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问题”的微课教学策略探寻
——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

2021-12-31

科学咨询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核心问题本课三角形

王 珏

(江苏省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 江苏太仓 215400)

微课一词早在前几年就被人们所熟知,这是一种新的课堂形式。教师们纷纷制作各类微课,但是最后的作品仅仅是存在教育网站的云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今年,一场特殊的疫情,影响了正常的开学,为了保障学生在家的学习活动,线上直播课堂大热。直播过后,学生课上留下的疑问、不解,还需要回看直播视频或寻找相应的微课视频进一步学习。[1-4]

微课的“微”是必然的,它时间短、容量小。它以视频方式,与学习者进行交流,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基于现阶段的网络情况,很多的微课教学只能单方面呈现,缺乏互动性。即便如此,微课也不应该只是内容的传输载体,更多的应关注数学方法的指导,思维的渗透,精神的感悟。如何才能在微课教学中体现数学的思维方法,我认为“核心问题”有着显著的作用。因为微课短小,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必须抓重点,找核心;因为微课互动性弱,我们必须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来统领,牵动学生的思维。以下,笔者意图通过分析目前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提出基于“核心问题”的微课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误区

小学数学微课素材可以有多种选择,有和正常课堂教学内容、课时一致的新授、练习、复习微课,主要教学或巩固新的概念和知识点,这样的微课具有完整的课的形态。当然,也有针对教学内容中某个问题录制的习题讲解型微课。下文所指的微课都是与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时一致的完整的微课。笔者通过观看多个不同版本教材内容配套的微课视频,发现这些微课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鉴于微课形式短小,将整体内容分割

微课与一般的教学视频不同,它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一般不超过10 分钟。10 分钟的课要呈现一节40 分钟课堂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般的做法就是紧抓最关键的内容,适当放弃拓展部分。即便如此,有些教学内容知识点零散,每个点选取最关键的教学,依然是时间不够,所以就会把一些整体的内容分割成几节微课教学。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节《和与积的积偶性》,这节课内容比较丰富,规律的探索和发现需要大量的时间,对学生思维的考验较大,微课教学本课内容比较困难。于是出现了将本课分割成《和的积偶性》和《积的积偶性》两节微课进行教学。这样安排,并不是不可以,但笔者认为并不十分妥当。这两部分内容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探究规律的思路和方法都大致相同,如果分割开来教学,在教学《积的奇偶性》时,就需要重新梳理研究《和的积偶性》的经验,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整体性不强。

(二)考虑微课当堂效果,问题只顾当下

微课时间很短,有些问题问得太“大”,会面临本课内来不及收回来,或者这个“大”问题解决不了学生的当堂困难的局面。于是有的教师在微课教学时,提问着眼当下,忽略本课内容在整个知识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的微课教学也许能解燃眉之急,但是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学生内在的知识网的形成。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这是学生第二次认识三角形,学生对于是否是三角形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用语言描述,他们还停留在3 条边、3 个角和3 个顶点。“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这样的描述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困难,于是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将这个概念中的“首尾相接”去掉变成填空,让学生去识记。这样一来,在后续的微课学习中,学生对于三角形定义的表述也许确实容易得多,但这个问题很难体现本次认识三角形与前一次的认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细节关注过多,知识呈现零碎

俗话说细节决定高度,但是在有限的微课教学时间里,细节关注过多,必然会削弱主体教学节奏。好比一棵大树主体枝干没有长好,只有几根小分叉枝繁叶茂,我们很难想象这棵树成型后的样子。

如四年级下册的《平移》,本节课需要学生画出简单的平移图形,用微课教学这样的操作课由于看不到学生的情况,老师都会将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交代得特别具体。如怎样数格子,怎样描点,平移后的图形怎样连线,平移前后的图形画法的区别,怎样检查等等,这些细节是必要的,但如果每一次平移操作都这样指导教学,整节微课就会显得零碎,学生也不易看到“主干”。当学生自主回顾时,缺乏清晰的线索,容易顾此失彼。

