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基本状况、原因及对策
——以M省为案例的研究

2021-12-31邵明众

青年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试点工作团干部团组织

邵明众

青年意味着未来,中国青年意味着中国的未来。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指出,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历来被视为“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共青团坚持把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首要任务”[2]。

共青团自建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团结、引领青年。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有着较为趋同的利益诉求,青年工作更多地体现为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群众的动员,青年团足以胜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利益和思想日趋多元化,党的青年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工作形势也比革命战争年代更加复杂严峻。为了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引领青年工作的新途径,共青团于2009年4月启动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分类引导的初衷,就是按社会阶层把青年分成农村青年、城市青年、企业青年、学校青年、进城务工青年等,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状况、不同需求,开展思想引导工作,从而探索更细致化的青年工作方式、方法,深入推进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发展。2010年,为更好地贯彻党对共青团的要求,切实履行团的基本职能,增强新形势下引导青年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普遍性,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团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实施10年以来,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成效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本文拟以M省为案例进行分析。

作为国民大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地区,M省曾是革命的领头羊,也是改革的实验田。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M省东西南北各地区的不均衡发展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一个缩影。从文化状况来看,M省既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研究M省地区的青年工作,可以成为了解我国青年工作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切入点。

一、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从团中央到团县域组织,落实力度层层递减

在现有的共青团组织框架下,根据层级可以从上而下大致划分为中央、省、市、县、镇五级团组织。而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从试点阶段就呈现出明显的力度递减的趋势。

引导青年是共青团组织属性的必然要求。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一推出,团中央层面就将其摆在了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和战略任务的地位。2009年4月,共青团启动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5月,团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开展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的通知》。《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关键点,探索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坚定广大青少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3]。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提出:“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两个总体目标是引导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引导青年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4]

2009年6月11日,共青团中央启动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近2个月后,共青团M省委员会在其官网《关于开展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印发了《共青团M省委员会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试图“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特点,探索有效引导青年的新路,引领广大青年积极投入到M省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推动M省的新一轮大发展”。其中,“试点工作主要面向四类青年群体: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和农村青年”。与此同时,为加强对各试点单位的指导,团M省委成立了试点工作巡视小组,巡视小组办公室设在团M省委组织部,负责全省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并将定期对试点单位进行督导检查。方案一出台,团省委就着重强调:“按照全省的推进步骤,结合各个试点的情况制订工作计划,制订详细的工作进度表,避免走形式、走过场,避免简单化。”

随后,分类引导试点工作下达到了市一级的团组织。以分类引导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地级市P市为例,团P市委在3个月后的2009年9月3日,发出了《关于开展P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详细制订了分类引导的工作方案。通知还根据P市的实际情况对青年群体的分类作出了新的界定,将试点工作的对象面向五类青年群体:大中学生、企业青年、城市青年、外来务工青年、农村青年。也就是说,团P市委将团省委制定的青年引导对象由四类拓展到了五类,一是将原有的大学生范围拓宽到大中学生;二是增加了城市青年这一群体;三是将原有的进城务工青年改为外来务工青年。

应该说,“P市做法”是M省21个地市中能够遵循团省委指导,有力推进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一开始,P市的试点工作有力求全面和深入的雄心,能够根据省一级的方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更加实际、具体的安排。然而,原有设计的高标准、高要求,却在县域一级遭到了难以执行的反馈。两个月后,团P市委不得不在《P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加以调整、简化,以便于操作和实施。2009年11月12日,团P市委再次出台了《关于P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通知中将试点任务改为了:“走进青年,开展思想情况大调研;制定引导方案,探索、设计、实施引导青年的具体活动项目;总结提升,推广经验。”不仅如此,试点单位也由原定的20家,减少为12家。由于县域以下难以落实调查研究工作,“M省方案”要求的“思想情况的大调研、打开思想症结、开辟试点”,在地市层面最后落脚为寻找“青年的具体活动项目”。那么,怎么检验具体的活动项目呢?以往省级方案中要求的大督导大检查,变成了由试点的基层团组织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试点工作总结。

分类引导试点工作的一开始,团省委就一再强调:“避免走形式、走过场,避免简单化”,但事实上,走形式、走过场、简单化成为不少县域团组织,乃至市一级团组织的最终选择。H市(地级市)选择使用了139微博(一款由某电信运营商推出的微博产品)向各阶层青年组建“金字塔”形式的微博群聊,一推(送)了之,还汇报成了先进经验。然而,139微博根本就不是广为青年所使用的社交工具,这种借助“小众”软件实施的网上引导所具有的实践意义自然大打折扣,至于后续工作便更如镜花水月了。另一地级市Z市则选择了建设一二处可供观摩的“青年活动中心”,该举措也被作为先进经验予以上报,然而试点过后,“青年活动中心”便只剩下了“中心”,遍寻不着“青年”了。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类似网络引导和建立青年工作阵地举措的益处,但是诸如此类形式简单的“喂养式”“空对空”的学习教育和宣传方法很难起到分类引领青年的作用,也难以实现分类引导工作一开始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四项基本职能”的目标。

