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与长三角区域产业协作与融合初探
2021-12-31陈锐
陈 锐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
1 长三角具有较强的对外产业合作与输出的需求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长三角囊括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部分区域,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为骨干,形成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在世界上都有相当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长三角产业升级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如何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确保长三角地区相关民众的利益,就成了长三角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长三角积极开展对外产业合作,确保这种输出以有序、平稳的步骤进行。
2 长三角对外转移产业需求特点分析
2.1 劳动密集型产业短期在长三角仍发挥较大作用
长三角虽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见长,但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培育新产业新技术已经迫在眉睫。但是,长三角地区企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沉淀了大量的资本,这些资本不断地向长三角地区及其居民提供大量的收入与回报,短期内长三角仍需要这些收入与回报来支持自身的发展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长三角发展新产业新技术,也需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其源源不断地注入各种资源。因此,长三角在短期内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具有相当的依赖。
2.2 长三角需要一定的外部资源注入以控制产业转移进程
长三角居民需要在确保自身居民福利的基础上有序地对外转移产能,必须借助外界的资源才能填补这个缺口。如果长三角地区不能及时取得这种外界资源上的补充,长三角内部生产要素的“拥堵”情况将更加剧烈,产业将无序地向外转移,对长三角及时确定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转型都是不利的。因此,长三角有着对外转移产业的迫切需求,同时又要求这种转移有序、可控,并仍然能够为长三角提供各种配套与协作。这就为长三角周边其他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3 淮安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的路径分析
3.1 深入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长三角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全国战略,在各个方面都将享有充分的政策保障。这些覆盖各个方面的政策所带来的优势,周边地区是很难相比的。长三角周边地区要获得相应的发展,就必须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缩小与长三角的政策差距。经过长期的努力,淮河生态经济带于2018年被纳入国家规划,从而为淮安乃至整个淮河流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平台。淮安地处淮河流域枢纽位置,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也成为国家级规划,能够动员多种资源与长三角对接,从而为更大范围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3.2 注重与长三角核心区域进行产业、技术上的合作与对接
长三角目前已经积聚了相当的产业与技术实力,在世界上也拥有相当的地位。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要技术在长三角一些院所已经初步研发成功,但却缺乏足够的发展资源。淮安市应当抓住这些机遇,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及时确立自身的技术发展方向,并力争与长三角核心区域进行技术方面的合作。淮安可以利用长三角核心区域的优质资源,与拥有这些技术的单位进行充分合作,培育自身的技术特长,发展长三角尤其是核心区域尚未顾及的领域,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相应产业。
3.3 利用梯度战略,有选择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3.3.1 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利弊。淮安目前在工业上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但要想将工业化深度推进的话,相关的产业与人才资源却比较匮乏。长三角区域在未来有着较强的对外输出产业的需求,从而为淮安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值得指出的是,产业承接固然可为一个地方提供发展机遇,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战略顶层设计,什么产业都要的话,就有可能会给一些落后产能提供政策、土地和劳动力套利的机会。这些资本会在压榨完政策优惠等利益,甚至污染环境后撤离,寻找下一个栖息地。
3.3.2 利用梯度战略,有序承接长三角产业输出。 现阶段淮安地区工业发展并不均衡,有的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有的地区仍处于初步工业化阶段。对于那些工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能够为长三角地区比较初级的产业提供转移的空间;对于那些发展较好的地区来说,则有承接相对高级产业的可能性。因此,淮安必须采用发展经济学中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梯度发展战略,对现有淮安的工业体系进行详细的研究与设计,明确具体的方案,对从长三角引进哪些产业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如何与淮安所属县域的工业化相匹配,制定一个明确的方案。
3.3.3 利用长三角输出产业,推动县域工业化。 长三角尤其是核心地区具有较强的县域经济,优质生产资源在长三角内部流转的过程中,核心区域之外的长三角县域经济都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从而使得工业经济真正在长三角扎下牢固的根基。淮安如果不打造强有力的县域经济,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将流于表面,从而难以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因此,淮安必须充分利用梯度发展战略,重点充实县域经济,将县域培养成淮安经济发展的新热土,从而为全面融入长三角的经济体系,对接长三角的经济纹理打下坚实基础。
3.4 协同长三角开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
长三角正在成长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和科技重镇,与海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对外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资本最充裕的地区之一,长三角有望在中国优化对外投资结构中扮演“领头雁”角色。在这种情况下,长三角区域在具体规则的制订和运行上,将更深程度地与全球接轨。面对这种情况,淮安市不仅要跟上长三角对内优化整合的步伐,更要跟上长三角区域对外开发的步伐。对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进程保持密切的跟踪与研究,并因地制宜,研究出适当的跟进与接轨办法,是淮安下一步发展亟须解决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4 淮安加深与长三角合作的具体措施
