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研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2021-12-31杨克润罗五魁
杨克润 罗五魁
地方高校承载着地方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源,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解决地方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生力军,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1]科研服务地方是高校服务的重要内容,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是一所高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志。[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提高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因此,新时代地方高校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社会赋予高校的新职能。地方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从而给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和机遇。
一、地方高校科研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地方人才、科技、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承担着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的重要责任。[3]地方高校办学依托地方,地方高校所拥有的资源又为地方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在校企科技产业平台搭建、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中发挥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作用。[4]高校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同频共振的,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系统,只有实现地方高校和地区经济社会协调有效发展,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和高校发展的双赢。[5]比如,地方高校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以市场实效为导向,对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进行综合评估,一方面推动了地方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科研成果也得到转化应用,有利于高校选准科研方向,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高。因此,在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科研工作意义重大,科研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功能日益凸显。[6]但地方高校发展也面临着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社会认可程度不够高的困境,如何有效突破是地方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7]
二、地方高校科研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有其独特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地方高校身处地方,与地方行业、企业距离较近,能够随时与当地行业、企业进行有效积极的沟通对接,有着明显的区位、交通成本优势。二是人缘优势。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省内及本地区,毕业后大多数会选择在本地或省内就业,这些毕业后的学生在当地成长发展或自主创业后,必然会为母校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天然优势,并且能够带动学校学生就业,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宁德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共培养了闽东近70%的基础教育师资和70%的中学校长,这些都能够为学校的学生就业和社会实践提供有益帮助。三是政策优势。地方高校一般都是当地仅有的几所甚至是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是地方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特别是在人才引进、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会给予支持,且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地方高校虽然有其特有优势,但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短板:
(一)科研人才相对匮乏
地方本科高校一般是省市共管、市管为主,所处区域通常是非省会城市的地级市,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地区民众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的。由于身处地方,远离中心城市,引才的硬软件都不具备优势,竞争力无法与大城市相提并论,加上经济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政策性、配套性的支持计划落实尚不到位,提供不了更高的待遇和更多的经费,提供不了更多资金用以解决人才工作、生活、科研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外地人才引不进、本地人才留不住,不利于人才引进及积蓄。而现有人才资源中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有限,难以形成优势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科技人才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
(二)学科优势不够明显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周期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建设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工作管理体制,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地方本科院校不少是专升本大学或者单科性大学,科研历史短、底子薄,缺乏理论和基础研究的积累,对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前沿的动态关注不够,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相对缺乏,学科建设更多是满足教学的要求。在学科建设方面也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机制,没有专门人员来负责学科工作,很多院校教学秘书、科研秘书和负责学科工作的都是同一人,力量较为薄弱,在研究创新方面投入也不足,没有专门用于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不易形成比较优势的学科或学科群,从而导致在服务地方方面也没有明显的学科优势。
(三)科技成果转化不畅
地方高校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主要目的是为了评职称,完成科研任务,去企业调研较少,对市场的需求不了解,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实际状况,没有真正关注该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导致很多科研成果还停留在论文层面,能与产业对接并快速产业化的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合作中缺乏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联合机制,缺乏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企业、高校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科技成果资源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加上要跟外界打交道,教师经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或多或少有一些不愿跟外界接触的心理,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强,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从企业角度来看,地方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限,绝大多数企业买到科技成果后都需要继续投入几百甚至上千万的研发经费,加之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后能否打开消费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企业也存在较多顾虑。
(四)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在激励科研人员服务地方的机制中,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和激励措施,影响着激励政策实施成效。目前,地方高校一般都是在一些文件或各项管理规定中罗列一些激励科研服务地方的条款,专门出台文件或政策措施来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服务地方的不多,也较少有针对科研成果转化或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的奖励。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平衡教师下企业、增强服务主动性和教师工作量减免、交通补贴等方面存在矛盾,也缺乏对应的支持政策。同时,受学术型大学长期影响,不少地方高校没有明确目标定位,盲目跟风,职称评聘中偏重论文奖项和纵向项目,相对轻视服务地方的横向项目,对服务地方的成果认可度不够,也无法与项目或论文进行量化转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服务地方的积极性。
(五)平台作用发挥有限
地方高校多为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本科办学时间较短,科研平台的发展时间也较短,虽已建立了一批科研平台,有些也已获批为省部级以上平台,但平台数量还是偏少、规模还是较小,平台间缺乏交叉融合,平台建设条块分割较明显,科研资源配置也不尽合理。科研平台负责人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但由于基本上是学校内部培养的,学术交流和实践的机会较少,加上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也不高,工作中也存在各干各的现象,团队合力和凝聚力不够强,平台总体科研能力还是不高。科研平台考核评价体系也不完善,考核更多是针对负责人个人的科研项目、经费、成果等,而对负责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提高科研平台服务地方水平关注不够。科研平台自身造血能力也不足,更多依靠上级部门或学校拨款维持运行,缺乏对外服务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这些严重制约了平台的发展,影响了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目标定位,增强服务意识
