东苏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也是新四军北上抗日的重要基地,[7]闽东革命斗争曾赢得了“23 年红旗不倒”的赞誉,闽东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闽东红色文化也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富含闽东红色文化的闽东之光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将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认知,深化红色文化的熏陶,重塑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是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二)活化教育内容,厚植爱国情怀

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之光具有“四个闪光点”,它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先进的文化价值,它的革命性、思想先进性以及人民中心、为民情怀等特征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8]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动而又天然的教材。正如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所倡导的“我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9]这种精神体现了闽东人民自强不息、持之不懈、甘于无私奉献的宗旨意识。闽东孕育的畲族文化,彰显了畲族人民忠诚勇敢、勤劳善良的精神品格。叶飞曾指出:“在整个闽东革命战争时期,畲族人民未出现过一个叛徒,畲族人民对党很忠诚、最团结”,体现了畲族人民坚定的革命信念。办好思政课,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充分挖掘闽东之光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闽东之光作为鲜活生动、形象具体的教育素材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10]从而有效增强思政课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感染力,活化教育内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拓宽教育形式,激发课程活力

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创新是增强课程活力的关键。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略显单一,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采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手段,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闽东之光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品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天然素材,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还可以在教育形式上进行创新,拓展大学生的教育格局。比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四史”教育时,可以将为了掩护战友,年仅24 岁就被敌人杀害的闽东革命烈士凌福顺,被徐向前称为“无名英雄”的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讯创始人蔡威,舍身求义、忠勇报国的百丈岩九壮士,宁死不屈的地下女交通员金维娇等许许多多闽东英雄儿女的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展思政课教学活动载体,提升学生的红色审美,达到以红化人的效果。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摆脱贫困》,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引导大学生认同闽东之光、演绎传播闽东之光、体验闽东之光、习用闽东之光,充分挖掘闽东之光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当代价值,激发思政课课堂活力,从而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

三、闽东之光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将闽东之光的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闽东之光育人元素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从“点、线、体”三个维度和对接、融入、协同三个阶段入手。

(一)对接阶段:从点上精准发力,拓宽对接契合的深度和广度

1.耦合关联性+对接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闽东之光的“四个闪光点”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目标具有耦合性。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所需的以红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在闽东之光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核中都能找到“缩影”。闽东之光育人元素中所蕴含“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闽东精神,以及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脱贫致富的奋斗精神和闽东畲族人民对党忠诚、甘为牺牲的奉献品格,正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办好思政课急需的重要素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所言,“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赴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11]高校可将挖掘和利用闽东之光育人元素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坚持政治引领,强化价值导向,将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与闽东之光的“四个闪光点”点对点对接,从点上聚焦发力,借助闽东之光的育人导向功能,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精神指引,为大学生人格修养提供精神滋养,采用“耦合关联+对接契合”的方式,着力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现实需求性+深度融合。闽东之光作为优秀的区域特色文化,包括灿烂的地方传统文化、绚丽的闽东山水文化、独特的畲族文化和宝贵的老区红色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给当代大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滋养,深刻影响和涵养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将闽东之光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殷切期望,又是新时期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广大青年学子应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闽东梦”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主动思考如何在志愿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成长梦”中践行知行合一。高校办好思政课应该主动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上对接闽东之光,采用“现实需求性+深度融合”的方式,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具有亲和力、富有时代性。

(二)融入阶段:从线上贯通融入,构建协同发展的思政课育人体系

1.融入课程体系,推进课程育人。闽东之光的“四个闪光点”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快闽东之光的“三进”工作,是推动闽东之光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首先要着力进教材,要充分运用好目前已经出版的《摆脱贫困》《习近平早期思想初探》《红色闽东行》《习近平在宁德》等著作和音像出版物,将其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教材,引导当代大学生从理论源头和实践起点上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闽东之光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其次要着力进课堂,将闽东之光育人元素所呈现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纳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计划中,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闽东之光的丰富内涵,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把闽东特色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闽东之光“四个闪光点”的课程化,形成闽东之光传播与高校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最后要着力进头脑,通过传承好闽东之光,教育引导大学生从闽东之光育人元素中汲取理论营养和思想方法,使闽东之光入脑入心,有力推进课程育人。

2.融入校园文化体系,推动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为闽东之光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高校可以从校园文化中的物化载体和精神内核两个文化维度推动闽东之光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物化载体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园景观建筑、校史馆、文化长廊等建设中融入闽东之光元素,[12]创建凸显闽东精神的文化雕塑,组建具有闽东红色文化和畲族文化特色的展示馆,在校园环境中突出闽东地域文化特色,加强闽东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协调融合,让大学生从校园文化中直接立体地感受闽东之光的文化魅力;在精神内核方面,高校应以人格教育和道德建设为核心,将闽东之光蕴含的爱国主义、为民情怀、艰苦奋斗精神以及诚信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育人元素作为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主题,让大学生在浓厚的闽东地域文化中深受浸润和熏陶,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育人。

3.融入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环节,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3]因此,在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方面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构建虚拟仿真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把闽东之光丰富的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区域文化等元素通过网络虚拟或仿真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上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亲自指导、推动创作了着重表现闽东美丽山海风光的音乐风光电视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2017 年为表现闽东苏区的光荣革命历史由宁德市委宣传部牵头拍摄了闽东红色电视纪录片《红色闽东行》。这些生动形象直观的音像制品通过互联网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本低、效率高,将有效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空限制,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二是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将闽东之光育人元素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到闽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闽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闽东畲族文化宫等基地开展现场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推动实践育人。

(三)协同阶段:从体上构建格局,构筑立体化的思政课育人平台

1.创新育人方式,打造课堂育人平台。上好思政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思政课给大学生的印象是理论性比较强,内容和形式单一。在融入内容上,高校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闽东之光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推进闽东之光传播与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思政课授课内容上,增强感染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在融入方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研讨式的课堂教学和情境教学,借助闽东之光区域文化的魅力,继承和创新闽东之光的独特育人方式,减少理论性说教式的课堂教学,用闽东之光丰富的精神品质充实思政课的内容,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平台。

2.强化育人导向,构建教学云平台。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运用“互联网+”载体,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多媒体平台,把闽东之光丰富的文化元素、真实感人的闽东革命故事以及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纪录片等融入高校思政课云教学、翻转课堂、“移动课堂”等网络平台,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开发APP 或通过开设慕课等方式,让每位大学生特别是闽东以外的大学生通过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平台,近距离地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弘扬倡导的闽东优秀区域文化,引导大学生学习闽东革命英雄先进事迹,铭记闽东革命历史,讲好闽东红色故事,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性。

3.增强育人功能,搭建学术研究平台。具有闽东特色的畲族文化、红色文化、木拱廊桥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文化等文化元素,不但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而且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不仅在福建闽东,乃至全国都具有辐射推广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充分挖掘闽东之光蕴含的丰富价值,将具有闽东特色的文化元素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需的文化要素进行深度融合研究,构建让闽东非遗活色生香的教学研究平台,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推进闽东之光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条件保障,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呈现多样性。

注释:

[1][1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 年第17 期。

[2][3][9]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22、23、59 页。

[4][7][8][11]徐晓丹:《闽东之光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年第9 期。

[5]王振伟、王银芹:《大悟县红色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探讨》,《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9 年第4 期。

[6]候可新:《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的路径研究》,《包装工程》2020 年第4 期。

[10]彭贤则、刘婷、夏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年第6 期。

[12]张芳、游国斌:《闽东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闽东畲族育人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