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晋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初探
——以宁德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

2021-12-31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服务

在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资讯发达的时代,信息的类型和载体以及知识传播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多元化。于是,图书馆原有的物理空间作为信息中心的优势不断减弱,传统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越发难以吸引读者。图书馆不能再仅仅是外借和阅览的场所,其资源利用方式和空间利用方式需要与时俱进,这就是图书馆原有的物理空间的价值和存在感的新挑战。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 年代已经开始了对图书馆的存储方式和空间利用的研究,2009 年的国际图联卫星会议[1]、2015年的中国图书馆年会高校分会、2016 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2]的主题都涉及“空间”这个问题。据数据显示,美国107 所高校中64.49%将“图书馆空间”作为战略规划的重点之一[3],国内高校亦将“空间再造”列入图书馆的“十三五规划”。由此可见,图书馆空间的研究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改革中的热点,而作为图书馆空间之抓手的空间建设及服务创新意义凸显,成为新时代图书馆改革的重要一环和图书馆发展新的生长点。新晋地方本科高校如何通过新一轮图书馆空间建设及服务创新,更好地佐助高校各类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尤显突出。

一、图书馆空间的要素特征及发展

图书馆空间是指图书馆为满足用户需求而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空间、设施、文化氛围及服务的整体空间。

图书馆空间有以下几个要素:(1)实体空间,主要包括空间的布局、家具的陈设、设备的配置、照明、网络等。(2)资源,包括空间所承载的资源的数量、类型、结构、特点等。(3)技术,指运用于空间服务的诸多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新媒体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4)服务,指服务理念、服务制度、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水平等。(5)用户或读者,是空间服务的对象和核心,所有的空间活动都是围绕用户发生。(6)馆员,是空间服务得以实现,让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的关键所在。

图书馆的发展从封闭型的“藏书楼”到藏借阅一体的开放空间再到互动型的现代图书馆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载体、阅读方式、阅读手段、阅读习惯等发生重大变化,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为突出,推动了空间的升级和服务模式的变化。“第三空间”概念的引入使图书馆除了阅读外,社交、创新、休闲等功能也成为空间功能的重要内涵,出现了功能各异的空间类型,形成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为一体的空间体系[4]。近些年在业界明确的政策导向以及“用户至上”的理念驱动和科技的推动下,图书馆兴起了空间再造运动,这也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空间再造的目的是以用户为中心,整合资源、服务,通过空间布局调整、要素搭配、功能分区、服务构建,实现资源保障与服务需求的高效匹配,由提供藏、借、阅为主的传统单一的服务空间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多元化空间转变,让空间布局更加便捷、灵活、舒适,形成可以阅读、学习、交流、研讨、创造、展示的功能各异、相辅相成的空间体系,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从而拉近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促进图书馆职能和服务转型,实现图书馆的价值。

二、宁德师范学院图书馆五大功能空间建设及服务

图书馆以读者的使用感受和多样性需求为出发点,建成五大空间类型,形成了个人与群体兼顾、私密性与交流性平衡的多元化的功能空间体系。

(一)服务大厅与资源存储空间及信息提供服务

服务大厅提供传统的图书借阅和咨询服务,还配备了自助借还机、检索机等自助设备服务读者。全媒体触摸阅读屏和电子借阅机可以让读者方便地阅读移动图书馆的电子文献,并可下载到移动终端上图书馆资源存储空间是存储图书的实体空间,而存储于虚拟空间的电子书、数据库、网络资源等是最常使用和便于使用的资源。

(二)人性化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服务

为读者提供学习阅读的安静区域,室内的光线照明、色彩、桌椅的设置、插座的分布等力求舒适和人性化。图书馆设置了多种类型的阅读空间,一是团体公共自习阅读空间。设置大量的阅览桌椅供读者学习,阅览桌多是沿着光线良好的窗户或采光井布置,既采光又通风,满足读者舒适度需求;还设置了一个更长时间开放的图书漂流阅览室,除了阅览桌外还布置了置物架,满足部分读者和考研学生的长时间学习的需要。二是相对私密的个体学习空间。考虑到一些读者对个体学习和相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利用隔断和不同款式的家具营造了一些个体化和相对私密的空间。三是休闲阅读空间。根据图书馆的空间条件因地制宜,布置了系列休闲沙发,配以绿植和柔和的灯光设计,环境舒适温暖而优雅;还将户外平台打造成一个休闲的阅读空间,配以休闲桌椅、遮阳伞,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享受阳光和海景风光。

(三)多元化的交流研究空间和教学科研嵌入服务

多元化的交流研究空间是一个信息共享、学习共享、学术共享的空间,在此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互相交流思想、讨论学术,集学习、讨论、培训、咨询为一体,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图书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构建支持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并提供引导和帮助。交流研究空间包括学习讨论间、培训室、学术报告厅等。

学习讨论间每个空间可容纳三、五人,配置了轻便的桌椅,可以变换组合,非常便于小组学习和小声讨论,开辟了主题学习区域作为主题学习互动的阵地。还建设了一个可容纳几十人的空间,配备了会议桌椅、电脑、智能黑板,可以作为团体讨论间。培训室可容纳几十人,配备了投影机、教师用机、学生用机。学习讨论间和培训室向读者开放,图书馆制定管理措施,确定开放时间和使用人数,采取预约的方式使用,并做好使用记录。

学术报告厅,可容纳五百人。图书馆在这里与学校各学生社团、院系合作共同举办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每年的读书节都在此举办多场讲座、学术报告、经典诵读展示、读书分享会、演讲比赛等。

