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教学实践

2021-12-31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自学声乐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贤江艺术与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

声乐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技能课,常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线下教学。2020 年初受疫情的影响,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声乐课不得不突破传统“口传心授”的模式开展线上教学。近年来,各学科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属于热点问题,但聚焦于声乐课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吕媚媚分别从教学的时空、内容、方式、效果方面进行实践总结,她认为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优势,通过线上网络软件工具的介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1]。史晓玲、王福朋就教学现状、潜存问题以及通过“雨课堂”平台的教学模式实践进行了归纳。应当指出的是,刘秋蓉在声乐混合式教学共性与个性关系的问题可谓是一大亮点,她在《声乐集体课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文中构建“线”“现”互助、“群”“个”兼顾的实践教学环节,深入探讨了声乐集体课教学共性与个性的问题[2]。笔者经过一学期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如学生课堂中学唱的河南民歌《蛤蟆洼》,荣获了2020 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甲组二等奖。笔者认为线上教学在学生掌握理论性知识、积累间接性歌唱经验等方面比线下更有效果,但由于演唱技巧学习的特殊性,线下教学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因此,本文基于声乐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不同的特点,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尝试对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多是以描述生活、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和愿望为内容,其中蕴含对生活、生命、自然、祖国的热爱,是积极正向的态度体现,将其作为教学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内容,符合人才培养要求,也是高校课程思政的体现。如何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歌曲进行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从实践中不断总结。

一、混合教学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目标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演唱基础有别于音乐教育或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入学前几乎没有受过歌唱训练,较难理解抽象的声乐理论概念,演唱能力较弱,缺乏歌唱的自信。歌唱技巧的呼吸、位置、共鸣、语言有着科学的共性要求,由于个体生理结构的差异,每位学生暴露出的歌唱问题也各不相同。“一对多”的声乐集体教学时间有限,难以满足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学生演唱水平提升较慢。混合教学模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相互结合并取长补短,实现恰当的并存与融合,即“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亦可定义为建立于传统与网络二元化统一学习基础上的“课程—教学—学习”链条式学习新模式[3]。声乐课混合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形式的局限,带来新型的课程实施方式,知识性内容不再依靠教师重复的讲授,教师的时间得到解放,从课堂“演员”转型为课堂“导演”,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促使辅助教育的智能产品得到充分发展,大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渠道。混合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知识的建构与创生,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难以理解的声乐概念变得具体,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各项环节之中,多项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锻炼,满足了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混合教学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内容

(一)以中国民族民间歌曲作为实现知识目标的内容

一首作品的呈现是词曲作者一度创作与演唱者二度创作的结合,是歌曲文本风格与演唱风格的统一。歌曲文本的风格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统一之中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是词作家、曲作家在体裁、题材、音乐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独创性的综合[4]210。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经世代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作品是劳动人民智慧凝结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歌曲的创作背景、中心思想、曲式特征、民风民俗等内容,属于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理解、诠释作品有着“先导”的作用。混合教学延展了课程实施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就歌曲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课前合作学习,获取知识途径的转变为学生带来有趣的学习体验,深化了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歌的认知。民族民间歌曲似一颗“种子”,经混合教学的模式传递到学生手中,再由这些未来的幼师播撒在每一位处在思想萌芽阶段孩子的心里,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将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唱作为实现能力目标的内容

由于受地理环境、语言、经济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民族在演唱技巧与演唱风格上各具特色。不论是哪一种演唱技巧,其演唱方法都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但在科学的共性要求下存在着不同的审美差异,这种差异便是地域性、民族性的独特体现。歌唱艺术活动中,模仿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歌唱学习方法[4]212。对不同民族歌唱技巧与风格的模仿,有助于学生提升演唱能力和风格驾驭能力。教师采用视频或音频的方式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将技巧、语言等难点内容用信息化手段记录下来,以便学生自学时重复聆听与模仿;线下教学注重能力的实践,教师就学生自学结果汇报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混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视觉经验、听觉经验以及动觉经验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课堂空间的延展和“边实践边总结”的教学方式提高了知识传递的有效性,与演唱技巧的经验性原则、歌唱风格的模仿性原则、民歌传播的口头性原则相适应[5]。

