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迪政府的国家认同建构及其对“一带一路”认知的影响

2021-12-31汪金国张立辉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莫迪倡议身份

汪金国 张立辉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包括欧亚非大陆在内的各国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和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印度地理位置和综合实力决定了其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影响。2014年2月,中国正式邀请印度加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①吴兆礼:《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演化与未来趋势》,《南亚研究》,2018年第2期,第25页。但是,印度认为“一带一路”会使中国势力进入印度洋,削弱自身在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力,动摇区域领导地位,因此印度对加入“一带一路”一直持观望态度。近年来,印度国内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出现了从观望到对冲的转变,这对“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地区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不同学者对印度关于“一带一路”的态度转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总体来看可分为现实主义的怀疑论和自由主义的乐观论两类。从现实主义逻辑出发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主要包括:“霸权论”“黑箱论”“围堵论”和“竞争论”。②梅冠群:《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变化及其战略应对》,《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8年第1期,第39页。这些观点把中国的“一带一路”解读为针对印度崛起和实现自身霸权的战略。自由主义逻辑则把“一带一路”倡议解读为“合作论”“便车论”“双赢论”,这些观点基本认为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对印度而言是一个机遇。不管是现实主义的分析逻辑还是自由主义的分析逻辑,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印度对“一带一路”态度变化的原因,但是即使面对这种双刃剑的选择,印度并没有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而是由谨慎观望转向现在的消极对冲,这说明无论是现实主义的怀疑论,还是自由主义的乐观论都不能完全解释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转变的动因。

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的认同理论出发,从莫迪政府对国家认同建构的角度阐释印度对“一带一路”态度转变的认知动因。随着综合实力的上升,印度越来越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据此,笔者认为当下印度外交政策的核心不是现实的安全困境或自由的经济困境,而是建构主义的“身份困境”,即谁是印度,印度应如何看待世界。

一、认同理论的阐释

从国际关系这一学科属性出发,国家认同是指在世界各国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国家主体构建属于其自身的身份归属感。③吴玉军:《符号、语言与国家认同》,《学术论坛》,2010年第12 期,第75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一个人生来就是某一国家的国民,但是个体对国家认同感的产生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作为现代国家构成的重要“软件”,国家认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具有一定的动态性。①William Bloom,Personal 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38~39.国家认同的构建可以让整个民族获得强大的凝聚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产生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采用亚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来阐释莫迪政府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该理论认为国家政治是可以被构建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认同也可以通过环境、观念和主流文化的改变进行完善和重塑。温特认为,认同是主体的认知与外界不断进行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吸收和借鉴,使两者原本明显的界限开始交织,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相互的完善和超越,从而使主体被纳入客体,客体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主体的特征。②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为了使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在认同产生的过程中,行为体往往会利用角色身份和类属身份来推动认同的产生。主体需要借助角色身份来了解自己在其他体或者其他群体眼中的角色,并且了解他人属于什么角色,进而为向集体身份转化奠定认知基础。在国家体系里,类属身份的对应物是政权类型(民主国家、“集权国家”)和国家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③同上,第222页。集体身份的构建即把主体和客体或者其他行为体从不同身份向同一身份的转化过程,无论主体是工人、市民还是国家,集体身份的构建具有相似的路径,即重新定义主体和其他体之间的关系和界限,通过外部手段构建一个具有“集体认识”的新群体。④同上,第329页。“集体身份”是角色身份和类属身份的有效结合,是构成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

通过对亚历山大·温特观点的整理,可以把认同的构建归结为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方面是观念认同的构建。温特认为,如果个体拥有相同的角色身份和类属身份,那么个体将很容易被有共性观念的群体所接受,进而会形成一个观念趋同的新整体,这一整体将进一步推动集体身份的形成。另一方面是身份认同的构建。温特认为,“集体身份”是实现集体认同的重要基础,而集体身份的构建需要行为体重新认识自我与他者的界限。观念认同是身份认同的起点,观念认同内化于行为体的身份认同之中,并且指导着不同行为体之间的身份互动。同时,行为体互动会进一步推动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引起观念认同的变化。行为体自身认为属于某个群体的观念指导着行为体之间的行为和互动,从而构建了新的群体身份认同,正是这样的身份将不同的群体有效地区别开来。

