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水江文书契首“调解”类词语汇释

2021-12-3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清水江调解文书

肖 亚 丽

(凯里学院 人文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清水江文书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广泛流传于贵州黔东南清水江地区的各种民间历史文献,以契约为数最多。通常依据契约起首句中表明立契主题的词语来把握其文书类型,一目了然。如:买卖文书通常冠以“立卖字”,租佃文书通常冠以“立佃字”“立租字”,借贷文书通常冠以“立借字”,分家文书通常冠以“立分关字”,婚姻文书通常冠以“立婚书字”。调解文书起首句中使用的主题词语却不一而足,存在着多种表现形式。调解文书是运用民间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契约或者凭证。清水江调解文书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如买卖、租佃、借贷文书,但由于在买卖、租佃、借贷、分家、嫁娶、丧葬、承继等过程中经常发生权益纠纷,因此调解文书记载着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历史事实,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对此类文书的研究集中于法学、历史学、民族学领域,暂时未发现语言学视角的专门成果。笔者阅读清水江文书,查见契首表明“调解”主题的关键词语(含词组)有“清白、清白无事、清白息事、错、认错、悔错、退悔、错与包后、甘伏、甘休、请、和息、清白和息、和息了局、戒、戒约、戒赌、清白戒、请凭戒后事、遵劝、劝和”等数十个之多。按照语义关联程度,这些词语大致可以形成八组词语类聚。研究这些词语类聚既有助于认识清水江文书词汇的系统性,也有助于认识近代贵州清水江流域传统社会的纠纷解决形式。兹叙述如下。

一、清水江文书契首“调解”类词语的语义分类

(一)清白类:清白∕清白无事∕清白息事∕清白甘心

《近代汉语词典》“清白”一词有“了毕;了结”之意,如清《歧路灯》二十九回:“依你说这事该怎么清白?”[1]3卷,1730清水江调解文书中的“清白”正是此义,具体指双方经过调解之后清楚各自的权益,了结纠纷,此后相安无事。“清白”又可扩展组合为“清白无事”“清白息事”“清白甘心”等。例如:

(1)《民国十五年(1926年)三月廿一日彭求德等立清白字》立清白字人彭求德等与彭元代、元仕、元庆、彭永寿、永前房族人等,情有地名岑邓阴地一所,于民国五年盘梁寨彭文德(系元代族(祖)父)亡故,进葬此地,曾与求德等互相争执,以致控于剑河胡县长案下,未经断决。及至本年,而彭求德又将该父亲永忠进葬此地,二比复行相争。请凭地方理论,承蒙地方从中排解,此地以横坦路线为界,路坎上即为彭求德房族人等管业,路坎下即为彭元代、元庆、彭永寿、永前房族人等管业。今求德将父亲安葬于路坎下之地,特劝合(和)求德出元钱一百一十封正,作补彭元代、元庆、永寿、永前房族人等之费,以后求德不得再行进葬于路坎下之地,而元代房族人等亦不得复进葬于路坎上矣。惟于先已葬之坟,勿论路坎上下,均可各自祭扫,彼此不得异议,二比遵劝了息事端。此系两房人等均皆悦服,其中并无别情,恐口无凭,立此清白二纸,各执一张为据。请凭协理王定国、局长彭祖述并代书、王绪科、案长黄良谋。[2]1辑3册,48

例(1)是一份墓地纠纷调解文书,详细记录了彭求德与彭元代房族之间为墓地相争,后在地方人调解下,明确了双方的界限,从而平息了这场官府亦未能决断的纠纷。

(二)认错类:错∕认错∕认错赔还∕悔∕错悔∕自愿悔错∕退悔∕错与包后∕错典化后

“错”即“认错”。“认错”“悔错”“错与包后”“错典化后”等都是一方主动向另一方承认错误来平息纷争。例如:

(2)《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二十二日杨秀才立错悔字》立错悔字人杨秀才,情因偷砍寨上张月兴上七杉木数株,彼(被)伊拿获,理宜捆绑正法,因昔年月兴等曾出有包谷字一纸在吾手中,蒙乡老劝解,赦吾之罪。自今以后,凡我一切田谷,自愿概不要月兴等包,两下日后失物不得相干,恐后无凭,立此错悔清白字为据。凭中张克礼、龙先禄、张朝因、张佑洪,佑恒笔立。[3]1辑3册,246

