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劳动品质培育研究

2021-12-31郑红敏邓宏宝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培育劳动

郑红敏,邓宏宝

(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研究职业院校学生劳动品质培育的内容及路径,对于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劳动品质培育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1.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品质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另一方面,劳动是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和源泉[1]。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我们党逐步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不仅丰富了劳动的内涵,还对新时代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和品质提出了新要求[3]。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克服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价值功利、劳动行动缺乏的问题,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获取正当劳动果实;在劳动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创造出优异的劳动成果。

1.2 新时代劳动形态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对劳动者提出更高要求

新时代,手工劳动、机器劳动和智能劳动三种劳动形态呈现不断迭代、新旧交融的状态[4]。新劳动形态催生新职业,同时,也有部分职业将因“结构化”“定式化”被人工智能取代。新时代劳动生产方式由流水线转为“生产岛”,简单手工作业将大大减少,劳动者需要更多地参与生产统筹、协作与沟通等。在此背景下,劳动者要拓宽发展空间,必须培育更优的劳动品质,具备与时代同步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能胜任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新劳动。

1.3 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劳动品质培育迫在眉睫

职业教育长期以来重劳动技能的传授和考核,轻劳动品质的培育和评估[5]。且近年来,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快的虚拟经济快速发展,扭曲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观;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家庭劳动教育缺失,淡化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意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对待劳动功利化思想严重,表现为生活中拈轻怕重,不能吃苦耐劳;工作中挑三拣四、频繁跳槽,无法满足民族复兴大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劳动品质的培育迫在眉睫。

2 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劳动品质培育的内容

2.1 确立劳动品质培育内容的依据

(1)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劳动品质培育提出了要求。2013 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9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体现时代特征,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根据这些政策文件的精神,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劳动品质应包含安全、合法、诚实、协作、创新等要素。

(2)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主要在16~22 岁。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这一年龄段是人身心发展与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的确定及自我角色的形成是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在这一年龄段,人需要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同一性,克服同一性混乱。具体到职业院校学生,他们需要从学业成就、他人的态度、自我在社会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等多方面进行自我确认,进而对未来职业、理想等重要问题进行思考与选择[6]。总体而言,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升入普通高中或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约束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培育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优秀品质,帮助他们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现自我,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

(3)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的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在教育载体和内容上均有自身特点。从教育载体上看,在新时代产业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借助生产实践、实习实训和技能竞赛等载体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及创意物化能力;从内容上看,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兼具职业性和专业性[7]。总体而言,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是与企业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劳动、合法劳动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应聘者是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及创新精神。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品质应具备诚实、安全、合法、协作、创新等要素。

2.2 培育内容

根据国家政策文件精神、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征及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的特点,可将职业院校学生劳动品质培育内容细分为以下六方面要素:安全劳动、合法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协作劳动、创新劳动。

(1)安全劳动、合法劳动。安全劳动,指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按照规程进行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劳动活动。所有的劳动活动都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安全劳动既是劳动者的义务,也是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的保证。合法劳动,指在开展生产劳动时劳动者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遵守劳动相关法律制度;劳动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劳动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决定了劳动品质培养的层次性[8]。安全和合法是各种劳动活动开展的基础与保障, 是以实操为主的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尊重劳动的基本态度。

(2)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辛勤劳动,指劳动过程中勤劳而肯于吃苦。诚实劳动,指劳动过程中实事求是,拒绝弄虚作假。习近平同志强调,“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9]。辛勤、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应有的劳动态度和生命状态。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既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也与新时代的要求契合。

(3)协作劳动、创新劳动。协作劳动,指在同一生产过程或在不同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多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协同劳动。创新劳动,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内容和形式进行突破和革新。未来技术技能工作将呈现工作方式协作化、工作内容创新化等特点。协作劳动有助于互补互助、提高效能、激发创新;而创新劳动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保障。

3 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劳动品质培育路径

品质属于内隐的态度,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优良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作用过程。因此,培育学生优秀的劳动品质应从这四个因素着手。

3.1 提高学生对劳动品质的认知水平

(1)以理论课程为载体,向学生传授劳动品质知识。通过劳动通识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深化其对劳动品质的认知,引导其确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例如,在劳动通识课中围绕六种劳动品质设计专题,将劳动品质知识具象化,通过案例讲解、视频展示等形式传授劳动品质的知识;在思政理论课中基于教材挖掘劳动品质教育元素,紧跟时事开发劳动教育案例,将劳动品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劳动观念。