由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毗邻长三角的淮安市正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淮安市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紧跟长三角发展步伐,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上与长三角全面对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4.1 与长三角区域院校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强化自身的技术基础
长三角现阶段已经积累相当的技术实力,但仍然需要其他地区提供配套。长三角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谱系,将涉及许多技术部门,能够为周边地区发展自身优势技术提供市场和其他支持,从而有可能让这些地区通过技术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发展进程中。淮安应当及时抓住机遇,与长三角尤其是核心区域内一些拥有尖端技术,却暂时缺乏资金、土地和其他支持的人才、单位进行合作,将这些技术引进到淮安,并大力促进这些技术的在地化和本土化。与此同时,淮安还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围绕着这些技术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并通过高校引进相关学科人才,实现产学研比翼齐飞,共同发展。
4.2 以资本合作为纽带,投入到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
长三角地区目前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已经成功地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项目,将在未来十年发挥重要作用。但从国际经验来看,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更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长三角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多是比较成熟的领域,风险主要集中在资金方面。当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的时候,各地不得不积极开拓资金筹措渠道,从而这些项目的资本来源呈现高度多样化的特征。淮安如果抓住这些项目需要融资的机遇,针对一些发展前景较大、风险较为可控、需要资金投入的项目进行战略性投资,不但能够促进国有资产和地方资金的保值增值,而且能与长三角一些战略性产业结成较为紧密的关系,能够优先获得各种便利。当这些高科技产业成熟之后,淮安也能够获得各种资源的挹注和回馈,从而推动自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3 对标长三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各种便利,极大地降低了经济发展成本,特别是促进了创新的深入开展,从而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持续深入。长三角在下一个十年,必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各个方面向全球先进水平看齐。可以这么说,未来长三角毗邻地区与长三角接轨的最大的障碍不在于科技和制造业,而在于这些地区落后的现代服务业不能支持其与长三角区域展开经济、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对接。淮安必须及时体察到这种情况,对标长三角的平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长三角知名企业合作,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进入服务业领域,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淮安地区生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挖掘淮安地区服务业潜力,增强服务业效率;运用财税手段,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和补贴;进一步打破区域分割、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消除各种隐形壁垒。
4.4 充分利用长三角优质资源,培育本地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对经济体的发展和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龙头企业可以汇聚优质资源,在某个重要的方向进行单点突破,再逐渐向其他方向扩散,最终为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出较大的贡献。因此,高端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地龙头企业。长三角的快速发展,让淮安市的企业面临着空前的外部需求,从而能够借助这种需求,来获得较大的规模效应。淮安应当出台政策,鼓励本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与长三角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尤其是代工合作,为长三角企业提供各种配套;推动市内企业积极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各种价廉、物美、量大的产品,并适当扩充产能,开拓海外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在做好本行的同时,适当以资本合作等多元化的方式,参与长三角区域的高科技发展;大力扶植县域的龙头企业,为之解决所遇到发展瓶颈。
4.5 积极承担协助长三角向淮河流域和苏北地区扩展影响力的桥头堡角色
现阶段长三角区域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在快速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长三角内部的发展空间日益逼仄。相形之下,淮河流域以及苏北,工业化进程与长三角区域相比有明显的落差,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里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淮安地处淮河流域枢纽,占据长三角向淮河流域和苏北扩展其影响力的必经之路。淮安地区应当抓住机遇,下大功夫改善营商环境,从而能够为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淮河流域暨苏北地区转移提供支持。淮安地区应当大力培养熟悉现代化工业生产,又熟悉淮河流域暨苏北地区区情的人才,为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提供人才支持;大力推动与淮河流域暨苏北地区县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合作,为长三角区域企业提供各种机制化的服务与便利;可考虑设立专门机构,为长三角企业到淮河流域和苏北地区投资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和帮助。
5 结束语
长三角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并在一体化的进程上取得很大成就。随着长三角区域现代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在更广阔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以淮安为代表的广大内地却急需资金、技术和产业挹注,对优质发展资源的渴求较以往更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搭建可靠的渠道,使得长三角的产业能够转移到这些地区,并且这些地区能够向长三角注入发展所需资源。淮安地区必须抓住历史性机遇,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这一有力屏障,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承接长三角转移产业,积极参与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且充当长三角向整个淮河流域暨苏北地区辐射其产业和经济影响力的桥头堡。淮安如果能顺利肩负起这个任务,不但对自身发展大有裨益,而且对中国完成整体上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都有战略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