例(2)是一份盗砍杉木纠纷调解文书。杨秀才偷砍了张月兴的杉木,本来应该捆送官府处理,但杨秀才又握有对方往年所欠包谷的字据,经乡老从中调解,双方抵消,互不相欠,平息了纠纷。

(3)《道光廿四年(1844)十二月廿五日姜光禹等立悔错字》立悔错字人姜光禹、光宗、光照、光绪兄弟先年将抱中保山场杉木并土出卖与姜绍齐、钟英叔侄二人为业,[不]意光绪亡故,我兄弟三人不在家,弟侄不知,又将光绪安埋,又乱坎(砍)杉木。兄弟回家杳识,自知理错,日后不转(准)再葬。如有此情,任凭绍齐叔侄即(执)字见官,自干(甘)受罪,恐口无凭,立此错字为据。凭中姜荣,光照亲笔。[4]3辑7册,309

例(3)文书内容涉及到错葬误埋及乱砍林木。立契人姜光禹兄弟四人先前已将共有山场出卖与姜绍齐、钟英叔侄。之后,姜光禹、光宗、光照兄弟三人不在家;姜光绪去世,其子因不知情而错将其安埋于山场内,且乱砍杉木。姜光禹三人返家,自知理亏,向对方承认错误,表示今后不再在此山场内下葬,否则任凭对方诉讼至官府处理。这场纠纷以主动认错、自行和解的方式解决。

(三)戒约类:戒∕戒赌∕戒赌戒刀∕戒约∕清白戒约∕戒约再犯事∕戒后事∕请凭戒后事

《说文解字》对“戒”的释义为:“戒,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5]110,本义是警戒。“戒约”作动词,可指告诫约束,如宋元《古今小说》卷三三:“韦谏议戒约家人,不许一个人去张公家去。”[1]2卷,975;作名词,则指戒示性的条约,如明郑岳《陈林坟山纪事》:“暨今戒约,付各房手执存照。”[1]2卷,976“戒后事”是戒除后事。这一组词语的意思都是表明自我警戒,禁止做某事。例如:

(4)《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月廿二日刘永钦等立戒约》立戒赌戒刀字约人平秋寨刘永钦、陆应思、刘瑞和等,今我地方公议,不准辽(丢)钱赌博、白日执刀、挖墙拱皮、偷牛盗马等语。今我等正在四月廿日夜锁在陆应思家仓脚赌钱,被地方总用里长刘开厚等拿获,团等本要将我等送官,后蒙地方老乡团陆志太、刘永福、客长徐维梅、平秋刘开玉等劝解,令我三人自愿培(陪)理蒙疑了息无事,日后我等不得重犯执刀赌博,倘有重犯,任从地方总用里长綑(捆)送官罚,不得异言,若有异言,我等自愿立有永远戒约为据。凭中平秋刘开玉、石引陆志太、刘永福、徐维梅,亲笔刘永钦。(凯里学院图书馆清水江文书数据库)

例(4)是持刀赌博调解文书。刘永钦等人赌博被当场抓获,触犯了地方戒律,经他人调解,由刘永钦亲笔写下此戒约,如果以后再犯,任凭众人处置。

(5)《嘉庆十一年(1806年)五月廿二日彭昌佑父子立请凭戒后事约》立请凭戒后事约人彭昌佑、子彭包报,情因先年得卖土块里总山田地山场一冲,两傍(旁)并无掺杂,凭中卖与龙老乾用价得卖为业。至嘉庆七年,老乾卖与龙现邦、现珠、现清兄弟三人,至(致)我等心气不忿,之(至)田坎上之山场一块,串人与伊二家滋事。自愿衣(依)服本寨头人、乡导劝和,不与彭姓控告。我等不如,愿出戒后字一纸,付与龙姓管业,日后不得思量憣(翻)悔。此之土名,我等四至无有插针之地。戒后之日,再不与伊父子兄弟滋事,藉(借)故争端憣(翻)悔异言。若再横强冒事,俱有乡导、中人照实秉公究治。今凭乡导立有私约,千了万了,我等情愿,中间并不压逼立字。照依中人口立此戒约一纸,永远子孙收执存照。内添二字。劝中人杨世兴、吴肇才,代笔彭光达。在彭子同店立戒字。[6]213