地方高校是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的重大责任。地方高校应当明确目标定位,解决好服务面向的问题,明白在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科学研究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找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明白科研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肩负的时代使命与担当,也是其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应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联系,通过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坚持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坚持主动转型发展,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增强服务意识。近年来,宁德师范学院聚焦宁德“一二三”发展战略和四大主导产业、闽东乡村振兴需求,在校级课题项目申报方面增加了“服务地方行动”计划,支持教师围绕闽东文化、经济、企业技术攻关、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服务等方面开展服务地方研究。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去”,从地方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方面找课题、选方向;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上聚焦发力,为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做好储备。
(二)重视人才引领,加大引育力度
人才资源是高校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决定着高校的发展质量和速度,是高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地方学校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创新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有计划、有重点、有层次地加强优秀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持续加强教师公派出国研修、国内高水平院校访学和教师社会实践等方式途径,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水平;要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青年骨干教师有机会承担高质量的科研课题,促使有战略眼光、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要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努力扩大和提高整体的科研规模和科研水平。近年来,宁德师范学院注重人才的引育,设立了人才办,修订了一系列引才育才的政策制度。“十三五”时期,引进国家重点联系专家1 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由133 人增加到了229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37 人增加到了125 人,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访学研修、重点企业和农村挂职锻炼51 人,选派服务地方科技特派员53 人,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立足地方实际,突出优势特色
地方高校身处地方,具有为本地社会经济服务的地缘优势,能够满足企事业单位近距离甚至零距离的服务需求。同时,地方高校又是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人才引进、办学条件、科研立项方面亦给予了不少支持。地方高校的生源也主要来自本区域,毕业留在当地的可能性也最大,毕业后的学生能为母校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更多便利。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加强市场需求状况调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大力发展与地方支柱性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积极开展地方产业亟需和极具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以“贡献”求“支持”,才能有效实现内涵式发展。宁德师范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和“8+1”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近年来新增了生物学、教育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 个省级应用型学科,新增了闽东资源生物产业专业群、特色化工材料专业群、电机电器智能设计与制造专业群等3 个省级应用型专业群,新增了材料化学、机械电子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车辆工程、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服务产业急需和补齐民生短板的专业。学科专业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调整,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基础,文理工管艺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科专业已基本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四)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成果转化
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相互促进、互利共贏的有效途径。实施产学研结合发展战略也是地方高校实现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的根本出路。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产业导向性科技平台,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和企业行业的技术需求,协同校地企三方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提升科研创新平台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地方高校还可以依托平台教育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服务,保障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提升科研创新平台自身造血功能。还可以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或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为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或技术的师生提供入园孵化支持,让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发挥更大作用。比如,近年来,宁德师范学院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分别与企业合作成立了青拓产业学院、中科曙光产业学院、正大产业学院和海洋渔业振兴学院,设立了省级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宁德市技术转移中心,持续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成果转化和协同育人。同时,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大局,成立了闽东乡村振兴学院,设立了精准扶贫与反返贫研究中心、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主路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五)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地方高校要创新观念,结合地域及学校科研领域等各方面的优势,完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自主创新。通过完善科研多元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等效激励机制,改革管理模式,构成针对不同层次、相互衔接、卓有成效的资助和奖励体系,实现管理手段与方法创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可以探索把为企业进行社会服务的次数或取得的经济效益作为科研平台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完善教师考评激励机制,激活高校绩效考核工作机制,激发教师科研服务地方的热情。同时,可以适当降低横向项目管理经费比例,调动各类科研人员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不断激发科研队伍活力。比如,宁德师范学院为了鼓励、支持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项目,降低了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费,提高劳务费支出比例,提高个人收益的分配比例。在绩效考评中增加科研服务地方工作量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成果等两项服务地方的科研工作量加分项;适当提高了原有的横向合作项目和知识产权转化(如授权专利转让、实施许可等)的科研工作量分值,出台了《宁德师范学院科研先进奖评选办法》,开展“科研服务地方优秀个人”评选,树立科研服务地方先进典型,激发教师服务地方热情。
四、结语
地方高校应结合学校科研的实际情况,立足现有资源和学科优势,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相关资源,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搭建合作平台,开展应用型科研,与区域社会经济融为一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和激励措施,逐步完善教师评价体制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搞科研的积极性,做到让广大教师“走下讲台、走进社会、深人基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活动,真正使科研成果能够有效转化,达到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目标。
注释:
[1]杨欣、陈迪钊、李元祥:《发挥地方高校科研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广州化工》2013 年第41 期。
[2]王玉娥:《服务区域经济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农家顾问》2015 年第4 期。
[3]卢鲭宇、李阳倩:《新时代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 年第22 期。
[4]叶磊、傅义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现状与对策-以盐城工学院为例》,《高等学刊》2019 年第4 期。
[5]向爱国:《新时代地方高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前沿视角》2019 年第33 期。
[6]刘浩、郁珏:《高等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路径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 年第12 期。
[7]邱绍雄:《地方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云梦学刊》2013 年第3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