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体现与实施策略

2021-12-31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

陈 丽

(南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创新创业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作为肩负着人才培养重要使命的高校必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价值,抓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实现高校育人与引领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1 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1)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肯定了过去五年我国创新型发展建设取得的成果,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毋庸置疑,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与科学技术创新紧密相连,科技创新始终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源于人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活动。高等教育是实现知识生产力向科技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基础,高校应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扩大科技创新成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创新智慧,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2)顺应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重心已从重视经济规模发展的“高增速”转到提高效率和质量上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既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经济增长输入新动能,又为解决新矛盾提供有效方法。从我国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技术不足和人才掣肘制约着产业发展。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积极发展创新理念,鼓励技术创新,实现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打造高端产业链发展态势。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更要鼓励高校师生积极投身发明创造,形成高质量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顺应人才供给侧改革需求。

(3)体现新时代社会人才教育观

《教育大辞典》将教育观定义为关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如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体制、内容、方法、教师和学生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它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水平等制约,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1]。习近平在关于新时代青年思想的重要论述中,提出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标准,加强基层实践锻炼,不断增强青年创新创业本领,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引导青年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在加快创新型国家发展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全新教育形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既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又体现了现代人才的价值功能,还实现了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4)契合高校内涵式发展需求

美国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说明,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满足教育时代发展需求的新路径,更是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力[2]。2019 年 2 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更是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作为重要建设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

2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1)横向拓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价值理念和追求,是传统素质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大学,不断提升知识生产和创造的能力,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应该贯彻全员育人理念,把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注重面向所有学生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做到横向到边,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覆盖面。

(2)纵向深入: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化”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向纵深发展的体现。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新时代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做到面向全体外,更应注重以学校和学生为本位,结合学校层次、类型、发展实际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不同学校及同一学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修订实施具体教学标准和基本要求,分层分级分类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特点,客观把握学生的个性化和群体化需求,在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层次化和协同化发展目标,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纵向到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育人。

(3)理论协同:助推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是一项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处处体现和渗透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时代要求和特征。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效途径,二者融合,既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又有利于发挥其对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导向和方法借鉴作用。

(4)平台延伸: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化”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可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教育实践,其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使其成为国家创新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智力支撑。事实证明,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要素和教学资源,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第二阵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人才质量的唯一标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实践育人的方针政策,注重强化资源整合,延伸创新实践平台,让创新思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1)贯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2015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2015 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 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到2020 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当前,全国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措并举,成效显著。我国“双创”事业蓬勃发展,充分体现了创新创业正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催化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8 年9 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双创’升级版”,这是对高等教育的全新定位。高校应积极贯彻教育新理念,尽快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版升级,紧扣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标,以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供给侧改革,做到“四个改变”,即改变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小众化”,扩大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让更多学生接受创新意识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变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浅层化”,大力开展以观念教育、素质提升、知识学习和能力强化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改变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形式化”,系统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课程与辅助平台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改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短程化”,将教育实践渗透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确保教育效果的长久性与持续性,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范式,其系统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具有科学有效、学校内外联动运行的教育体制机制。

目前,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更多浮于表面,主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学校内外资源整合不到位,还未形成协同运作机制。《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各类要素和资源,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因此,在内部机制建设方面,高校应加大重视力度,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协同教务、人事、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形成工作链条,以制度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服务创新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润滑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科建设,从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建设、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完善制度设计;通过搭建创业实践基地,打造途径众创空间、网络虚拟平台,开展国际创业交流等丰富实践载体;打造专创融合教育模式,拓展创新创业外延,与其他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汇聚学校内部合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在外部机制建设方面,高校应主动出击,系统谋划,加强资源整合,协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出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和实施策略。如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明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导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优质校友企业为切入点,助推社会相关行业企业主动介入,将社会服务需求项目、地方发展创新项目引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3],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企业家导师及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双创教育改革。

(3)重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经过多年的试点、试验和积极探索,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步发展到细化分层、多元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据《2020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近五年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平稳而后趋下,自主创业人群在毕业三年内有半数以上退出创业市场,创业成功率进一步下降,以及创业领域集中于教育辅导、文体娱乐等特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意愿比较强烈,但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校内创业教学课程和创业辅导活动覆盖率虽较高,但有效性明显弱于创业实践和创业竞赛活动[4]。对此,高校应改变简单将创新创业教育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努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教育深度融合,即:在通识教育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素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渗透导向作用,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在专业教育中强化专业学习意识,渗透学科前沿,促进专业知识教学与职业技能实践的“学用”有机融合,启发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创新专业理论研究方法;在创业教育中教授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实务操作方法和技巧,创设校内外专业实践模式,搭建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衔接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在课内外进行专业创业实践[5]。通过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等多种方式有机互补的教育教学体系,创设实战演练的平台,拓展实践活动形式,植根专业基础,拓宽创业领域,强化学生科学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设计思维、积极学习态度等能力的塑造,切实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

(4)培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只有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积极构建“高校主体、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实践性生态系统,才能形成合力驱动发展[6]。高校需要不断优化“内环境”,设计集专业教学与创新教育、课内学习与课外模拟、校内与校外合作交流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除高校思政与专业教师、创业导师外,邀请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企业家、优秀校友、国内外合作高校双创导师等加盟指导;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师生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评价、外聘专家项目指导评价、团队组建及项目培育评价等,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评价体系;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赛事、商业路演、双创嘉年华、创业活动周等特色品牌活动,强化创新创业文化内涵建设;构建科教协同与产学研协调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政策措施协调,切实推进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各级政府需在相关政策指导下,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企业要拓展协同育人平台,为学生创业实践增设试验田,辅助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能量升级。

新时代,高校更要顺应现实发展需求,明确目标、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