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双混班级教育教学工作

2021-12-31张万超

科学咨询 2021年7期
关键词:汉语新疆交流

张万超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深圳 518107)

2017 年2 月,本人担任双混(混班混宿)班级的班主任,并从事双混班级的教学工作。经过两年多双混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深切的感受到双混工作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以及自己在双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双混使民汉学生增进了了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使学生们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祖国的认同感及责任感日益增强。双混使新疆籍学生与本地生联系更加紧密,民汉学生学在一起,住在一起:我班29 名本地生,13 名新疆籍学生,每个宿舍4 名本地生,2 名新疆生。可以说为民汉学生营造了一天二十四小时,无缝隙学习、交流的环境。这样,非常有利于民汉学生的交流、交往。分班之初,两地学生没什么交流、交往。新疆生和新疆生玩在一起,本地生和本地生玩在一起。本地生,甚至有些本地生的家长,担心新疆学生暴躁,怕打到本地生;新疆生担心:怕被本地生歧视。开始,民汉学生相互还不太适应,有所顾忌和担忧。随着在一起学习、生活的不断深入,相互之间慢慢地发现:本地生觉得新疆学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暴力,他们很单纯,很讲礼貌,能吃苦,平易近人;新疆学生也感到本地生很可爱,不会瞧不起自己。他们慢慢地尝试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沟通、交往慢慢加强了,最后很多民汉学生变成了好朋友、好兄弟。比如,我带的上届双混班级(16汽修4 班)中的王同学(新疆籍学生)和叶同学(深圳学生)两名学生,组建班级之初,两人没什么交往,和其他很多同学一样,本地生和本地生玩得较多,新疆生和新疆生玩得较多。发现这种现象,我就有意安排座位:让本地生和新疆生坐同桌。坐在一起,难免不沟通、交流。日积月累,慢慢就成了好朋友。有时,每年一次的新疆籍学生暑假回家,王同学不回家,就让叶同学帮忙找暑假工,和叶同学一起打暑假工。又有时,王同学邀请叶同学到新疆去作客,去玩。两同学俨然成了亲兄弟。

双混使民汉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提升了新疆生的汉语水平和信息化能力;使本地生学会了新疆生身上很多好的品质,如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让本地生变得纯朴可爱、能歌善舞。双混后,民汉学生学在一起,住在一起,使交流更加频繁。在校期间,新疆生每天可以和本地生沟通、交流。再加上每周学校安排固定的时间,让老师对汉语水平不是很好的学生进行汉语培训,在这样的环境下,新疆生的汉语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同学间的交流比之前顺畅多了。比如塔伊尔•亚森、木热迪力•麦麦提等少数几个新疆籍学生,刚到班级时,和他们讲汉语根本听不懂,有时找他们谈话,还要请其他同学帮忙翻译。经过一段时间和本地生的交流,再加上汉语培训班的培训,汉语水平大有提高,师生间基本的沟通不存在问题。由于两地经济、教育等差异,民汉学生的信息化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计算机水平、信息处理能力等。有时在填报表格,手机使用时,两地学生的信息化水平差异就表现出来。新疆学生接触、使用计算机和手机较少,打字较慢、制作表格困难、手机调查问卷不会操作……;本地生打字迅速、制作表格熟练、手机调查问卷操作高效……,两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学习,新疆生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打字快了,会做表格了,手机使用也更加熟练了……。去年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证,三个新疆生一次性考过。本地生给新疆生带来了很多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新疆生也使本地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本地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缺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独立能力较差,养成了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较强。看到身边的新疆学生:新生报到时,帮忙搬书籍;打扫卫生时,不怕脏不怕累;为了挣点零花钱,去学校洗车店洗车挣钱;每两周一次的外出购物,省着花钱;头发长长了,找同学帮忙理理……,很多本地生也慢慢受到影响。比如我班学生艾科拜尔·艾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洗车店洗车,不怕严寒酷暑,觉得能挣到零花钱就值得,在班级,还帮助其他同学打扫卫生,帮助老师搬东西。班级学生都愿意和他交往,也向他学习。在生活中,新疆学生能歌善舞,也教会本地学生跳舞唱歌。如我班麦伍拉尼江•麦麦提同学,吉他弹得不错,歌也唱得动听。一到宿舍,其他舍友,会邀请他弹上一曲,唱上一首。整个宿舍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多本地学生也跟他学会了弹吉他,唱会了新疆歌曲。双混,使民汉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双混也促进了两地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由于地区差异,新疆生的习惯特别是生活习惯与本地生差异很大。在双混后,学生之间逐渐达成共识。如在作息时间方面,新疆生在家乡因为时差原因,睡得比较晚,来到深圳后,到了就寝时间,还没睡意,还在聊天、唱歌、弹吉他或做其他事情。混住后,到了晚上22:20,宿舍就熄灯,本地生严格的作息规律对新疆生产生了积极影响。新疆学生体会到:晚上休息好了,第二天学习就不会犯困了,慢慢地也适应了学校的作息时间。在节约用水用电上,缺水的环境使新疆生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长期的耳濡目染,使本地生也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在生活自理上,独立生活能力更强的新疆生影响本地生,如自己洗衣服,每天把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本地生也学会了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铺等等。由于新疆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新疆籍学生在当地不是天天洗澡,但是来到深圳,天气热,温度高,湿气重,每天不洗澡,身上气味就会重。看到本地生天天洗澡,新疆生也养成了勤洗澡、勤换衣的好习惯。这样本地生影响新疆生,让他们养成不随地扔垃圾的好习惯等等。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

双混工作使学生们在增进交流、汉语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授课进度的把控、与新疆学生家长很难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民汉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方面。

由于地区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基础不一,再加上少部分新疆学生普通话不是很好,让师生沟通起来产生一定的困难,导致在学习上,新疆生与本地生掌握知识的快慢有一定的差距,致使教师的授课进度、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比较难统一:授课进度如果按照本地生制定,新疆生会感觉太快,“消化”不了;如果按照新疆生制定,本地生会感觉太慢,“吃不饱”。兼顾好民汉学生,确实比较难。本人建议尝试分层教学:先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会较难内容的知识,让他们走在前面,让掌握好的走在前面的学生带动掌握不是很好的或未掌握的走在后面的学生。这样掌握不是很好的或未掌握的学生在掌握好的学生的帮助下学会了较难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掌握好的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又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

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由于部分新疆生家长不会说普通话,再加上与学校相距较远,很难在新疆生的管理上形成家校合力。比如我班新疆学生夏杜拉·阿吉,一次在帮另外学生处理同学间矛盾时,用椅子误砸到林同学。由于砸到林同学的头,我先带林同学去医院检查。事后,联系夏杜拉•阿吉的家长,希望家长也能对他进行教育,谁知打通电话后,家长根本不会讲汉语。最终没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对此问题,本人觉得需要加强与内派老师的沟通、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总之,双混工作带给了学生很大很好的改变,同时也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有两面性即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我们要让好的方面做得更好,不足的方面要加以克服、改进,达到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汉语新疆交流
学汉语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