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模式下安宁疗护服务研究进展

2021-12-31袁鹏斌陈诗磊林晓琪刘诗琪

全科护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疗护安宁病人

袁鹏斌,陈诗磊,林晓琪,刘诗琪

安宁疗护又叫缓和医疗,是一种针对终末期病人的缓解性与支持性的医疗护理方式,以病人的需求为主体,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种全人、全家、全程和全队的照护,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维护其生命尊严,使病人带着尊严安详地走向生命终点[1-4]。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应用渗透于各领域、各行业,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9年1月22日首次提出有关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5]。“互联网+护理服务”实现了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护理服务的结合。“互联网+安宁疗护”是对安宁疗护实施探索中的不断创新,目前国内外对安宁疗护的研究较深入,但对“互联网+安宁疗护”的研究较少,“互联网+安宁疗护”护理服务促使医疗卫生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乃至家庭,优化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1 “互联网+护理服务”现状

根据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7.9%,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紧缺的医疗资源之间严重失衡,“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提出有利于紧缺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利用,不断完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

1.1 “互联网+护理服务”内涵 主要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病人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为主,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为出院病人及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5];是基于我国国情背景下提出的新型护理服务模式。

1.2 “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开展现状 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计划委员会于2019年1月22日发布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设立“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开展时间为2019年2月至12月[5]。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浙江省首家实施“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实体医院,于2019年2月19日正式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院内百余名护士签约成为“网约护士”[6],通过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以政府为主导、区域化布局和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的宁波模式。

1.3 “互联网+护理服务”原则解读 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浙江省等六省市大力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通过对其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等内容进行规范,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优化线上护理服务模式,促进护理服务行业积极健康发展,不断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体系。

2 安宁疗护护理服务发展现状

2.1 安宁疗护的起源与发展 在1967年西塞莉·桑德斯博士于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兼医疗及全方位心理照顾的安宁疗护医院[7],英国的安宁疗护起源早,发展成熟,并很早开设了死亡教育培训课程[8]。如今的美国安宁疗护体系也相对较完善,安宁疗护不仅被列入美国国家医疗保险法案[9],并且从事安宁疗护的护理医务工作者均需通过美国国家临终关怀和姑息护理认证委员会(NBCHPN)资格认证[10]。我国台湾地区直至1981年才开始发展安宁疗护[11],天津医科大学1988年成立了我国大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安宁疗护事业的起始[12]。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蓬勃发展,但我国的安宁疗护护理服务起步较晚[9]。研究表明安宁疗护在我国的推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阻碍,如病人、照顾者、医护人员、社会政府等影响[13],与群众接受度不高,医务人员从事安宁疗护的意愿低、死亡态度和对安宁疗护认知程度有关[14]。

2.2 安宁疗护团队建设 虽然安宁疗护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通过对英国、美国等安宁疗护模式的借鉴,我国安宁疗护事业取得一定发展。2017年2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发布了《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15]与《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及管理规范(试行)》[16],使我国大陆地区的医务工作者开展安宁疗护时有标准与指南可依[1],在《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及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对安宁疗护中心的床位、科室设置、人员、设备及建筑要求5个方面进行了相应规范[16]。领导者积极响应政策需求探索,带领安宁疗护团队不断创新,2016年李秀华理事长在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上作了“护士是推进安宁疗护工作的主要力量”的主题发言[17],强调了护士在安宁疗护中的主要作用。安宁疗护团队主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护士、药剂师、营养师、理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人员组成[17],护士作为安宁疗护的主要执行者,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及给予病人精神上的支持,直接影响安宁疗护实施的效果,对改善病人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18-19],温暖生命最后一程。

2.3 安宁疗护护理服务“善始善终” 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制约下国人往往“乐生讳死”,避谈死亡话题,但是死亡却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终点,而身为亲属照顾者,其身心健康同样经受不同程度的影响[20]。国外对癌症照顾者的研究发现,照顾者在照顾期间存在睡眠障碍、疲惫、焦虑、抑郁等身心症状[21-22]。在病人及家属身、心、社、灵诸多层面错综交织的需求下,满足病人的善终诉求[23],正是安宁疗护实施发展的价值所在。然而病人及家属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存在不足,认为安宁疗护就是等待死亡,放弃救治,其实不然,安宁疗护是用系统方法帮助病人,提高生活质量,帮助病人的家庭及亲属能够坦然面对离世[24]。尽管有政策为支持,我国安宁疗护事业仍旧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提升安宁疗护服务内涵,提高社会的安宁疗护认知度是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25]。在养老服务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以人群健康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整体性、个别性与连续性照护,安宁疗护这一新的医疗护理服务在我国的普及是必然趋势。

3 积极探索“互联网+安宁疗护”实践战略

3.1 促进“互联网+安宁疗护”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加快,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初步估计中国现在每年约有750万人走向临终,面向死亡[26],可我国的安宁疗护服务机构及专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能够提供安宁疗护护理服务的人力资源严重短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全球排名69位[27]。实现高效、高质的优质护理服务离不开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安宁疗护”是护理服务的升级,也是创新互联网医疗模式的体现,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为主,弥补传统护理工作的不足,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病人。

3.2 优化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研究显示,国内医疗行业仍面临医疗资源和配置低下的问题,在安宁疗护领域,我国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64位[28],在有限的医疗资源基础上,我国仅有0.3%的人口在死亡前能够获得安宁疗护[29]。随着“互联网+安宁疗护”的出现,可以充分促进信息交流,医护人员通过互联网信息将紧缺的医疗资源更精确地分配至有需求的终末期病人,使护理人员分配与工作更高效,解决民生需求,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现状,从而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3.3 提供便捷医疗护理服务 研究表明,安宁疗护可以改善病人与家属的生活质量[30],也可以提高病人与照护者的满意度[31-33],“互联网+安宁疗护”高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整合医疗平台,病人及家属可以通过医院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便捷途径进行线上预约,医务人员通过线下服务的方式为终末期病人提供护理服务,使病人在终末期的自我需求得到满足,增加病人幸福感,减轻照护者负担,使病人及家属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从而改善病人及家属的就医体验。

4 展望

“互联网+安宁疗护”的探索是顺应人口发展形态的必然,也是顺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互联网+安宁疗护”的出现有利于缓解国内医疗行业医疗资源配置低下的问题,优化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加强“互联网+安宁疗护”模式建设,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在现行的医疗护理模式下,借助互联网推动安宁疗护在全国广泛发展,安宁疗护在我国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

猜你喜欢

疗护安宁病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开展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
多地加速推进安宁疗护工作
急诊科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态度的调查研究
谁是病人
还鸟儿一个安宁的家
赢来安宁献给党
安宁的战争
病人膏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