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国家对公民认同感的构建过程,因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也属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范畴。印度是一个地域辽阔且民族众多的国家,复杂的国情使印度的国家认同构建一直面临着众多挑战。随着印度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提高国家认同成为莫迪政府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的构建有利于提高民众对莫迪政府的认同感,有利于夯实民意基础,有利于加强民族整合,为印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本文从观念(文化、规则和身份等)认同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莫迪在各个重要场合的讲话来论述莫迪政府想在国际社会与人民心中把印度塑造成怎样的形象,从而加强民众与国际社会对印度的认同。

二、莫迪政府对国家认同的构建

尽管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印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印度共和国成立。由于印度在构建国家认同上仍然存在着历史文化断流、多元和异化、根深蒂固的种姓和宗教矛盾,以及语言碎片化造成的教育障碍等问题,印度一直面临着构建国家认同的诸多挑战。独立以来,经过印度各届政府的不断努力,国家认同取得了一些进步,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也不断增强,但是面对新的国内矛盾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国家认同的构建依旧存在着众多问题。

(一)莫迪政府对国家认同中观念认同的构建

观念认同是公民认同自己国家的基础,本文对莫迪执政以来的系列讲话进行梳理,认为在国家认同建构这一问题上,可以将莫迪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一个刚刚取得大国地位的国家;一个遵守现有国际规范的国家;一个自由、民主的支持者和多边主义倡议者的国家。

1.文化观念:印度自诩是一个倡导自由、民主和多元的国家

冷战以苏联的失败和美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苏联的迅速瓦解在很大程度上揭示旧的国际关系理论不能准确地解释国际社会的变化,它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观念对国际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情形促使学术界开始用新的视角研究国际社会的变化。建构主义学者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缺点,认为国际社会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建构出来的,社会文化、习俗和社会活动等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应该接受多元化的理论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因为人的认知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其一定的偶然性,应该尊重这种特殊性的存在。

印度总理莫迪在国家认同构建的问题上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在各个场合积极传播印度国内的民主文化。2019年9月22日,印度总理莫迪在看望得克萨斯州的印第安人社区民众时表示,印度的语言是我们自由民主社会的伟大标志。文化多元性一直是印度政府引以为豪的事情,数百年来,数百种语言,数百种方言以一种共存的方式在推动印度向前发展,它们仍然是数百万人的母语。不仅语言,印度还拥有不同的教派,不同的礼拜方式,数百种不同的区域美食,不同的服装,这都是印度民主、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①“Translation of Prime Minister’s address to Indian Community in Houston,Texas”,https://mea.gov.in/Speeches Statements.htm?dtl/31845/Translation_of_Prime_Ministers_address_to_Indian_Community_in_Houston_Texas.2020年9月26日,在联合国第75届一般性辩论大会上,莫迪在演讲中除了对国内的疫情做出承诺之外,还对印度多个领域进行自我评价,表示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②“75th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General Debate INDIA Statement by Prime Minister H.E.Mr.Narendra Modi”,https://estatements.unmeetings.org/estatements/10.0010/20200926/49thYJTCPljx/0ujMXjGRP xPA_en.pdf.2021年6月15日,莫迪在G7峰会上表示,印度是实施开放政策的天然盟友,因为印度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国家。③Ranvir Nayar,“Chasm between deeds &words:Modi’s speech on freedom &democracy at G7 Summit”,https://mediaindia.eu/politics/modis-speech-on-freedom-democracy-at-g7-summit/.分析莫迪在不同场合的演讲,可以发现,他对印度的自由、民主和多元文化高度自信,是向国际社会证明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规则观念:印度自诩是一个严格遵守国际规则的国家

建构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通过规则联系起来的实践产生、改变和取消规则,规则的变化取决于实践的情况,成熟的规则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成熟的规则和完善的机构造就稳定的社会结构”。④Venduika Kubalkova,Nicholas Onuf and Paul Kowart,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Constructed Word,New York:M.E.Sharpe Inc.,1998,pp.58~61.通过实践建构而产生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不仅影响着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的具体行为和制定对外政策的具体目标,而且可以帮助行为体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知道如何借用现有的国际规则来合法、合理地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因此,“社会规则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已有的规则创造出一系列行为模式”。⑤Martha Finnemore,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p.12.国家的需要不仅受国家利益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受社会规则、群体认知和其他主观因素影响,在决定行为体的行为方面,社会规范、认知、情感等与物质同样重要。