总的来说,集中M省全团之力开展的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由“层层落实”最终变成了“层层落空”。事实上,分类引导青年工作进行到2010年1月时,M省团省委书记在《XXX同志在共青团M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坦言:“我们必须清醒地掂量当前团组织在普通青年心目中的分量,正确地认识团组织为党委政府联系青年的实质成效,冷静地评价团的工作和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认真分析在全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程中,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0年12月9日,M省共青团发出《关于转发团中央〈关于在全团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自2009年4月启动以来,M共青团围绕团中央的具体部署,从各类青少年群体的学习生活、就业创业、休闲娱乐、成长成才等现实需要出发,以实现‘两个全体青年’为目标,积极探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在有效引导路径、载体的挖掘和运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期,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团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实施意见》(中青发〔2010〕17号),对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现转发给各级团委,请按照要求组织学习并抓好贯彻落实。”至此,从试点到推行为期两年的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告一段落。

(二)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在县域以下难以推进

那么县域以下的基层团组织是如何展开分类引导的呢?学校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盘,大学生工作是青年分类引导的重要一环。处于校园之中的大学生,也是思想引导工作相对容易开展的群体。首先,我们以M省共青团公布的作为试点的先进典型C大学团委的案例来讨论。

C大学是一所位于M省省会城市的历史悠久的高校。根据公开的共青团M省委宣传部编发的《M省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动态第2期》报道,C大学分类引导青年的先进做法在于建立“一网、一车、一社区”青年网络引导体系。所谓“一网”是指建立暂缓就业网上团支部,面向暂缓就业学生,实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填补高校共青团对已毕业未就业团员学生的引导空白。“一车”指QQ直通车,开展“QQ直通车”进班级、社团、项目工作,在每个班级、每个社团和每个推广项目都建立一个QQ群,方便及时交流和上报信息。“一社区”指网络新社区,以第一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契机,建立信息管理、政策宣传、知识分享的网络新社区,便于青年学生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提高该工程全体学员的思想觉悟水平,也进一步树立学员们学以致用,回报社会的价值观。

该体系的实质或者说真正落到实处的举措,就是通过即时通信手段,为暂缓就业的青年大学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求职讲座信息。应当说,网络群聊的管理者将网络生活“照”进现实,为暂缓就业青年提供就业便利,这无疑是值得鼓励的。然而,省一级方案中对于大学生分类引导中的首要目标在于,“在引导大学生这一层面上,要注重运用理论的、学术的逻辑开展思想辨析,通过社会实践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形成更务实理性的思想认识,培育正确的政治觉悟,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而通过网聊手段分类引导青年的缺陷在于难以覆盖全体青年,难以代替艰辛的思想沟通。因此,分类引导一开始确定的“与错误观念作思想交锋,努力使他们认同理解党团组织的思想主张”目标的实现就较为艰难,这也导致这种先进做法难以复制铺开并取得实效。青年大学生引导的这种简单化操作模式在经年累月中依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2018年M团省委书记在《XXX同志在全省高校青年和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思想政治引领“最后一公里”尚未真正打通。青年学生政治引领工作仍存在“有形无神”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虚化、弱化、边缘化”倾向,思想政治引领并未有效贯穿于团学工作全过程、各环节,距离“入脑入心”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再看看基层的县级市T市的案例。作为全省较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团T市委对T市不同特点的青年群体分门别类地展开引导,根据中国青年网报道的《T市分类引导带领青少年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具体工作如下:“在引导少先队员上,在全市少先队组织中广泛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十八大与我们的未来’主题队日活动。在引导青年学生上,在全市中学共青团广泛开展‘青春共话十八大’主题团日活动。在引导农村青年上,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和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广泛组织农村青年收看专题片,并通过新浪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组织青年召开网络座谈会,畅谈学习深刻体会。在引导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创业青年上,利用飞信、QQ群、微博、微信等载体,号召青年多层次、多角度地学习专题报告。”

在省一级的方案中,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的目标是:“M特别是N地区进城务工青年多,广泛建立进城务工青年心理健康、心理关怀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是引导进城务工青年的有效措施。同时,要引导进城务工青年不断加强学习、追求新知、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和增强法律意识。此外,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进城务工青年的业余生活,为务工青年创造一种愉悦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使得广大进城务工青年安于工作,快乐工作。”

