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21-12-31齐艳华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24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疫情

齐艳华

(贵州财经大学 公管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20年疫情时期,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吸纳就业人数最大的中小微企业大多数处于经营困境,2021年全球疫情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发展,甚至多地出现了新冠肺炎病毒变异的情况,这对202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又是一大挑战。

为应对疫情,国家提出了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六稳战略是近三年中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而居于六稳首位的就是稳就业。

1 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按照奥肯定律,当出现经济发展时,需要增加劳动力,改善并增加劳动者薪酬,就业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这是短期规律。长期规律是,经济发展影响就业率的变化是随着供需双方大小而发生改变的。

1.1 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情况

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下行的趋势,每年经济的增速都出现下降,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但是,疫情期间,经济出现的放缓,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出现了大量减少。而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不仅没有减少,而是出现了自2010年以来的最大值,超过了900万人,达到了909万人。2021年海归数量比之前增加了33%,突破了80万人,在国内求职将达到百万人。

根据2021年国新办举行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上达到90%以上,2020年公共部门提供了300万个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支一扶和地方补充项目吸纳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创业者达到82万人,比2019年增长了11%,2021年除了应届毕业生外,还有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在求职,2021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更为艰难。

1.2 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

面对疫情的情况,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就出现了困境,在经济没有复苏的情况下,2021年应届毕业生更是如此。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最严重、最直接的领域是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文化与娱乐业等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这也是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疫情使传统行业、现代行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却催生出一些新型的行业如医疗照护、卫生消毒、远程办公、人工智能等,疫情为网络服务业、互联网医疗等行业提供发展机遇。相应地,针对疫情的情况,新兴的行业互联网、金融、医药成为目前就业的热门行业。

1.3 大学生的就业倾向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这种情况,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倾向于公务员职业,在社会经济越来越不稳定的情况下,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工作是最为稳定的,无疑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职业;在毕业季来临时,大部分毕业生对继续选择就业还是选择求学,并没有进行具体的规划。选择就业的学生,也没有对选择的职位、选择就业的行业、具体的求职要求作出规划;大学生在择业时,缺少具体的择业认知;即使有一些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认知,但是,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求职需要。

2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疫情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不同程度造成了影响,相应地,对大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了影响。具体如下:

2.1 企业就业需求减少

疫情期间对制造业、建筑业的实体经济影响大,对教育、IT、金融业的影响较小,一、二线城市的企业招聘的岗位多集中在商务服务业、IT行业、电子通信行业、金融、保险行业。在三大产业中,吸纳新增就业人数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微型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最多,疫情期间对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教育咨询、文化娱乐、旅游的行业影响较大,文化娱乐的就业岗位损失达到80%以上,交通运输业的岗位损失预计达到60%以上。

研究表明,劳动者经验越丰富,就业就越容易获得劳动参与的工作预期。而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疫情使毕业生失去了亲自应聘工作的机会,一般网上应聘,大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相对地,就业的不安全感就更为强烈。所以,应聘的毕业生认为,多拿证书,有工作经验,是职场竞争能够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

2.2 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就业岗位变化

虽然,传统行业因为疫情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疫情期间也出现了新型的就业岗位,互联网、物流交通、视频直播、生鲜电商、办公远程服务[1],这些行业却面临着人才紧缺的情况,而针对就业岗位出现的变化,用人单位也对应聘人员的技能、观念、薪资、学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却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应变力较慢,导致传统的专业,如行政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等大学生就业率下降,造成了岗位需求变化与人才输出的不对应,在人才供给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从《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看出,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率和薪酬在2020年应届毕业生中最高,2020年招聘最好的专业为医学专业、教育类专业、计算机专业、公安专业、材料专业(冶金、化工专业)。根据BOSS直聘发布得《2020年春招就业市场追踪报告》,报告显示在春节后,面向2020年应届毕业生的岗位需求环比增长了16%,但是同比仍下降了44%,而小微型企业的招聘需求下降较多,比2019年下降了52%。

3 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以下困境。

3.1 结构性失业增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的矛盾是岗位需求与企业职位供给之间的差距,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结构性失业。

我国现在疫情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技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目前毕业的大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改变,本身具有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就业观念,根本没有发生改变。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选择中,选择稳定职业、良好薪资福利的职位,是毕业生的最佳抉择和首选,而对在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却是大学生在没有更好就业的单位时的一种无奈抉择,导致大学生就业后的流动性频繁,就业质量不高。