莫迪政府在国家认同的构建中非常重视对规则、制度等因素的建设。莫迪总理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印度是一个遵守现有国际规范和规则的国家。2016年6月8日,莫迪应邀在美国发表演讲时表示,面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行为体之间必须是合作而不是主导的关系,必须尊重各国主权,必须建立包容性非排他机制,必须遵守国际规则和规范。⑥“Prime Minister’s Keynote Speech at 40th AGM of US India Business Council (USIBC)”,https://mea.gov.in/Speeches-Statements.htm?dtl/26881/Prime_Ministers_Keynote_Speech_at_40th_AGM_of_US_India_Business_Council_USIBC.2018年1月23日,莫迪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的演讲中表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迅速变化和不稳定的时代,任何社会变化都可能导致不稳定因素的滋生,因此遵守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①“Prime Minister’s Statement on the Subject‘Creating a Shared Future in a Fractured Word’in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https://mea.gov.in/Speeches-Statements.htm?dtl/29378/Prime_Ministers_Statement_on_the_subject_Creating_a_Shared_Future_in_a_Fractured_Word_in_the_World_Economic_Forum_January_23_2018.2019年6月28日,中俄印三方领导人进行会晤,莫迪表示维护多边主义、国际法和国际规定符合三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各国应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加强在全球治理改革、地区安全合作和反恐等领域的合作。②《习近平出席中俄印三方领导人会晤》,http://new.fmprc.gov.cn/web/zyxw/t1676664.shtml。2021年2月莫迪在与拜登总统通话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与志同道合伙伴的合作,确保“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以及自由、开放、包容的印太地区愿景”。③“Modi-Biden phone call emphasis on 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India Times,February 9,2021,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politics-and-nation/biden-modi-speak-of-climate-democratic-valuesin-first-talks/articleshow/80757764.cms?from=mdr.可见,莫迪在各个国际场合努力将印度塑造为遵守现有国际秩序的国家。

3.合作观念:印度自诩是一个坚持多边主义的国家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世界“多边框架”,强化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求同存异,形成共识,避免世界的再次动荡,进而确保美国的全球利益。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都是基于“多边主义”的理念建立的,这些国际组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暴露出当下全球治理模式的弊端和滞后性。近年来,国际社会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浪潮,这说明当下的全球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社会的变化,面对新兴力量的不断崛起,“多边主义”无疑是实现新的全球均势和保持国际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二)莫迪政府国家认同建构中的身份认同:印度期许的大国身份

1.追求“政治大国”的身份认同

希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是印度追求“政治大国”身份的重要标志。联合国自成立伊始,印度就在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努力。当时印度提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理由是,印度是全球人口大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印度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理所当然”的。印度“入常”的请求由于诸多问题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印度一直没有放弃“政治大国”的追求。印度在联合国中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部分国家的认可。印度多次提出对联合国进行改革,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为当下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最积极的国家之一。

2014年9月27日,莫迪在联合国发表演讲,呼吁对联合国进行改革,重点是对安理会进行改革,希望安理会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这明显是在呼吁安理会向有利于印度加入的方向发展。①《莫迪在联大发表演讲,为印度入常打伏笔》,http://news.ifeng.com/a/20140928/42107310_0.shtml。2015年4月13日,莫迪在巴黎表示,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印度积极配合联合国的各种行动,为世界的维和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②《莫迪称中国尚未支持印度入常,中方回应》,http://word.people.com.cn/n/2014/0928/c157278-257548.html。2015年9月29日,莫迪访问美国时表示,希望在“入常”问题上得到美国的支持,奥巴马回应支持印度在改革后的联合国安理会中获得永久席位。③《莫迪感谢奥巴马支持印度入常》,《参考消息》,2015年10月8日,http://www.fx361.com/page/2015/1008/130852.shtml。2019年9月,印度总理莫迪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出席了东方经济论坛。在论坛上,普京和莫迪一同呼吁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④《普京承诺支持印度联合国入常,法国也同意,压力来到中美这边》,https://feng.ifeng.com/c/7pp3DXM9IvS。2020年9月2日,印度再次向联合国提交申请书,希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莫迪总统的外交实践来看,一直为追求“政治大国”而不断努力。莫迪政府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承认印度的“政治大国”身份,加强印度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2.追求“经济大国”的身份认同

