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与再定位

2021-12-31章文光倪大钊王传飞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家能力管理

章文光, 倪大钊,2, 王传飞,3

(1.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农村治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3.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面深刻认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新要求,要深入思考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的治理新要求,深入思考全面建成小康后进入“新三步走”第二阶段的治理新要求,深入思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新要求,深入思考网络与数字时代的治理新要求,深入思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治理新要求[1].因此,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承担着培养治国理政人才使命的公共管理学科,亟须认真审视新技术革命“技术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潮”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潮”的多重压力,系统思考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1 新时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

1.1 技术潮——新技术革命的全面冲击

以人工智能(AI)、生命科学、物联网(IOT)等技术革新为标签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物理空间、生物空间和网络空间三者的融合[2].受AI、IOT技术的驱动, 欧美公共管理呈现出从“数字治理”转向“数智治理”的新动态[3].美国在2014年5月发布了《开放数据行动计划》,专门创建了促进政府数据开放和利用平台,使得政府数据在气候变化、健康、能源、教育、经济与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应用更为活跃、高效[4].德国在2014年秋季出台了《德国数字纲要2014—2017》,这个具有政策、目标、战略的部署,旨在通过数智化变革将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工业、农业、医疗、贸易以及社会文明、民主管理乃至军事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全方位、全社会实现数智化并最终将德国打造成“引领先进的数智化进程、创造未来的数智化帝国”[5].

在国外学者看来,AI、IOT等技术浪潮正深刻重塑着个人和职业生活.ICT创新使公民个体和社会组织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范围大幅提升,并降低了各类信息的获取门槛,而公共管理者这种非渐进式和指数式的变化还没有做好准备[6].ICT被用来驯服公共管理者在政策执行中被赋予的专业权力,而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技术进步甚至有可能会将公共决策从一种专业技术转变为技术驱动的大规模生产[7].

国内学者同样重视新技术革命对公共管理实践及其人才培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新技术运用不仅彻底地改变了生产、管理体系,颠覆了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行业,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社会组织的运行模式,还将对现行政府管理模式和政治运行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新技术重塑“国家—社会”关系、国家权力运行,而新技术公司甚至成为治理主体[8].有学者强调智能时代的强大技术能力将为政府治理赋能,但是大量超出传统治理范围与内容的新问题,也将给政府履行职能带来新变化,要在多重选择中寻求标准和程序的平衡[1].也有学者认为,数智时代的到来已经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重塑高等教育新形态[9].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阶段,国家治理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对AI、IOT等新技术的依赖程度更高,也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冲击.

1.2 社会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压力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决定着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也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尚有差距,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必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11].在此背景下,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应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使命新任务,主动聚焦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1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大学回应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也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实依据.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适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治理能力挑战,还要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驱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真切含义.因此,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更要扎根中国大地,强化问题导向,促进中国场景、中国话语与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及知识增长.

1.3 改革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也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重大部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有力保证.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涉及面广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贯穿其中,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培养人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视,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效果的差异,集中反映了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所指出的,“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就治理现代化而言,人、制度和技术三个基本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其中人的因素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需要认真思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2 新时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再定位

国内高校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比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需要,逐步明确以“培养引领国家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公共事务领导者”为定位,探索国家需求导向、公共价值引领、知识能力并重、层次系统多元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在学术志趣和知识传授之外,致力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知识内化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适应性和能力[1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MPA人才培养中,注重完善社会实践训练,发挥高校与政府的协同作用,通过承担政府课题、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等方式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与政府互动的良性互嵌机制,推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促进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14].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学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思路,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本科教学体系[15].在2019年11月召开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会议上,韩国的金用学(Yong-Hak Kim)教授提出,要把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核心教育理念纳入公共管理学院的战略计划中,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学生共同价值观的培养,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情怀的当代大学生,而江小涓则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应加强院校和国际合作,培养更有实践经验、更能体会治理实践要求的高层次人才[16].