例(5)是山场权属纠纷调解文书。彭昌佑父子早年已将田地山场卖与龙老乾,龙老乾后转卖与龙现邦兄弟,导致彭昌佑父子心里不服气,串通他人与两家滋事生非。龙姓两家自愿遵从头人和乡导的调解,不报官起诉彭家父子。彭家父子写下这份“戒后事约”,表明受到警戒,今后不再滋事生非。

(四)鸣神类:请∕盟神∕禀神∕投神事∕表白无过神事

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曾经有“鸣神(盟神)”解决纠纷的民间习俗,如果矛盾双方分歧严重,无法通过中人调解,当事人就会在神灵面前发誓,希望通过神的意志来辨别真伪、自证清白、解决纠纷。历史文献记载了“鸣神”的不同情形:“负屈莫白,力求自明,焚香神前,求速报,曰‘凭神’,发誓词曰‘赌咒’,理无大害也。其执鸡、狗于所争地或神前伸其冤,恳其报斩之,曰‘砍鸡、剉狗’。热油鼎中,烹粥釜内,请巫祝神,赤手探物曰‘捞油’,近多捞稀饭。取素经藏观布地,赤身滚其上,呼冤求报,曰‘滚经’……”[7]620清水江文书的“立请字”“具阴状”“禀神书”都是记录请求神灵来裁判民众纠纷的文书。这种鸣神文书在同时期其他地区的民间文书中很少见到。例如:

(6)《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月初五日姜东贤兄弟立请字》立请字人姜东贤、东才兄弟等,为因有祖遗山场杉木地名冲讲,忽被启略越界强卖盗斫, 以致我等混争,央中理论,未获清局,今我二比情愿宰牲鸣神。我等实请到中人姜宗友、文光以(一)并劝中姜怀义,言定明晨初六日,各带堂亲一体(起)齐至冲讲木处宰牲鸣神,毋许大声毒骂,更毋许伸手揪扭等情。此乃我二比心平意愿,并非中等强押(压)。照宰牲之后言定,限于四十九日内,如神明鉴察报应昭彰一家者,任将此木头共二十六棵输以(与)未受报之家。复定各比堂亲之名,务要实名列案,如无,以输为定,决无异言,立此为据。代笔凭族东卓。[8]3卷,F0033

例(6)是杉木产权纠纷文书。姜东贤兄弟因为冲讲的杉木山场权属与姜启略产生争端,互不相让,中人调解无效,双方自愿请求神灵判决。在中人见证下,两家到冲讲现场宰牲鸣神,并赌咒四十九日内遭到报应者即为输家,且要赔偿二十六棵木头。这场纠纷以神判的方式得到解决,以签订鸣神契约的形式为凭证。

(7)《民国八年(1919年)九月石安宇等具盟神字》具盟神字人石安宇、石承业,因争账项不清,向年共借刘姓□因年代久远无法辩认,故为方框,(14)例同此。钱二千文,每千利禾三十觔,新旧共有六年,合共算利每千占禾一百八十觔。遂年民本代伊开利归楚,迨至近年以来,账主登门取讨,本利俱要齐归,民本应开一半,所剩一半归伊时,伊反口不认,又且从前民弟取伊之肉九觔,只说将此项扣清,其有肉价每觔价禾八觔,合共只有七十二觔。息禾尚未归楚,如何扣到本钱?斯时理亦诉明报,毫无妄报,神灵鉴察,毫发不爽,是以二比心平意愿,当面关圣帝君前求签为实,上签为实,下签为虚,如有同得下签者,共开此项,若同得上签者亦然。诸佛神灵当报于眼前。若有明瞒暗骗,即出下签。人有诚心,神有感应,人心曲直,即时显见于神前吉凶,无有不应矣。(凯里学院图书馆清水江文书数据库)