2014年,莫迪在竞选中承诺要实现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严肃整治腐败等,这为莫迪当选印度总理塑造了良好的个人形象。独立以来,印度的农、工、商和服务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目前印度超过半数的民众仍然依靠农业来生活。莫迪政府为了实现印度的“大国梦”,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了“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和“世界后勤办公室”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计划。在过去莫迪执政的5年期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7.3%的增速高速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发展最快的国家。尽管印度的经济面临着许多发展瓶颈,但印度经济总体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外资的能力不断提高。

2019年,印度进行新一轮的选举,莫迪在竞争中表示,印度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需要连续性地进行改革,他的连任再一次可能将印度经济带入新的高峰,进而让印度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强国。①董芳冉:《莫迪连任印度总理,维持快速增长任重道远》,《中国金融家》,2019年第6期,第121页。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率一直排在全球前列,2018年第二季度更是达到了8.2%的高速,成为同期全球经济体增长之最,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印度的经济总量很可能在2030年超过日本和英国,跃居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19年,印度总理莫迪在国家经济转型委员会第五次理事会上,向各个地方的首席部长表示,印度经济发展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在2024年成为5万亿的经济体。②胡博峰:《5万亿目标,印度面临哪些障碍》,《环球时报》,2019年7月5日,第14版。这也意味着将来要在五年内实现经济总量的翻一番,按此目标,印度必须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客观来讲,印度实现这一目标的概率极小。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印度国内疫情的失控对国内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莫迪政府依旧不断推动国内经济改革,为“经济大国”而努力。

3.追求“军事大国”的身份认同

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印度实现“大国梦”的重要条件,印度的各届领导人都在为成为“拥核”国家而努力。莫迪政府更是重视核力量的发展。按照印度核力量发展计划,未来十年,印度将计划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300件,储备核弹头400枚。2016年莫迪政府与法国签署了36架“阵风”战机购买合同,未来很可能将“阵风”战机作为核打击任务战机。当前,印度已经拥有2艘“歼敌者”号核潜艇,同时还有2艘同级潜艇正在建造中。莫迪总理在2019年3月27日表示,印度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备这样能力的国家,奠定了印度作为太空大国的地位。2019年12月,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维克兰特号”所搭载的燃气轮机成功点火,这标志着印度自主航母时代即将到来。③“Speech by Prime Minister on ‘Mission Shakti’,India’s Anti-Satellite Missile test”,https://mea.gov.in/Speeches-Statements.htm?dtl/31180/Speech_by_Prime_Minister_on_Mission_Shakti_Indias_AntiSatellite_Missile_test_conducted_on_27_March_2019.

原理搞清楚了,还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回归函数通常是未知的,回归分析的任务是根据数据去估计回归函数.很多情况下都是假设回归函数是线性的,更复杂的情况估计难度更大,例如也可能用形如a+bx+cx2的二次函数进行拟合,那样将涉及3个系数的估计.

2021年,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报告,印度是目前全球9个拥有核弹头的国家之一,拥有核弹数量156枚。①“India behind China and Pakistan in nuclear-warheads but not worried”,The Times of India,June 15,2021,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india-behind-china-pakistan-in-nuclear-warheads-but-not-worried/articleshow/83524404.cms.根据印度媒体报道,目前印度军方正在部署射程超过5000公里的洲际导弹,亚洲、欧洲和部分非洲地区都在该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此外,印度的“歼灭者”号核潜艇能够携带射程3500公里的弹道核导弹,为印度洋地区的霸主地位奠定基础。经过不断的努力,印度已经成为一个能造航空母舰、核潜艇、第三代战斗机、超音速巡航导弹、远程弹道导弹和能够登陆火星的军事工业强国。通过不同角度不难发现莫迪政府十分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并且在各个场合不断宣传印度的军事实力,从而不断塑造印度“军事大国”的身份。