3.2 高校办学中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没有适应社会发展

现在高等学校办学秉承的不是学校本身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而是以社会上的热门专业为出发点进行大规模的扩招,致使在大学教育中出现了专业的重复设置,而相对于专业而言,师资队伍差别很大,难以保障毕业生的技能水平。课程的安排缺乏实践性教学,只是追求理论性,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较为陈旧,考试以应试为主,课堂教学是传统的灌输模式,应试教育不能对大学生的能力提高进行检验。缺乏对大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团队能力的培养。

3.3 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

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数优先选择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根据《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对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疫情冲击、择业期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现在大学生就业对薪酬要求普遍较高,但是期望的薪酬与实际的薪酬之间的差距却较大。在高校校招的阶段,数据显示,毕业生的期望薪酬主要集中在5 000元~8 000元/月和8 000元~10 000元/月者两个区间,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薪酬要高于5 000元,但是,从实际大学生签约的情况看,仅有21.21%的应届毕业生实现了薪酬5 000元~8 000元,不到10%的超过8 000元。

这也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时,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而缺乏对社会、企业收入的客观认知,最终导致期望的薪酬与实际的薪酬之间的差距较大。

3.4 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较狭小

用人单位招聘劳动者与大学生选择用人单位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大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就业信息。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是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信息、网络招聘信息、企业招聘广告;其他朋友、亲属、父母介绍,实习单位的信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教育部启动24365校园招聘服务的活动[2],开展高校之间的“空中宣讲会、双选会”等系统平台,政府部门加大了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聘人数,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高校的专升本规模[3]。

受疫情的影响,毕业生对就业的偏好发生了变化。为了规避风险,毕业生把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首选,其次是互联网,没有将民营企业作为就业的最佳选择方向。这些就业观念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4 应对疫情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为了保证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党中央提出了做好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报告,做出了稳就业的策略,2021年更是毕业生就业的关键之年。

4.1 加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由于从1999年大学快速扩招,大学生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致使出现了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下滑的情况,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匹配。在高校的教学中,高校大量地缩减了社会实践课程,使大学生缺乏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另外,高校应加强与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共同办学模式是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型教育方式,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企业到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培训,与企业之间签订实习培养合同,让企业参与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确保企业录用大学生到企业就业。这种方式,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扩大大学生的就业视野。

4.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健全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就业指导贯彻到高校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教学阶段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的课程设置,要注重市场的需求,开设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模式。

人社部对高校开展了职业指导,募集了更多高质量的就业见习岗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针对毕业生中的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实施专项帮扶,开展“一对一”援助,发放创业补贴。

高校应采取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职业规划教师的培养,使教师具备更为专业的就业指导技能。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需要增加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引入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和技能鉴定的方案。

4.3 鼓励大学生创业

高校应创立培训教育作为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点,组织大学生教学创业模拟培训的活动,建立弹性学分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休学创业,聘请企业家为大学生进行创业辅导,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服务。

2021年人社部把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计划。

支持创业,把大学生创业作为2021年扩大就业的重要方向,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倾斜服务,提供创业培训,给予创业担保低息贷款、税收减免补贴、场地支持。支持大学生进行个体经营、非全日制就业和平台就业。

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和所学专业,选择创业的领域,构建公平有序的创业市场环境,提供一个公共服务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整合,保证大学生的创业模式能够良好运转,确保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受到公平待遇。加强政府的监督机制,消除在大学生创业中出现的不符合法律的行为;加强对创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创业的大学生知晓政策、了解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大学生诚信创业,降低大学生毁约率,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性[4]。

4.4 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2021年人社部支持大学生基层,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中西部地区、到教育、医疗等人才急需的领域就业。

现在我国大学生的基层就业项目主要有三支一教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调生计划、特岗计划五大方面,还有大学生征兵服役入伍、政府公共购买服务、县级以下公益性岗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等都是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能够缓解就业压力,满足基层单位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

4.5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依据用人单位的招聘调查结果发现,用人单位招聘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专业能力,还有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综合素质等。

在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应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在学校时就着手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习面试技能、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以便毕业时成为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让大学生了解就业的形势和就业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帮助大学生做好择业前的准备,处理好择业、就业、创业、求学之间的关系。

5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国家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予以必要的促进与政策指导,高等教育完成了对大学生培养与社会的衔接,使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政府应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开发就业岗位,缓解用人单位用工供需矛盾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疫情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战疫情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伤心的毕业生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