(三)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赏析作为实现素质目标的内容

“音乐教学促使学生不断发现并创造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音乐中包含着社会的道德理念,包含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道德取向,学生可以很好地吸纳音乐中所包含的真谛,在音乐的熏陶与感染下形成良好的道德理念,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6]声乐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它还是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包含了各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对自然的敬畏,我们可以从歌曲中领略美好的风景、感知人情,以歌铭志、以歌明理,透过歌曲了解过去的历史,激发爱国的情怀。演唱民族民间歌曲而获得“求真、修真”的生命认知,实现人格的完善,是比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更为重要的教育。混合教学模式的声乐课以任务驱动为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线上提供的学习资源、方法等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线下翻转课堂的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感的增强激发了研究的兴趣,对歌曲内容的深刻理解培养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河南民歌《蛤蟆洼》的混合式声乐教学实践

(一)理实一体式的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促使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展,课堂不仅仅局限在线下教学部分,课前自学和课后强化可借助线上的方式开展,秉承“线上重理论,线下重实践”的教学设计理念。线上环节包括课前自学与课后强化。《蛤蟆洼》的创作背景、中心思想、词曲作者、演唱风格及河南民风民俗等内容,属于声乐学习的间接经验,多角度地对作品进行剖析,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学生可在课前自学环节学习这部分理论知识。《蛤蟆洼》的方言模仿和风格把握,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是重点和难点,需课后不断地进行强化练习。教师通过检查学生上传的视频作业,对课后的练习进行监督,及时给予修改建议,有利于学生演唱能力的提升。线下环节包括自学内容讲解与歌唱技巧训练。学生线下课堂讲解《蛤蟆洼》理论性的知识,其目的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蛤蟆洼》的润腔方式和花腔技巧的运用,属于声乐学习的直接经验,需教师与学生在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学习,是实践性知识内容。

(二)任务驱动式的线上课堂和活动为载体的线下课堂

教师围绕《蛤蟆洼》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为学生线上自学建立学习资源,如音阶模唱、跳音模唱、歌曲示范演唱、重难点讲解等,同时将学习的方法与路径形成文字内容,为学生的自学提供引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教学的逻辑不完全等同于学生自学的逻辑,自学资源的设置要循序渐进,既有覆盖性,还要有挑战性,确保大部分同学经过努力都能基本完成任务,通过自学拓宽知识架构,提升演唱能力,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自学资源中要分别明确线上、线下教学环节的回课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如音阶、音程和曲谱的演唱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线上上传,理论性知识部分课前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开展,线下教学环节采用翻转的方式,小组将自学的结果向全班进行讲解。线下课堂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展示,每一次线下课堂当作学生实践的舞台,在实践中多说、多唱、多表演、多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在探索学习时尽可能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回课的呈现充分结合自身的气质、性格和审美情趣,注重实践的趣味性、跨界性和德育性。如为《蛤蟆洼》设计情境导入,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感受到歌曲中淳朴的农民对生活、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建立教师为引导、学生与学生相互评价的机制

声乐学习是歌唱思维训练的过程,科学的歌唱是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统一,而学习者的听觉经验往往具有主观性,需借助客观听觉来调节自身歌唱的状态,因此,教师的客观评价是学生演唱能力得以提升的关键。通过对学生课前、课后上传作业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改正的建议,弥补了集体课个性化教学的不足。线上自学环节是线下教学的基础,线下歌唱能力的训练,需要课后线上环节进一步巩固与拓展,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引导作用,尽量做到及时关注、及时反馈。教师可以从《蛤蟆洼》的音准、节奏、流畅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列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依据标准相互评价。相互评价使学习具有了社交属性,学生开始重视作业完成的质量,并且在教师的引导评价下逐渐提升了判断力,重复聆听他人的演唱并反观自身的不足也是对正确歌唱概念的强化。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民歌集《山歌》的序文中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的审美价值及曲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值得我们向更深、更广的空间进行探索。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开展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的教学,与声乐学习的特点相适应,深化了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课程评价方式变得多元。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歌曲作为教学内容,以混合教学模式为手段,培养学生对我国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处于未来教学最基础的阶段,要肩负起传承、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培养基础力量。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自学声乐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