二、基于“核心问题”的微课教学策略

考虑到以上微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笔者认为在微课教学时,利用核心问题引领,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框架,体会知识的变化联系,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下是笔者的尝试与思考。

(一)整体着眼,慢着慢着就快了

微课虽短,但整体性不宜破坏。教授一节课,要研究和思考的是一个单元、一册教材、一个领域、一个学段甚至更多。我们应该准确把控每个知识在其领域和所教学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整体去研究,才能在进行微课教学时,进行适当的取舍并保留知识的整体性。

上文所说的《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微课教学时首先应该给孩子建立模型,即奇数的模型和偶数的模型(所有的奇数可以简化成1,所有的偶数可以简化成0),然后借助奇数、偶数的模型,将连加算式简化成核心问题:几个1 相加或几个0相加。将奇数和偶数抽象成相应的模型并不是简单的事,却是本课最重要的事。有了模型,后续不管是“和的奇偶性”还是“积的奇偶性”的探索和研究都有了抓手,可以由学生自主展开,教师只需适当提炼,引导归纳。所以微课教学本课时,大量的时间应该花在模型的建立,之后的探究活动则用一两个问题串联,然后学生则可以在微课的提示下,“暂停”后进行尝试和探索。接着,借助“和的奇偶性”的探索经验,推理“积的积偶性”。后一部分内容若是来不及展开,可以作为微课的延展,引导学生根据核心问题线索进行推理,从而保证本课的完整性。因为本内容更大的价值在于尝试打破固定观念,建立新模型,经历探究过程,自然感受“和”与“积”的内在联系,发展推理能力,这是核心问题的价值所在。

这样教学,看着进程比原来分课时更慢,但是在实际的探索过程中,因为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模型的抽象,微课突破了它的实际时长,学生按暂停键后的时间被最大化地利用起来了,慢着慢着反而就快了。

(二)聚焦核心,少着少着就多了

微课教学需要聚焦核心,明晰学习线索。根据学习者的识记规律和遗忘规律,学习线索不宜过多,线索要在教学过程中清晰可见,核心问题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将学习线索进行串联。

笔者建议在进行四年级下册《平移》一课微课教学时,紧扣平移的含义,指导学生进行平移操作,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平移后的图形相对于原来图形、形状和大小都不变。“怎样能够保证图形平移后形状、大小不变?” 这个问题便会指导学生的具体操作,即保证平移时图形的每一部分平移方向和距离相等。检查时除了以此为标准,还应引导学生判断是否符合平移方向和距离的要求。将画平移图形的细节与这个问题联系起来,明晰线索,强化线索,沿着这条线索学生可以自己填充、延展、丰富。

从知识本质出发的核心问题,能够有效地将原本零碎的知识和问题都统整起来,问题精了、少了,却能够指导解决由此生发的很多其他问题。

(三)心怀未来,看似无情却有意

微课教学提问要慎重,常在无意处埋下伏笔,让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在后续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因此,笔者建议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关于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识,自然承接学生的回答“我们以前是从三角形边、角、顶点的数量,去认识三角形。今天我们将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三角形。”然后,用“位置关系”这个核心词去引领,将学生的研究视角聚焦在线段的位置关系上而非边、角、顶点的数量。“位置关系”这个核心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醒孩子们研究视角的变化和具体指向,同时提醒孩子们,可以多角度研究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于此同时,以前的研究视角和今天的研究视角互相碰撞,引发后续思考“明天我们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认识三角形?”

微课教学中,要整体着眼思考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地位价值,不轻易分割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微课教学中的问题应从知识的本质出发,聚焦核心,提问时留给学生清晰的学习线索。微课的教学和平时的课堂教学一样,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体现数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心怀学生的未来。

猜你喜欢

核心问题本课三角形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