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路径研究*

2021-12-31邱智鸿喻彩霞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7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匠精神工匠

邱智鸿,喻彩霞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1 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工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甲骨文中就出现过“司工”“百工”这样的卜辞,充分说明当时的手工业分类繁多,已经设有专门的机构与官员对工匠进行管理。先秦时期,作为士农工商之一,工匠已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工匠精神”是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之一。早在《庄子·达生》中就记载了一位叫梓庆的鲁国木匠,讲述了一位匠人的境界与风骨:“静心忘吾”,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基于博大的中华文明所产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这里的表达不仅仅是手艺出神入化,更是道家思想的完美体现;不仅是从业态度,也是文化延伸。这里的工匠不仅是制造者,也是传道者。

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的内涵既指精益求精的职业能力,也指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更包括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掀起了全国各行业学习工匠精神的高潮。对于高职教育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素质与技能并举。高素质的内涵博大而丰富,不仅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群体中,00后年轻人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与老一辈技术工人相比,新生代技工群体个人意识更强,但欠缺立足岗位主动作为、踏实肯干的作风精神。很多新生代专业技术工作者受流行文化影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个人兴趣、工作激情、梦想契合度等个人维度和衡量指标,反而忽视了面对现实脚踏实地、责任担当、锐意精进等精神品格的重要性,由此造成了该群体工匠精神的缺失,并为其职业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因此,高职院校要让自身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理应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要向当代大学生群体传授并倡导工匠精神要旨。

工匠精神也是制造业实行“创新驱动”的重要支点、贯彻“质量为先”的现实要求、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动力、达成“结构优化”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试图继续稳固其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强国地位;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发展国家也在加快产业布局,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竭力强化本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然而,就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而言,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大国工匠”,必须将工匠精神作为从业的基本操守和职业要求。高职院校要想做大做强技术技能教育,培养大量高技能型人才,应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

2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问题

尽管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开展相关教育工作,但成效尚不理想,追根溯源,主要是存在以下问题。

2.1 对工匠精神存在认知偏差

“工匠”“匠人”这些词自古有之,古代的工匠地位并不高,多是社会下层的手工业者。先秦时期,匠人虽然是士农工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地位排在“士”“农”之后,总体而言社会地位低下。科举考试制度兴起以后,“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潮占据教育思想的主流,天下读书人希望能够通过读书搭建起通往庙堂的桥梁[3]。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教育理念愈加多样化,但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考上公务员或者在大企业谋职仍然是其首选。在社会普遍观念中,“工匠”一词与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者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高职教育方面。一方面,家长将孩子送入高职院校很大程度是出于高考失败的无奈之选,对职业教育存在较大的误解;另一方面,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对“技能型人才”的认知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出于混日子的心态,认为拿一张文凭就完事。在这样的认知偏差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难上加难,无从谈起。

2.2 师资队伍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入

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应有的重视,流于形式。虽然工匠精神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党的十九大报告已正式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各行业都相继掀起了学习工匠精神的高潮,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流于喊口号、树榜样,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推广[4]。某种程度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因缺乏在企业入职的经验,文化修养虽然较高,但欠缺在实践中对工匠精神的感悟,很难深刻理解到工匠精神的精髓。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3 课程设置与工匠精神的培育脱节

高职院校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工匠精神的培育较为脱节,课程设置相对更重视以技能为主体的应用之学,工匠精神只是教学时可有可无的附加部分,教师上课时偶尔顺带一提,甚至绝口不提,工匠精神很难与课程学习相融合,更缺乏必要的课程作为依托[5]。在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上,围绕工匠精神这一主题开展的活动也乏善可陈,校企合作原本应该可以大力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通过企业展示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但二者缺乏有效的对接,最终使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多流于喊口号的单一形式。

3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路径

高职院校做好工匠精神培育的排头兵,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青年学生群体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广大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深化教育改革,直面高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出解决之策。

3.1 加强师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入研讨和学习

师者,传业授道。教师育人要业道并举,首先要从自身端正对“工匠”一词的认知态度[6]。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让教师有机会在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只有教师自身对工匠精神有了正确的认知,才可能在术业传授中让学生感同身受。其次,在教学中要从思想上纠正学生对“工匠”一词的认知偏差,树立起学生的职业荣誉感。这就不能流于课堂上的喊口号和观念灌输,要在课堂内外切实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比如可以通过主题演讲让学生积极主动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学习工匠精神;可以定期举行关于工匠精神研讨的主题班会,让大家一起谈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运用,认真学习行业优秀匠人的先进事迹,在校园中塑造一种学习工匠精神的氛围,融入学生的技能学习之中。

3.2 积极发挥校企合作的联动作用

如果说学校是工匠精神的“孕育地”,企业就是工匠精神的“试炼场”。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离不开高职院校的精心教育,也不能缺少行业企业的配合和锤炼[7]。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在专业生产实践过程中获得真真切切的“工匠”式体验,才能将工匠精神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的感性经验,才能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本质和魅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育青年学生的工匠精神过程中应当积极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

完成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不仅要由学校推动,企业的配合也相当关键[8]。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引领学生深入企业,在企业中直接接触行业的优秀匠人,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大脑想,在一线生产中直接感悟工匠精神的意蕴和内涵,产生职业荣誉感。教师的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只有学生真正树立了职业荣誉感,从内心产生对专业学习的认同与兴趣,工匠精神才能在学生心中扎下根来,进而贯彻到其行为中去。校企合作培育工匠精神不仅是学生走进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优秀匠人走进学校。可以邀请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匠人”进行宣讲,通过固定开办讲座或者不定期聘请其担任授课教师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在校内、校企之间以多方面、多层次的形式对工匠精神进行研讨和学习,深入发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精髓,建立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耦合。

3.3 深入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

要实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整合,课堂学习是关键。工匠精神融入课堂不仅仅是基于传统模式的课堂做一些加减法,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关键的一环[9]。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教学目标对接,让教师在授课时自觉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大纲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内容以及实施方式,在课堂上可以灵活转换教学方式,以工匠精神为引导,将教学课堂工厂化,结合专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与任务,指导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锻炼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能力。课程考核方面也可以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在专业实习与顶岗实习的设置环节,要在学生中积极弘扬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对在实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予以嘉奖,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要讲求“道术”结合,将工匠精神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两者的有效耦合,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尚未形成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这也是我国制造业从业者群体工匠精神缺乏的一大原因[10]。因此,有必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让全社会的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培育、塑造、传播、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时代工匠精神,与企业紧密对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探索
工匠神形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浅谈技能型人才发展状况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