就这样,从省一级方案中提出的“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到加强学习,丰富文化生活”要求,具体到县一级就变成了飞信、QQ群、微博、微信。在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全面推开后,团P市委也将目标瞄向了能够快速出成果的互联网自媒体上。2011年5月5日,团P市委《关于在全市共青团组织利用微博等新媒体推进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通知》指出:开展P市共青团组织共织“围脖”大行动;开展市、区两级共青团“微访谈”行动;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微博接力行动;利用微博开展非公团建等重点工作。为了自上而下地快速完成微博团建,P市还设立了考核的方式,根据各单位动员和参与情况进行核查,考核通过日常报送各种相关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形式进行。2011年11月9日,该项目开展10个月后,P市共青团的官方资料中除了一则《北京团组织分类引导青年成效显著》的报道外,“分类引导青年”已经从团P市委的官方报道中基本消失。应当承认,把共青团对少数青年或部分青年之间的联系代替对全体青年的联系,用新媒体的单向发送代替艰辛复杂的思想政治引导工作这种情况在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中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M团省委一开始极力强调要避免试点工作“走形式、走过场、简单化”的原因。

(三)团组织对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存在一定困惑

2009年11月25日,早在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尚未全面推开的试点阶段,团M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在团中央分类引导青年试点阶段性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就实事求是地指出:“思想上,各试点单位对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认识和做法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展开集体培训是解决试点参与人员“困惑”的重要途径。

其实,根据M省共青团网站名为《团省委举办全省基层团建试点和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培训班》的新闻报道,早在三个月前的8月26日至27日,为帮助试点单位和有关团组织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原则和方法,团省委就在省会举行了全省共青团、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及分类引导青年工作试点培训班。全省共青团、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以及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单位负责人,试点单位所属地市级以上团委组织部负责人,团省委负责试点工作的部门负责同志、试点工作指导员等共80人参加了培训。M省团省委副书记出席开班仪式,并参与了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单位专题讨论。然而,经过2.5天省一级组织的培训,又经过三个月的实践,这种困惑依然存在,落实在工作中就是分类引导青年难以取得实效。正如团M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所说的:“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面临困境。”

这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新时期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0.5天),当前的M青少年群体和青年组织(0.5天),改革开放以来M团建创新的历程和启示(0.5天)。据称,该“教学安排不仅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注重学习与交流相结合,专门安排了两个0.5天的时间,按试点类别分组进行深入讨论交流”。但缘何还是解答不了学员们“不同程度的困惑”,其原因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培训缺乏针对性,尤其缺乏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具体方法。2019年1月,M省团省委书记《在共青团M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再一次提及分类指导工作时,发人深省地指出:“团的基层组织缺乏指导,工作内容模糊,团的领导机关对基层组织分类指导不完善、分层指导缺失。基层薄弱问题表现在下面,但根子在上面。包括团省委在内的各级团的领导机关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资源匮乏制约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开展

资源匮乏是制约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成效的关键问题。在经费方面,省一级的方案出台后,为更好地推进工作的开展,团M省委就先期筹措了25.5万元,为41个团建、队建试点单位和10个分类引导试点单位分别提供5000元试点工作启动经费。同时,团M省委还争取省级财政经费的支持,继续将资源向基层试点单位倾斜,用来支持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但是最后的结果正如团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赴京参加团中央分类引导青年试点阶段性工作会议时坦言的那样,“试点工作取得成效面临困难”。

以P市为例,在领导机构上,团P市委成立了“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团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团市委机关各部室和各区团委负责人担任成员,统一领导全市试点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市委组织部,由分管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各部门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全市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应该说这样的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十分充实,但是团P市委还额外增加了两条选取试点单位的标准:1.所有试点单位都应有较好的组织和工作基础,基层团组织健全,团干部配备齐整,能定期开展团的工作和活动;2.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党政领导或“两新”组织负责人高度重视共青团的工作。

上述两条选择标准实际上说明了基层团组织分类引导青年难以展开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团P市委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按这两条标准筛选下来,即使在团建基础条件较好的P市,最后也只能将20处试点缩减为12处。对于基层团组织的资源匮乏状况,上级团组织并非不知情,却又爱莫能助,因此《关于P市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中只能寄希望于“党政领导或‘两新’组织负责人高度重视共青团的工作”。