三、莫迪政府国家认同的构建对“一带一路”认知的影响

印度一直将自己的身份定义为南亚地区的“领头羊”,认为“一带一路”可能危及自身的地区利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印度对中国的身份认知也发生了变化,认为中国放弃了过去韬光养晦的政策,“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实现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格局的前奏。莫迪政府对国家政治身份的塑造,更是强化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认知。

(一)“一带一路”可能遏制印度“大国梦”的实现

从地缘政治和安全的角度,莫迪政府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发展的一种反击,是排挤域外大国干涉亚太地区的有效途径。印度学者桑迪普·库马尔·米什拉表示,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中国政府变得越来越自信,已经放弃了韬光养晦的政策,中国在安全领域已经不断突破美国的包围。②吴兆礼:《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演化与未来趋势》,《南亚研究》,2018年第2期,第27页。印度学者西巴尔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可能对印度产生的影响,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海洋战略扩张的翻版。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平台不断在印度的周边国家加强港湾等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完全忽视了印度的国家利益,战略上使印度居于被动地位。印度政府应该放弃谨慎态度,坚决地拒绝加入这一倡议。③Amb Kanwal Sibal,“China’s Maritime Silk Road Proposal:India Must Treat Cautiously”,http://www.scmp.com/news/china/diplomacy defence/artice.2016年印度申请加入“拥核”国家行列,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坚持“先谈原则,再谈个案”的公平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但是莫迪政府内部很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是因为害怕印度崛起为“世界大国”威胁自身利益,而在国际上实施针对印度的霸权主义手段。①梅冠群:《莫迪执政后印度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我国应对之策》,《南亚研究季刊》,2017年第6期,第37页。

从地缘经济的角度,印裔学者拉吉夫·拉詹·查特维迪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实现“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环,这样的“走出去”战略对于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解决中国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但是这有可能挤压印度的国际市场。②Rajeev Ranjan Chaturvedy,“Decoding China’s Silk Diplomacy at Sea”,http:// www.ipcs.org/article/military-and-defence/ decoding-chinas-silk-diplomacy-at-sea-4771.html.印度学者斯里坎特·康达帕里认为,当下中国经济的贸易运输网络已经发展到一个节点,强劲的生产能力需要中国与国际社会有一个长期有效且稳定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尽管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但是不难发现,受地缘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主要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的,通过陆上出口的货物总量较少,这种局面迫使中国不断打通与陆上国家的运输通道。③Srikanth Kondapalli,“China Tosses Maritime Silk Route Bait to India”,http:// www.indiawrites.org/diplomacy/ china-tosses-maritime-silk-route-bait-to-india/.莫迪政府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众多印度期许的势力范围,印度担心会削弱自身的地区影响力。甚至有印度学者认为,中国可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喜马拉雅山周边合作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印度实行经济上的战略包围,是围堵印度新的“珍珠链”。

(二)“一带一路”可能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

当下的国际秩序是冷战结束后正式确立的,其突出的标志是“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美国是世界秩序的主导者。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国际格局越发复杂,大国关系出现了许多新变化,美国霸权地位有所衰落,西欧发展进入瓶颈,俄罗斯经济发展摇摆不前,中国取得的成绩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感到巨大威胁。2015年,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教授从“竞争的多边主义”出发,在阐释这一概念和理论的基础时指出:“当今社会旧的国际秩序形成的均势开始变化,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不仅是力量上的,而且从方式上来看,中国也会运用新的或者替代性的多边主义来挑战或者改变既有的美国主导的多边制度。”④罗伯特·基欧汉:《竞争的多边主义与中国崛起》,《外交评论》,2015年第6期,第20~21页。印度作为地区大国,面对中国在全球展示的超强能力也感到巨大的威胁。作为南亚地区的主导者,印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位置突出,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有利于维护印度在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利益和影响力。

