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职业本科的创新策略研究

2021-12-31宋关德

科学咨询 2021年7期
关键词:技能型职业专业

刘 亮 宋关德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四川成都 611433)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体育行业同样如此。体育行业现在的一线员工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这已成为制约体育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职业本科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让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体育行业的实际要求。

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普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培养体育专业本科生是国家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体育行业人才缺乏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目前体育类学科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出现了一系列的难题,学生的专业实用技术不过关、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而打击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了解决这种实际问题,国家设置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职业本科专业,目的就是希望学校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体育行业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解决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体育行业输送更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职业本科的创新策略

(一)根据人才需求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目标

国家在设置职业本科的时候就要求学校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明确,能主动服务行业经济发展,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职业本科的目的是解决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及为体育行业输送更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职业本科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体育健康与指导、体育产业经营与发展”为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待学生一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自己带来幸福,能够找到职业的自豪感。因为职业本科就是基于社会和行业的需求而设置的专业,是为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应结合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和企业共同制定满足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进行设计,应该对体育行业的发展标准与岗位要求进行仔细的研究,在学校基本校情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为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服务。

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来说,实践能力尤其重要,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设计。基于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与成长需要来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课程数量、种类明显偏少,应用性、实践性仍然存在缺失,对于学生能力的形成有着制约作用。因此,职业本科体育类专业应该按照体育行业职业岗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让学生德技并修,能满足体育行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能适应体育行业的发展,根据新技术、新项目、新规范要求的调整与更新机制,增加专业课程的种类、数量,以适合、丰富教育教学为出发点,用职业道德修养来约束和评价学生,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学生就业面

对于职业本科体育类专业来说,学校应该把物质保证做好,加大器材、设施的投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学校可设置足球、篮球以及羽毛球室内训练场馆,可以设立瑜伽活动训练室、健身实训中心,定期举办社会体育专业的各类比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学校应紧跟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及时增加大众实际所需要的项目,如传统体育、休闲体育、康复体育等。课程开设要与学生的实习、就业等环节密切结合,将健身、户外旅游、体育产业营销、营养保健、科学饮食等方面的课程均纳入正常的课时。并配备专职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发展就业空间,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整体素质。

学校应该汲取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引用情境教学、目标导学、问题教学等先进理念,注重学生的合作、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社会体育指导美誉管理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作为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应注重实践性,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专业要瞄准行业企业技术技能需要,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设置实训课程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实践性教学课时应该占总课时50%以上,还要组织学生定期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跟岗、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专业发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方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践的高技能。

(四)改革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评价应由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事评价等多种模式的综合组成,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保障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尽量全面、客观、公正,评价目的要明确。重视自我评价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体育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进步状况与努力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学习效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进行。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定量评价综合运用。评价内容不能由一次成绩测定组成,应该与平时的课堂表现、实习实践活动、综合调查等多方面的活动相结合,便于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让学生自发地到社会中去学习,去提升,去研究。

(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为体育产业大规模、高质量、快速度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职业本科专业必须坚持开展校企合作,让社会体育职业教育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体育企业、体育行业以及地方经济。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长效机制,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在学校内的建立实训中心,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也可以将企业的运营场馆作为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从而实现产教融合。

三、结束语

总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职业本科是新时代的产物,是国家为解决体育行业专业人才的不足而设立的。学校应该根据国家设置该专业的初衷,制定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创新专业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为体育行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猜你喜欢

技能型职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新时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