以P市下辖区G区为例,2010年1月,团P市委下达试点工作的二次补充通知后,根据G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团市委XXX副书记对我区分类引导青年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进行调研》一文的报道,团P市委领导来到基层试点调研,在分类引导青年试点G区冷轧钢板有限公司召开了座谈会。面对县域团委副书记汇报的现实困难,团市委领导勉励说:“输血不如造血,方法总比困难多,要积极面对存在问题与困难,多想办法,创新方法,努力击破难点。”至于如何解决基层的困境,如何多想办法,如何创新方法,击破难点,还是主要依靠基层团组织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谋出路。

全团上下集中调动资源进行分类引导工作的试点单位都困难重重,此后的全面推开工作更是让基层团组织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基层团组织工作头绪繁多、工作资源匮乏,团干部大多为兼职。根据公开官方新闻媒体P市日报《XXX:不锈钢行业的新“闯将”》一文的报道,两年之后,曾经汇报困难的G区团委副书记就“毅然”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后来成为当地著名的民营企业家。

二、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困境的原因探析

(一)共青团原有组织动员体系的功能弱化

共青团现行的自上而下的思想传输和青年动员模式形成于革命战争和计划经济年代,为了赢得更多资源、开展有效工作,团的组织形式的特征表现为自上而下、一体化和快速高效。这种模式在社会变迁中日益显现其弊端,尤其是面对互联网的扁平化组织形式的冲击,团的活动日益远离了青年现实生活的需求。但原有的路径依赖使得共青团很难走出自身的局限性,原先的依托政治资源的优势变成了资源“陷阱”,社会的日益娱乐化、世俗化与共青团的政治性、组织纪律性要求格格不入,再加上团组织依然惯于沿用旧有的一套指令性的指挥逻辑,往往要求统一行动、即时兑现、快速解决,基层团组织在现实环境中则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艰难前行。因此,团组织行动中的“上热下冷”、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就不足为奇了。与此同时,单纯选择资源有优势的地区作为试点,即使试点取得了相关的成功经验,也难以推广。

(二)基层团组织建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基层团组织建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是分类引导青年难以为继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共青团一直致力于提升基层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的有效覆盖面和影响力。基层干部履职乏力,不少乡镇、街道团干部长期被安排大量从事与团的政治使命不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团支部书记队伍软弱无力,团干部意识薄弱,从源头上导致基层团组织涣散。因此,“走形式、走过场、简单化”消极完成团组织的“名义上的上级”的指令的现象难以根除。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推行后的第10个年头,2019年1月,团M省委书记在《XXX同志在共青团M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实事求是地指出:“我们清晰地看到,团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经过长年累月,已经发展到了严重危害团的肌体健康的程度,成为制约共青团发挥政治功能、体现政治价值的瓶颈和病灶。在‘两新’领域,团的基层组织依然大面积空白,企业对待建团普遍存在消极心理,即使已建团,其工作也缺乏实质内容;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团的工作行政化,活动吸引力低,团员青年获得感不强,团干部引领青年的合法性面临质疑。”

(三)团干部培训缺乏现实针对性

分类引导青年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需要专业的工作技能和方式方法。缺乏组织管理、活动策划和沟通交流的工作技能,单靠团干部个人的满腔热忱,很容易将青年工作停留在感情化、经验化的层面,无法上升到科学化、专业化的层次。在现有的团干部成长模式下,广大团干部往往依靠个人社会经验和自身阅历从事团员青年工作。事实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时代,青年工作是一项高度科学化专业化的工作,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青年工作日益科学化专业化与青年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之间的矛盾。组织管理能力、活动策划能力、沟通与服务青年的能力成为掣肘团干部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亟待高效优质专业的团干部培训。未来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就在于能否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团干部培训教育的智库平台和教学基地,有效供给团干部所需的思想武器和战术指导,避免团干部在青年工作领域的“赤手空拳”战斗。

三、改进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对策

(一)打破现有的科层等级体系,推进团组织的扁平化

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落实力度之所以从中央到县域层层递减,关键就在于共青团组织上的“科层制悖论”。“科层制悖论”问题的实质在于共青团组织要由一个相对一体化的思想传输和青年动员组织转向一个相对开放的价值引导和青年服务组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团的基层薄弱、组织无力的状况,让共青团的每个细胞活起来,真正把最广大青年从思想和行动上凝聚在党的周围,切实履行好团的根本职责使命,其关键在于彻底地破除“官本位”意识和严密的等级观念,成为真正的青年友,共青团的各项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担负起政治责任,完成根本任务。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对共青团组织和青年的冲击都是全方位的。共青团基层改革如果不能改变固化的格局,重构团的基层组织结构,即使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可能是暂时的、脆弱的。改革由问题倒逼而来,改革目标不仅要解决团脱离青年的问题,还要通过具体的方式消除其背后组织、团员、干部“悬浮”式存在的结构问题。可以展望,未来的共青团必然是打破科层等级分明的上下级体系,减少“叠床架屋”、实现扁平化运转的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团组织。未来的共青团必然是依据“人群”最大公约数对青年进行组织覆盖,可以变“单一”为“多元”,变“关系链”为“价值链”的青年组织。未来的共青团必然是在青年学习、生活、工作、休闲等空间建立志愿服务类、创业服务类、社会实践类、文艺体育类、公益慈善类等青年新型组织基础上的系统组织。