例(7)记录了石安宇、石承业二人因为还账项目不清产生纠纷,自愿到关圣庙抽签判决,求得上签者为赢家,求得同签则平摊账务,求签之前写下此份盟神文书,表明双方服从神灵裁决的态度。

(五)同心类:同心∕平心∕齐心∕合心∕合约

“同心”即心意相同,“平心”“齐心”“合心”即思想认识一致,“合约”即共同约定。这五个词都是指当事人之间达成合意,认同调解结果。例如:

(8)《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二十一日姜开文立平心合同字》立平心合同字人本寨姜开文叔侄,因与世道弟兄所争皆楼却油山埂下杉木一行十二根,又争从皎杉木一行,二比争持不定,请中姜光秀等理论,奈是非难明,各自愿投城隍庙老爷台前,宰鸡鸣神,核夺真假。凭中先断从皎土木一行,着开文叔侄永远管业,又先断油山埂下土木一行,着世道弟兄永远管业,日后另栽,不许霸占寸土。如有霸占滋事者,爰(援)立合同一纸存照。凭中姜之连、光秀、范绍昭,代笔姜思作。[9]4卷,410

例(8)是一份杉木权属纠纷文书。姜开文叔侄与世道弟兄为了楼却油山埂下和从皎两处的杉木争持不下,中人也难断是非,于是双方自愿宰鸡鸣神,请求神判。这份文书对神判的具体过程省略不论,只记录了神判的结果:从皎一处归姜开文叔侄,油山埂下一处归世道弟兄,双方认同这个结果,立下此份合同。

(9)《民国壬申年(1932)十一月初二日秦怀德等立合心了息字》立合心了息字人秦怀德、潘胜元、胜钟、罗福德、福宽,情因安定沟茶子山荒坪一幅,潘罗二姓管守多年,潘姓厝有老坟共合三棺,至今秦姓揭出字据,请凭地方理楚,由滑石板罗姓田角随沟直上登岭,依坐山而论,左边山土秦姓管理,右边山土罗姓管理,其秦姓左边罗姓有大小田四坵。如后无论秦罗潘姓揭出何边山田土块地基园铺(圃)字据,以作废纸。两厢情愿,并无翻悔等情。各照各边管业,不得强争估占。其有潘姓之坟,只准挂扫,不准进厝。故特立此合约,两边各执一纸为据。凭镇长杨秀辉、中张克松,依口代笔龙便华。[10]3辑13册,56

例(9)是一份地界纠纷文书。秦怀德、潘胜元、罗福德三家人为荒坪山地界发生纠纷,经过地方中人裁定,明确了各家的地界,纠纷当事人共同立下这份合约,消除了纠纷。

(六)劝和类:和息∕和息了局∕和息清白∕劝和息/了息∕清白了息事∕了事∕担承了事/散息/息讼/遵劝/和解/劝和

“和息”意为“律条指不经官府审判而自行调解纷争,也借指一般的平息纷争。”如明《禅真后史》四回:“大家撺掇,契上又加了些银两,两下和息了”[1]2卷,773;“了局”意为“结束;解决”,如《红楼梦》第九十回:“家中又碰见这样飞灾横祸,不知何日了局”[11]1卷,723;“散息”意为“结束,平息”;“了息”意为“了结平息”[12];“了事”意为“办妥事情;完事”[1]2卷,1183;“遵劝”意为“遵照别人的劝解”。这组词语的语义都是劝人和解以平息纠纷。“劝和类”词语在清水江调解文书中数量最多,反映了传统乡民社会“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例如:

(10)《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初二日姜熙敏等立和息清白字》立和息清白字人姜熙敏、超贤、超柱叔侄等,为因白喜,众族款宾,酒厚(后)相嚷,请中理论。今蒙众族县差相劝,二比自愿和息了局,日后不得狭(挟)仇计(记)恨,藉(借)此生非,如有此情,自干(甘)不便。恐后兹(滋)端,任凭乡团亲族执字赴辕,禀公究治。口说无凭,立此和息清白字是实。凭乡团姜恩成、开宏、恩绍,凭亲戚德芳、做开,凭(亲)族熙成笔,凭保长大兴。熙年父子押。[8]3卷,F0036