因此,面对“技术潮”“社会潮”“改革潮”的多重挑战,公共管理教育应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主动迎接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本文认为,新时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人才培养规律、教学模式、课程结构、社会实践等进行积极探索,推动一系列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明确以“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公共管理者”为定位,树立“家国情怀塑造为先、公共价值引领为根、数智素质培养为基、服务能力提升为本、国际视野开拓为要”的五位一体培养目标,构建国家需求导向、公共价值引领、素质能力并重、创新实践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3 新时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阐释

3.1 塑造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热爱,是对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心愿与理想,是将个人志向建构在国家和人民事业之上的使命担当,是一个人弥散的和持久的心理状态、质朴的和原发的情感态度、高尚的和实践的道德品性[17].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老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事实上,在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背景下,“保持家国情怀”不仅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所有学科教师的要求,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大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发展战略服务[18].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牢牢扎根中国大地,根植党情、国情、民情,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公共管理者,实现人才自身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同频共振”.因此,塑造家国情怀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

3.2 引领公共价值

尽管传统公共管理一度主张价值无涉的工具理性,但在美国学者穆尔 (Moore)看来,公共部门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创造公共价值,他提出公共部门通过战略管理三角模型(价值、合法性支持和政治管理)实现公共价值的创造.当前中国社会改革与快速发展的突出特点在于其社会内部有着极为复杂的价值要素和价值结构,而价值引领能够实现凝聚中国道路共识与培育文化自信[19-20].引领公共价值是实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凝心铸魂的主要途径,要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引导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识别中国语境下的公共价值,激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追求学术真理的愿望与兴趣,形成社会公共价值与公共管理价值理念的有机结合.只有健全了价值灵魂,才能有效开展知识教育[21].在公共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正确识别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视阈下的公共价值,并将之作为培养创新人才之根本,才能牢固树立和培育文化自信,凝聚中国道路的发展共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文化交流与保护、乡村振兴与反贫困以及因新冠肺炎疫情凸显重要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等,都是公共管理专业学生需要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3.3 培养“数智素质”

美国学者阿加瓦尔(Agarwal)认为,在当前的挑战之下公共管理者不能坐等技术变革改变外部环境并设置藩篱,而是应该主动参与进来迎接这种挑战[22].在公共管理实践中,ICT和AI对公共管理人员的影响体现在“技术挑战”和“技术赋能”两个方面.“技术挑战”表现为信息技术变革逐渐渗透至官僚组织体制中,并影响官僚体制的组织形态、权力分工、层级体系等各个方面[23].而“技术赋能”则表现为ICT与AI向政务领域深度渗透,构成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础环境和重要工具[24].ICT与AI等技术创新也极大提升了公民个体对复杂科学技术和社会规则的学习与掌握能力[25].

与此同时,政府官员的“数智素质”直接影响到数字政府治理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政府数据资源开发行为的合理性和专业性[26].这对公职人员(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数据思维、数据挖掘与存储能力、关联分析能力、激活能力、精准推送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等“数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新时代以数据应用、信息处理和智慧设施应用为代表的“数智素质”将成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素养.

3.4 提升服务能力

公共管理人才的服务能力至少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两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大量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共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公共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主要通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培养,而创新精神则是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宽阔的国际视野[27].因此,新时代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开放的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去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发现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政府治理的敏捷性提出更高要求.2018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以“再思考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政策制定问题”为目的,提出了敏捷治理(Agile Governance)概念,这是一套具有柔韧性、流动性、灵活性或适应性的行动或方法,同时是一种自适应、以人为本、包容、可持续的决策过程.敏捷治理旨在改变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政策的产生、审议、制定和实施方式.敏捷治理不仅意味着应对速度的提升,更需要重新思考和设计政策过程.同时,敏捷治理将促进社会福利和公共价值定位为优先事项.在走向敏捷治理的过程中,治理主体要时刻准备好去适应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变化,还需要引导企业思考技术路径选择,并且实现监管和创新之间的双向动态关系,避免已有的法律锁定或制度依赖[28].作为新时代公共管理者的一项能力,敏捷治理对于应对技术的变革挑战和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价值.

3.5 开拓国际视野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顺应历史趋势、直面现实挑战的结果,也是立足国际视野的产物[29].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公共管理学科,其人才培养势必要具备国际视野.特别是在当今逆全球化抬头、民粹主义泛滥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国际形势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显得愈发重要.如今,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维护全球化、多极化的一股清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应借此东风,通过更加紧密的国际互动交流,促进公共管理人才对人类社会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悟,从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巴黎政治大学校长弗雷德里克·弥雍(Frédéric Mion)教授认为,在世界面临巨大变革时,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将会成为弥合社会不信任鸿沟的发言人和桥梁.因此,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使其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公民参与的意识,以快速、灵活、智慧的方式去应对社会上诸多复杂的挑战甚至冲突,挖掘其成为全球领袖的潜质.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确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只是人才培养漫长道路的起点.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从课程优化、科研带动、创新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还要通过文化涵养、交流互动、人才评价等模块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开放式课程育人、互动型科研育人、创新性实践育人、涵养式文化育人、双驱动交流育人和多元化评价育人等途径构建人才培养路径,培养肩负历史使命、面对时代挑战、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国家能力管理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