(二)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重组”,革新基层组织形态

要想真正实现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推动基层组织形态现代化。一是社会化开展青年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大量社会组织以迅速行动、精准服务、高效运行为防控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社会化已经成为各类团体或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共青团社会化开展青年工作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次新冠疫情中,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战线的团员青年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重组”,跨界再造,打破原有的上下层级组织壁垒,重新整合工作资源和工作队伍,形成了目标清晰、功能明确、作用明显的战“疫”新组织和新力量。实践证明,这将是未来凝聚青年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纵横交织的青年工作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织载体,看似打破了组织形式,但组织功能更加稳定、组织归属感更强。二是在服务大局中为青年搭建平台。团的政治性特征会伴随团组织层级的降低而弱化,群众性特征则会凸显,实现基层团组织的政治性目标,需要各级基层团组织为团员青年全面、积极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搭建平台、创造空间,激发青年主体能动性,满足组织成员精神层面的追求,提高组织活力和吸引力,使青年有获得感,能够借助组织的力量实现个人成就。简而言之,如果说过去的基层团组织是动员青年,那么面向未来的团组织应该为青年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平台来凝聚青年。

(三)改革现有的团干部培训模式,加强培训人才队伍建设

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打破现有的团干部培训模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青年工作大局出发,对共青团改革、中央团校改革高度重视和亲切关心。因此,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团干部提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广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锤炼优良作风”的重要要求,针对团干部特点,强化政治培训成为未来团校改革的必由之路。

团干部培训改革还要加强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正如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指出的那样,团干部的培训教育与普通大学生教育的不同就在于,团干部是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群体,“支撑共青团工作地位和干部形象的一定是专业能力”[5]。团干部不断流动刷新,优秀团干部作为新血液不断输入,他们都有着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这就对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提出了挑战。团校不能成为共青团内相对封闭的子系统,要打造适应现代化的青年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而这有赖于讲政治、懂青年、重技能的专业化团校建设。如果团校的培训师资仅仅依靠外聘自带“头衔光环”的专家教授,团校教师基本无法参与到教学任务中去,无法掌握教学主动权,得不到锻炼并承担烦琐的后勤行政工作,必然会使团校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只有强化专业、科学的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能为共青团工作和青年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的青年智库,才能真正解决青年干部开展工作中存在的疑难和困惑。

(四)青年工作纳入党政考核重要指标,真正实现“党管青年”

要想解决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资源匮乏状态,需要把青年工作纳入党政考核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2017年4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首次提出“党管青年”这一青年工作重大原则[6]。然而,与“党管干部”“党管军队”“党管人才”相比,由于目前并没有具体的实体机构有力量承担起“党管青年”的原则的落实,这一原则很难得到具体支持。

以最近一次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代会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在“党管青年”这一原则提出后,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党政工作报告中平均提及青年的次数仅为2.4次(党代会工作报告)、1.59次(政府工作报告)。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及共青团的有27个,占84.3%;提及维护青年具体利益或加强引导教育青年的有13个,占40.6%。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共青团的有16个,占50%;提及维护青年具体利益或加强引导教育青年的有15个,占46.8%。这也彰显了在党和政府工作中,青年工作依然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明显的重视,也难以得到系统的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的建设本身就是党的建设的一部分,抓党建就要抓团建。”[7]分类引导青年的实现,必须依靠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支持青年事业发展,形成工作合力。只有把青年工作纳入党政考核重要指标,尤其是要使各级党委(党组)落实“党管青年”,党建带团建工作纳入党委领导班子党建工作考核,各党政部门结合职责促进青年发展在制度上才能得到保障。只有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党管青年”第一责任人,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定期听取共青团工作汇报的制度机制,才能有效推动制约青年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只有青年工作纳入党政考核重要指标,才能为建立党政+共青团的青年工作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真正落实“党管青年”这一原则,做好分类引导青年工作。

猜你喜欢

试点工作团干部团组织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探究通过基层团组织提升青工工作状态的方法
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保驾护航
幼儿队前教育试点工作 扩大少先队组织覆盖面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