例(10)是酒后闹事纠纷调解文书。姜熙敏叔侄酒后与他人闹事,引发纠纷。经过房族和县差的劝解,双方自愿和解。姜熙敏叔侄在乡团、亲戚、保长等人的见证下,写下这份“和息清白字”作为化解冲突的凭证。

(11)《乾隆三十年(1765年)九月初六日王勉旅立担承了事字》立担承了事字主家王勉旅,为因龙隆章女剪妮具控姜佐章一案,蒙批词证处复,亲友于中劝解,令姜佐章出银二十两与剪妮生养死葬之资,剪妮自愿了事,因请主家出具担承字样,担到姜佐章名下,日后不得再生枝节翻悔。如有此情,担字赴公,隆章自干(甘)领罪,所担是实。凭中李宗科、李公平、龙登科、王国安、龙文滔、龙起凤、龙甫经,亲笔。[4]1辑5册,162

例(11)是一份担保调解文书。龙隆章之女剪妮控告姜佐章,经过官府裁判和亲友调解,姜佐章出银二十两与剪妮了事,龙隆章以后不准反悔生事,由王勉旅出面担保,纠纷得以和平解决。

(12)《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十六日向在珍立调解散息字》立挑(调)解散息任听慈训人向在珍,因先年以女凭媒婚聘与地囊龙兴善为妻,于归以来无异。突因本年五月初四日接回娘门,一时冒昧,不晤顺附夹带庚书。揆厥情形,似有异志。因请中理讲,将及建讼。蒙中挑(调)解,自愿出散息字样。自后任听慈姑教训,二比(彼)犹必提防,不得仍循故辙,恸(痛)改前非。倘有不测,向姓不得滋生事端。恐口难凭,立此散息字据存照。凭中龙士怀、龙兴元、张应名,代笔杨树膑。[13]445

例(12)是婚姻调解文书。立契人向在珍之女回娘家时偷偷将自己的庚书带回,估计有悔婚出逃之意,夫家即将提起诉讼。经中人调解,向在珍出具一份散息文书来平息纠纷,教诲女儿日后要听从婆婆的管教,不能再犯此事。

(七)杜后类:杜后∕清白杜后∕杜后事∕杜后患以免争事端∕散息杜后/杜后清白虑∕虑∕清白虑后∕散息虑后

“杜”有“阻止;制止”之意,如清《醒世姻缘传》三四回:“后来那小人妒忌的口嘴,怎能杜得没有人说话”[1]1卷,408,“杜后”就是断绝后事的意思;“虑”在《说文解字》的释义为“谋思也”[5]431,本义为“考虑,打算”,“虑后”意思是考虑后面之事。这一组词语都有着眼将来,杜绝后事发生的意思。例如:

(13)《嘉庆六年(1861年)□月□日罗乔兰立虑约》立虑约人罗乔兰,请(情)因刘天顺请媒求到罗聪伍之女结配长男刘严山为妻,于乾隆五十九年迎接过门。自向之后,来到夫家,不受夫教,无多端方。才经刘姓请乡保讲清,从今过后再不违悖。若有寸心寻绝终短,不累夫家之事。二比不得异言。若有异言,照虑约送官禀究。凭有罗宗岩,保长范盘富,亲罗有凤。[14]1辑10册,19

例(13)是一份婚姻矛盾调解文书。因为罗乔兰不受丈夫管教,行为不够端方,所以男方请乡保给她讲明,日后不得再有违背、不顺从的行为;罗乔兰若有自寻短见的想法,亦不能连累夫家。这份文书的立契人虽是女方,但是行文通篇充满了“夫为妻纲”的男权思想,实为男方口吻所撰写,折射出当时妇女在婚姻上不平等的历史事实。

(14)《民国庚申年(1920年)六月初十日王邦乐立杜后患以免争论事》立杜后患以免争论事,缘王邦乐先年无嗣,抱有胞兄一子名瑞登,娶有媳龙氏。奈其媳与妾不宗王氏不睦,将此家业二股平分,内除有田数十石与原配妻龙氏生养死葬。幸蒙苍天,前年妾王氏所生一子,名松林,惟愿易养成人,兄弟和睦。日后其妻龙氏去世之后,余剩有田,兄弟依然二股平分,其子瑞登从今尚(向)后亦不得有忤逆不孝之事。如有□□□任凭族长重□家罚(法),绝不姑宽。恐口无凭,特立此合约,□□一纸为据。外批高杰与庚庆所共之杉木除与父邦乐备办衣衾、棺椁等项。凭中王邦宁、龙伦渭,代笔王通柏。[4]2卷8册,301