当下的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未能体现新的全球力量的变化,出现了治理失衡的现象。鉴于此,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来实现人类共同体目标,目的是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协调推进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对于这一点,中国以外的学者却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如埃斯特万·马里奥认为:“‘一带一路’完全是中国出于自身利益发展的需要,目的是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是重构国际秩序的战略性决策,体现了中国已经由当下国际秩序规则的参与者转变为国际秩序规则制定者的角色。”①Esteban Mario,“Beyond Balancing:China’s Approach Towa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ume 27,2018,p.487.凯里·布朗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任务是建构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共同体,这个区域秩序与美国主导的秩序有明显的不同,该区域伙伴之间是基于同意且非规范性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多方共赢。②See Kerry Brown,“The Belt and Road:Security Dimensions”,Asian Europe Journal,Volume 16,2018,pp.213~222.在这种情况下,莫迪政府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国战略论”解读为“中国的世界霸权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改变当下国际秩序和恢复古代朝贡体系,建立新帝国的霸权计划。③贺方彬:《海外精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 年第4期,第194页。

(三)“一带一路”可能导致对多边主义的破坏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最显著的特点正如约瑟夫·奈所描述的那样,是“单极主导下的多极合作模式”。④Joseph Nye,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3,p.77.亨利·基辛格认为未来的世界秩序将以六大力量之间的势力均衡为主要特征,分别是: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再加上印度。⑤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大多数国际关系学家认为未来的国际秩序必将是多极的,但是政治学家罗伯特·哈克维则认为,尽管未来世界走向多极的可能极大,但是绝对不能排除未来世界走向两极的可能性。正如亨廷顿和伯恩施坦等人所预言的那样,未来世界新秩序既有可能是美俄对峙,也有可能是中美的对抗。⑥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73页。美国的霸权主义让世界众多地方深陷战争的苦海。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王道”而不是西方一直所推行的“霸道”模式,注重以德服人、以德治国,这就决定了中国不管如何强大也不会走西方霸权的老路。现实的情况是,西方以自身的一元思维在国际社会大肆抹黑中国,认为中国的崛起破坏了国际多边主义格局。

印度学者罗希特·辛格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巩固中国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特别是针对美国不断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认为这是中国建构霸权破坏多极世界的开始。他认为中国自古就有称霸世界的基因,在中国古汉语里将其称为“天下”。⑦Singh Rohit,“Buckling up the One Belt One Road (OBOR) Initiative:Intentions of China and Ramifications for Indi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Volume 5,2018,p.4~5.莫迪政府分析人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像中国所宣传的那样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而是将自己的实力向周边扩张,从而夺得地区的主动权,为自身的单极霸主地位奠定基础。①梅冠群:《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及成因》,《南亚东南亚研究》,2018年第1期,第52页。印度学者梵天·切拉尼认为尽管地理位置上中国不属于印度洋地区,但是随着中国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在印度洋地区找到立足之地,保证自己的航运安全和区域利益。“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为了突破自己的区域局限性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完成中国的帝国梦想。②Brahma Chellaney,“What Are Chinese Submarines Doing in the Indian Ocean?”,http://www.huffingtonpost.com/brahma-chellaney/chinese-sub-in-indianocean-b-7320500.html.莫迪政府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呼吁实现共赢,但是中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将最终成为规则制定者,使国际秩序最终成为以中国为标准的单极世界。

四、中国对消除印度认知偏差的策略选择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对旧的国际格局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中印作为两个人口大国,二者的关系对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影响巨大。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认为,由于中国和印度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和特殊的地缘关系,中印的竞争将是一种新型斗争,这比两国文明的分化给中国和印度关系造成的伤害更大。③罗伯特·D.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250页。“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构建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共同体,莫迪对国家认同的构建影响了对该倡议的正确解读。中国作为倡议的发起者需要进行增信释疑工作,从而推动自身和地区的和平发展。

(一)积极主动做好“一带一路”倡议的阐释工作

“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让沿线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都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发展的目的和意图。中国要辩证地分析印度国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错误认知,一方面,中国对于积极的、善意的和中肯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并且根据客观需要及时加以更正;另一方面,对于故意抹黑、夸大、扭曲和误读等行为,要及时、严厉和准确地进行回应。社会各界要进一步深化和挖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学理研究,明确“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义、内涵、目的和实现途径等内容,将“一带一路”倡议的更多细节公之于众,深化国际社会对该倡议的认识,以打消印度对该倡议的疑虑。④侯道琪:《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其原因分析》,《黑河学刊》,2019年第1期,第82页。避免出现因为概念不清、目的模糊、定位不准和范围过度等导致的一系列容易让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误读的问题。印度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且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宣传要尽可能地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提高文化认同来提高传播效率。要使用多种官方语言进行传播,而不是仅局限于英语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印度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同。

