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角下对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乱象的思考

2021-12-31王迎春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7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大学生

王迎春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老百姓不再只是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而是不断丰富起精神文化生活。智能手机是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由最开始的少数人拥有到现在几乎人手一部。21世纪以来,全球移动通信业发展壮大,智能手机已是我国手机市场的领头军。智能手机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和运行空间,用户可以自行下载软件、游戏、导航等程序,并且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无线网络的接入。由于通信科技不断发展,智能手机为大众普遍使用,玩手机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群体——“低头族”[1]。低头族是指随时随地都在“低头看手机屏幕”的人,他们的视线与手机屏幕简直是“如胶似漆、难以割舍。”

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他们离不开手机如同鱼离不开水一般。手机具有强大的功能性与娱乐性,很多学生没有自制力,课堂上接打电话、发短信、聊微信、刷微博、看小说、打游戏等现象时常发生,甚至严重影响了高校课堂教学秩序和听课效果[2]。笔者所在高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刚经过埋头苦学三年,跨过高考门槛,但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上课玩手机的行为,因此,研究大学生上课“低头”的现象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1 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

1)大学学习环境宽松。绝大部分大学生已成年,应具备理性思维和独立的思考、学习以及生活的能力,应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对自己负责。但是随着环境变化,脱离了家长以及教师的管制和监督,他们能否实现自我管束、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监督,全成了未知数。与学业压力巨大的高中不同,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习压力较小,使得大学生有较多时间可以支配,在心态上容易放松,对学习没有那么看重。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很可能挡不住诱惑,会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玩手机。

2)教师课堂管理宽松。讲授法依旧是大部分大学教师课堂中采用得最广泛的教学法。它简单易行,确保教师能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把知识系统地、全面地呈现给学生。采用讲授法教学的课堂属于教师主导课堂,师生交流和互动时间有限。如果教师不在教学方式上力求更新,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会丧失对课堂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例如他们会觉得大学跟自己憧憬的不一样,努力换来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后,教师会提出口头规定,但也有部分教师出于对学生的尊重,不会明确禁止,只要求不能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这样做不仅没有减少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行为,反而纵容了这种现象,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愈演愈烈,使得高校管理人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3)大学生自制力差且对手机依赖性强。大学教师不会再用中小学教师那种传统的教学策略去管理课堂的教学秩序,大学生学习更多的是靠自觉和自我约束力。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不差,甚至相当优越,他们在家里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这种条件下长大的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普遍不高。他们进入学习环境宽松、没有家长监督的大学后,面对大把的自由时间不知如何规划与利用。智能手机成为了学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的各种功能令人“应接不暇”,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步成为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的必备品,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成为一种习惯,因此,上课玩手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4)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当代大学生是新一代的“新新人类”,对新生事物和前沿资讯非常关注,想要不断地探索世界、了解世界、改变世界。智能手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输送到每个人手中,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大学生活是以宿舍为单位的群居生活,由于宿舍成员之间的家庭经济情况各不相同,舍友之间朝夕相处,极易产生攀比心理,一些心理不平衡的学生有时甚至通过沉溺手机来寻求自我安慰、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此逃避现实,增强自身安全感。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难以自拔[3]。

2 对大学生玩手机的建议

1)高校应规范制度管理。新生入校时,学校应对学生使用手机提出明文规定,使新生对手机形成正确的认识,以便日后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学校要在校规校纪里明确上课不能使用手机,还可以设置专人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进行管理,设置个人台账,纳入期末考核中。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合理使用手机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有关活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上课玩手机不仅会严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而且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行为也是缺乏对他人最起码尊重的一种表现。

2)教师应转变教学策略及管理方法。上课听不懂、老师讲得太无趣被大多数学生拿来当作上课玩手机的借口,他们觉得既然不能趴着睡觉,不如就用玩手机来打发上课的无聊时光。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助力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让他们重视学习,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及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学以致用,让每个学生都能踮起脚就摘到桃[4]。其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知识,敢于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形成独特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风格,让学生能够喜欢课堂,而不一定要用点名、提问等方式强制学生坐到教室里。如果学习氛围轻松愉悦,知识点满满,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能与教师产生学习共鸣与共情,怎么还会在上课时间玩手机呢[5]?最后,教师应该加强课堂秩序管理,明确提出相应的课堂纪律,严格控制手机的使用。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了,教师的方法多样了,课堂秩序改善了,才能实现高效学习以及高效教学,做到教与学的“双赢”。

3)大学生必须提高自控能力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大学生要在思想上把手机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要认识到手机可以帮助学习,例如搜索功能,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到海量学习资料。对于不断更新的各种新媒体,学生们要予以正确地认识及有效地利用。提高自身的控制力,掌握好合适的上网时间,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合理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来完善自我,避免滥用手机影响正常的学习及生活,进而影响自己参与社会进步。

4)大学生应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不带手机或电脑呆在房间里,结果发现他们没几分钟就会“发疯”。智能手机不仅冲击着大学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且严重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到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课外运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种各样的社团,主动放下手机,学会与人面对面沟通、交流,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同时,学校心理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或者通过个别指导等方式来帮助沉迷于手机的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慢慢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使他们重新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3 结束语

针对大学生玩手机的问题应结合内外因一起解决。一是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玩手机的现象提出更多有效的管理办法,例如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咨询或者问卷调查,帮助学生自查自纠,必要时对严重沉溺于玩手机的学生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助,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高校教师应该将工作重心回归到教书育人上,不能舍本逐末一味地追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虽然教师考核仍以论文和项目为主,但作为高校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二是大学生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积极主动地放下手机,要认识到应该以学习为主,热爱专业知识,制定合理的专业规划,在业余时间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大学生活变得健康且丰富。只有在高校、教师、学生同心协力下,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乱象。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大学大学生
智能手机是座矿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使用智能手机增大肥胖风险?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智能手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