(2)以实践课程为载体,让学生感知劳动品质的重要性。对理论的深刻理解是建立在具体的形象感知和行为体验基础上的[10]。因此,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堂实验、专业实训、企业见习等学习活动中亲身感受劳动品质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课堂实验中对精准数据的追求,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诚实劳动的重要性;专业实训的分组合作,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协作劳动的重要性;在生产型工厂的见习,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安全劳动的重要性。

(3)以新媒体为载体,加强劳动品质的网络宣传。当前,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职业院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理应成为劳动品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乃至教职工都应重视网络宣传,充分运用学生喜爱的各类新媒体平台打造有热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育人阵地,大力宣传优秀劳动品质。

3.2 激发学生对劳动品质的认同情感

(1)以贴合学生实际的方式浸润劳动教育理论,引起情感共鸣。在向学生进行劳动品质理论教育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丰富有效的教育手段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应注意两点。第一,贴合学生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劳动品质融入现实案例,运用情境育人方式将学生带入角色,激发他们的劳动情感。第二,不回避现实问题。教师不能仅仅单向输入观念,还要理解学生的现实困惑,在解决现实困惑的基础上传达正确的劳动观念才能深入人心。

(2)以解决矛盾冲突的实践引发劳动品质的思辨,实现情感升华。矛盾冲突的心理体验是道德情感升华的内动力[10]。可根据劳动品质教育目标,将现实中矛盾或对立的劳动观念引为课堂教学案例;或设计开展辩论赛、大讨论等带有对抗性的第二课堂活动;还可在网络媒体平台适时引导学生理智鉴别谬误观点,让学生直面不同的劳动观,在思辨中加深对劳动品质的感悟。学生经过思想的碰撞、情感与理智的博弈、自身的不断思考后形成的价值观才是较为稳固的,才能实现情绪到情感的升华。

3.3 培养学生坚守劳动品质的意志

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有极强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将认知和情感付诸实施,因而,必须培养学生坚守劳动品质的意志,才能令其将已形成的正确认知和认同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1)以心理健康教育坚定学生践行劳动品质的意志。职业院校心理咨询部门应与时俱进开发相关咨询服务和体验项目,通过多元措施,不断激发学生奋发与坚韧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坚韧的劳动意志。如对学生采取心理引导、勉励、赞扬等方法来增强其面对劳动挫折的信心和力量;带领学生一起创设劳动挫折情境,让学生体验磨难、直面挫折,最终感受到战胜困难的乐趣。此外,还应面向班主任、辅导员等开展培训,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抗挫能力,锤炼践行劳动品质的意志。

(2)以榜样示范效应激励学生践行劳动品质的意志。充分发掘职业教育资源,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开展劳动模范教育。用劳动模范拼搏奋斗、坚韧不拔的事迹激励学生养成勇于克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品质。其中,由于同辈效应,青年劳动模范的经历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的先进事迹更具激励性和鼓舞性。

3.4 训练学生养成劳动品质的行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年轻人对劳动不能凭空产生热爱,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习与劳动实践才能获得这个珍宝。”[11]一种品质的养成,不仅靠思想层面上的觉悟,还要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训练,因此,在真实的劳动训练中养成劳动品质是最根本且最有效的培育路径。

(1)通过综合性项目养成劳动品质。职业院校应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明确劳动品质培育目标、途径和方式,有效融入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1+X”证书获取要求、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等,联合企业共同设计综合性项目。这类项目可以在学校实训环节实施,也可以在企业顶岗环节实施。学生通过参与综合性项目实训,可以切实体验和认知劳动流程、劳动标准、劳动制度、劳动工具、劳动组织形式等,获得劳动经验,切实感受优秀劳动品质对劳动过程和结果的积极影响。

(2)以创新创业竞赛养成劳动品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备赛参赛需要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敢于推陈出新,在劳动过程中求新求变,突破传统劳动手段束缚,践行工匠精神,提高劳动效率和团队协作能力。

劳动品质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必备素养之一,劳动品质培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切实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优秀劳动品质,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培育劳动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