(二)务实推进双边合作,积极打造民生示范工程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度时对于打造中印区域经济共同体给予很高的期望,希望通过“一带一路”的平台推动孟中印经济走廊的建设,共同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习近平表示,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国应该携手共同走向繁荣,实现中印两大文明的复兴。中印的合作将为中国与南亚地区加强经贸合作开辟新空间,为增进地区人民的互信搭建新平台,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新贡献。尽管印度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依旧持抵触态度,但是在经济上为了自身利益也开始加入其中,例如出资加入亚投行,成为仅次于中国的股权国。两国在产能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化,特变电工厂成功落户印度的产业园区,中国的许多知名企业如小米、华为和万达等开始对印度进行投资。①梅冠群:《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及成因》,《南亚东南亚研究》,2018年第1期,第53页。“一带一路”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资中要注重民生,充分实现企业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的民生示范工程,改变沿线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错误认识。

(三)增强双边政治互信,减少“信任赤字”

纵观历史,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受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两国的关系时而生疏、时而密切,但两国都希望能够和平共处,因此两国合作发展的大局一直比较稳固。要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双方的政治互信,构建以两国元首为引领,各政府部门为主导,民间互动为基础,非政府机构为辅助的多层次的交流机制。对于事关两国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要保持双方沟通机制畅通和坚持战略透明,避免因战略误判而产生一系列不必要的冲突。作为两个新兴国家,应该共同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言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展现两国的大国担当。两国和平、稳定的发展不仅对地区,甚至对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不仅说明了其对国际格局的认识、对自身国际社会中的身份判断,更加反映出对华外交思维的惯性模式和对中国追求民族复兴的复杂心理。②毛悦:《从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反应看印度外交思维模式》,《国际论坛》,2017年第1期,第34页。中国和印度实现友好相处是两国人民共同的期待,作为全球两个新兴崛起的国家,都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印度政府一度表示不会成为国际社会中对抗中国的力量,也不会参与到任何国际社会“遏制”中国的行动中去,中印的外交目的都是和平的、明确的。因此推动两国的战略互信是双边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推动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高度,两国政府各自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计划,这些战略不仅不是矛盾的、竞争的,而且还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两国应该加强双边的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新举措推动沿线国家发展进入新境界。与此同时,莫迪政府提出了“东向行动”和“季风计划”等发展战略。两国应该加强战略对接,联通东亚到南亚进而向西不断延伸的海上通道。中国是全世界石油进口大国,而绝大部分进口的石油需要通过印度洋进入中国。①Peter Dombrowski,Andrew C.Winner,eds.,The Indian Ocean and US Grand Strategy:Ensuring Access and Promoting Security,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14,p.1.印度和中国在资源进口方面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加强海洋领域的合作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最佳选择。实现“制造业强国”是中国重要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双创”和“互联网+”等一系列计划,助推国内经济转型。印度政府也推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和“创业印度”等发展计划,目的是现实国内经济的平稳高速增长。中印政府完全可以进行战略对接,实现技术和产能等领域的合作。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开始向高科技领域转型,而印度拥有着大量的劳动力,这将很好地推动两国的合作。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将可能改变印度基础设施不足的现状。

五、结语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赢得了沿线国家的众多好评。中国与印度的发展需要两国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因此加强中印之间的合作,积极进行增信释疑工作将变得十分重要。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需要主动承担起这一责任。从莫迪政府国家认同建构的角度出发,理解印度态度转变的认知动因是必要的。一方面莫迪政府对民众的观念的塑造影响了对中国“一带一路”的认知,但是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也已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外交宣传话语已经不能让众多国家信服。就话语体系来看,中印对中国和平崛起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这不仅受中印两国国家利益的影响,同时受国家的文化和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印度对中国“身份认同”发生了转变,必然会影响到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态度,从实践领域进行友好的合作是解决认知错误的根本性举措。中国在加强增信释疑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中印具体项目的合作,在良性互动中共同推进两国乃至地区的发展。

猜你喜欢

莫迪倡议身份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Happy Afternoon Tea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印度人拿莫迪做了上百个App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