例(14)是一份家产纠纷调解文书。立契人王邦乐在文书中对原配妻龙氏、妾王氏、嗣子王瑞登、庶子王松林的财产分配和继承问题都做了具体的安排,目的是免除日后发生争端。

(八)甘伏类:甘伏/甘伏悔咎/甘休/承认/甘承

“甘伏”意为“甘心负罪;甘心罢休;甘心承受”,如清《隋唐演义》九六回:“倘不如臣所言,臣与百口甘伏国法”[1]1卷,567;“甘休”意为“情愿罢休;罢手”,如清《情梦柝》一八回:“你如今已独占乾坤,却要在我名下谤我是非。我与你不得甘休”[1]1卷,567;“承认”意为“认可,肯定”;“甘承”意为“甘心承受或承认”。这四个词语都是甘愿接受某种事实的意思。例如:

(15)《民国廿五年(1936)三月初五日龙连楷立承认字》立承认勒洞龙连楷,情因我姊爱音先年得配高获村龙登然为妻,历来数年不睦。现在立有总词(祠)同姓不婚,以致去岁十月初六日凭我龙氏总词(祠),双方离异,夫妻自愿甘心脱离,及各族长排解劝,我娘家退聘金礼大洋陆拾元,当凭族长龙必达、现(县)甲秀三、君芳等交与龙登然领清,其女退回娘家,四路开亲。及至今春,所有攸洞老戚伍永贤凭媒求到勒洞我姊爱音为妻,凭媒议定价洋捌拾贰元,作为填补我之费用。之项其各族人等不得阻碍,倘有言高语低,借此搞搕,为(唯)有(由)我连楷负责,不干娶亲人之事,决不异言,立有承认字为凭。亲笔。凭媒刘宗钜、伍永刚。[14]1辑12册,144

例(15)是一份退婚调解文书。龙连楷的姐姐爱音先年嫁给龙登然,夫妻二人多年不和睦,自愿解除婚姻关系。房族调解,女方退还聘金并退回娘家。后另嫁与伍永贤。龙连楷写下这份承认字,表示爱音另嫁一事全部由龙连楷承担责任。

(16)《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初九日向义林等立甘伏字》立甘伏字人洪江菜头溪向义林、高、德弟兄,为母亲亡故,强葬于姜绍礼、齐、钟英、凌汉、凌云、相荣、寿长之山,地名眼东农山。山主查知我向姓强葬,请中理讲,向姓自知情亏理曲(屈),自己登门央求山主只允葬一棺坟,之外送上下四尺,左右四尺不许进葬。倘若再葬,恁(任)从山主执字送官,自干(甘)罪累。其地四尺之外,恁(任)从山主进葬、栽杉,向姓不得异言。今恐无凭,立此甘伏字为据。内荼(涂)二字添一字。凭中王老开、向文清,代笔朱达材、泉。[15]2卷,184

例(16)属于强占坟地纠纷。向家兄弟强占了姜家坟山给母亲下葬,中人讲明道理之后,向家承认强葬事实,央求对方允许已葬的这一棺坟地。如果以后再发生类似行为,甘愿领罪。

二、各组词语类聚语义内容的比较

“清白”“认错”“戒约”“同心”“和息”“杜后”“鸣神”“甘伏”八类词语的共同点都是表达“依靠民间力量化解矛盾纠纷”这一概念,形成一个“调解”概念场。结合词语释义,以及契约文书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各组词语类聚在意义侧重点上有所区别,适用于不同的纠纷解决场景。略作辨析如下:

1.“清白”语义侧重清楚明晰。在清水江文书用例中,“清白类”调解文书通常是为了使得有争执的权益重新清楚明白[16],并没有特别强调纠纷双方谁是谁非,因而清白文书带有“申明”的意味[17],比如一份嘉庆十五年(1800)的“立清白断卖山场杉木字”[8]3卷,F0031,是因为“股数不清,请中理讲”,然后再次明确各人的杉木股。

2.“认错”语义侧重于主动赔罪。在清水江文书用例中,“认错类”调解文书多用于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权益侵犯[17]225,通常由过错方出具。

3.“戒约”语义侧重受到警戒,强调某种约束行为。在清水江文书用例中,“戒约类”调解文书适用于主观恶意明显的严重纠纷[16],比如盗窃、赌博、持有刀械等。

4.“同心”语义侧重于达成共识。在清水江文书用例中,“同心类”调解文书突出当事人心平气和地达成了一致意见,因此文书采用合同形式,由双方共同出具,各执一份。

5.“和息”语义侧重于劝说和解。在清水江文书用例中,“和息类”调解文书多用于突出劝说双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

6.“杜后”语义侧重于杜绝后事。在清水江文书用例中,“杜后类”多用于强调防患于未然。如例(13)《嘉庆六年(1861)罗乔兰立虑约》就是事先申明女方日后不要发生自寻短见之事,否则与夫家无关。

7.“鸣神”又称“盟神”,语义侧重于请神裁判。在清水江文书用例中,“鸣神类”调解文书利用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将矛盾纠纷交给神明裁判,相信“善于善报,恶有恶报”,对世人具有很强的威慑力。

8.“甘伏”语义侧重于承认事实。在清水江文书用例中,“甘伏类”调解文书是强调立契方心甘情愿地承认某种事实,并不一定是承认错误。

需要说明的是,普通民众在书写调解文书时,并没有严格区分以上八组词语类聚。如:记载请求神灵判决的文书起首一般用“立请字”,但是也有的文书契首用“立平心合同字”(见例8);契首同样是“戒约”字样,但是纠纷内容却不同,有的是偷盗事件,有的是赌博行为(见例4),有的是产权纠纷(见例5)。更为常见的情形是任意组合几个调解词语,如“立清白了息事”[14]1辑2册,185、“立清白甘伏悔咎人”[15]2卷,219、“立分关散息虑后合同字”[14]1辑5册,190、“立合同甘心清白永远无事字”[14]1辑9册,69、“立出甘心清白了息永杜后患字”[10]1辑10册,51。甚至还出现个别偶见的词语,比如有一份文书契首为“立挟嫌妄阻字”[4]1辑5册,164,字面意思是“挟有怨恨,妄图阻止”,实际是一份认错文书。可见,清水江调解文书契首词语的使用比较自由、灵活。究其原因,是由于清水江文书形成于近代汉语时期,这一时期汉语词汇规范化程度不高,出现大量的同义聚合现象,清水江文书是贵州东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对汉族文书的仿效运用,自然体现当时汉语书面语的基本事实;加之清水江文书散布于清水江流域众多苗乡侗寨,书写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词语的使用随意性大。唐智燕认为,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是制约近代民间契约名目确立的一个因素,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契约名目相对简单而规范,而偏远地区的契约名目却较为繁复、不规范[18]23,这同样是清水江调解文书契首词语使用现象的写照。

三、结语

清代至民国时期,伴随着林业商品经济的兴盛发展,贵州黔东南清水江地区产生了大量的民事纠纷。基于传统风俗、伦理观念以及利益考量,民间社会常常采取非官方调解的形式来解决争端。由于民间纠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当事人和调解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主观认识不同,对纠纷所持有的态度和处理重点也不同,因而出现了订立“清白字、错字、和息字、请字、甘伏字、戒约、杜后字、同心合约”等形式多样的民间纠纷调解文书。清水江文书起首表达“调解”概念的词语数量如此丰富多样,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清水江文书在书写格式上“多与地方社会文化相契合,颇具地域性、民族性的书写特点”[19],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黔东南近代民间社会时代性、区域性特征的认识和了解。

猜你喜欢

清水江调解文书
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我的小天地
清水江“清白”文书的特征研究
民国年间贵州清水江木价结单文书解读
论我国的治安调解制度
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调解制度
论民行检察调解优先原则
清水江文书疑难俗字例释(一)
Personal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