(四)文化展示空间和文化育人服务

首先,图书馆应用电子屏幕这个先进的手段和媒介作为展示空间,设计了一排电子屏幕,开设了“红色文化长廊”,用以滚动展示闽东红色主题的文献,读者点击屏幕即可阅读所选图书;多功能厅的两个瀑布流屏可展示不同主题的电子文献,也可根据需要更换展示主题;设计了电子屏幕“名人墙”,展示古今中外的名人、闽东历史名人资料以及优秀校友的照片和资料。

其次,开辟了实体的展示空间,经常展示师生的作品,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和气息,另外还有时事政治图片展,从而实现打造校园文化空间,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文化育人的功能。

(五)特色空间及服务

特色空间包括多功能厅、“畲馆”和“红馆”、校外服务空间等。

多功能阅览厅及创新服务。多功能阅览厅利用不同功能类型的家具、隔断、绿植布局了各类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及多功能全方位服务,整个空间舒适、美观、功能立体而富有文化气息,成为读者喜爱的场所,也常常成为举办活动的场所和作品展示空间。

“畲馆”和“红馆”及文化育人服务。畲族展览馆也是畲族文化研究中心和畲族文化教育中心,红色文化展览馆同时是福建省闽东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和闽东红色文化教育中心。两馆在学校的思想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校外服务空间拓展及延伸服务。与社区、乡村等合作建立高校社会化阅读服务基地,为他们提供图书,发挥校读书协会学生志愿者的作用,与他们共同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把阅读服务推向社会,在推进社会全民阅读,创建书香社会和高校必须为地方服务的时代要求下,尽一份应尽的责任。

三、宁德师范学院图书馆空间建设及服务的不足

受地理环境,建设资金,规划设计理念等限制,图书馆空间建设和服务存在以下不足:

(一)后续发展空间不足

受建设规模和空间条件的制约,图书馆虽建成功能不一的空间类型,但规模小,数量少,后续发展空间不足。

(二)服务手段有待提高

需进一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新技术设施进行优化升级,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多元化个性化服务。

(三)空间与服务的融合度不足

馆员发挥主动服务程度和与读者互动不足,空间与服务的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信息服务能力不足

具备强大学科背景和信息服务能力的人才储备不足,人才队伍的配置结构不够合理,馆员信息服务和学科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四、地方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的对策与思考

(一)科学整合资源,促进空间服务能力升级。整合实体空间资源,建设虚拟空间,并加强空间资源、文献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有效融合,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是改善空间紧张和后续发展空间不足的途径。

首先,要大力发展密集书库,有条件就建立仓储书库,释放传统空间,开辟更多类型的服务空间。其次,要加强虚拟空间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电子文献资源体系。除购买电子文献外,还注意建设自身特色数据库,特别是学科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献,建立本校的知识数据库,将教师学者的学术成果、教学课件、课程体系等收集保存[5]。加入图书馆联盟,如多方收集网上免费的开放资源并建立导航,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让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使虚拟空间具有更便捷优良的服务功能。再者充分发挥移动图书馆的网络阅读和交互的功能,同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社交平台提供服务,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嵌入服务,在移动终端上实现馆藏查阅、预约、续借、荐购、个性化信息推送、在线讨论、咨询、宣传等服务,这些虚拟空间的线上即时服务能给用户带来跨时空的使用与体验。

(二)注重先进技术设施的引进应用和优化升级。现代技术使资源的使用呈现移动化、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打破时空限制,转向多元化个性化服务。如引进RFID 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它的馆藏精确定位功能和三维导航,能引导用户快速准确地查找图书,大大提升服务效率。配备电子白板、投影机、教学一体机、扫描仪、刻录机等硬件设备以及CAD 图像处理软件、电脑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座位管理系统等软件工具,提高服务能力。今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应用,逐步引进先进手段,例如利用生物信息采集技术、面部识别技术实现用户数据的采集与管理,无线定位技术、眼动技术等可以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跟踪和预判[6],智能机器人的使用实现人机交互,运用大数据分析收集的各项数据制定服务策略,提供更人性化、个性化、精确化的服务。

(三)管理科学、规范有序,注重效果评估。针对某些空间和设备的使用率不高,空间和服务融合度不高的现象,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大宣传推广。专业学科馆员在提供设备的推介和使用指导、信息资源利用的指导、文献传递、科研支持、咨询、学科嵌入等服务上应更加深入。对空间的使用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确定开放时间、使用人数,采取预约的方式进行管理,并做好使用记录,建立使用效果评估体系,定期对其进行评估[7],如图书馆空间的使用人次和利用率;环境和布局的舒适度、人性化;设备的配备程度;文献资源的完备性和检索便利性;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的及时性;空间的整体满意度和个性化需求的满意度等。同时采用微信公众号、电子邮箱、调查问卷等形式,多方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进行评估,及时调整空间管理及服务方式。

(四)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组建服务队伍。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馆员的定期培训。组建针对空间服务的学科馆员队伍,主要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由有专业背景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馆员组成,与院系的教师学生共同组成若干学科服务团队,深入各院系,将服务嵌入教学科研中去,同时着力于开展对师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另外组建一支阅读推广团队,联合读书协会的学生志愿者,主要致力于阅读推广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建设书香校园,打造本馆的文化品牌。针对服务队伍制定相应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定期考核,同时注重加强人才队伍的学习培训,提高馆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五)注重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传统的服务是以借阅为中心,空间再造后的空间是以人的服务为核心,空间布局与功能要和用户需求相适应,体现人性化、个性化,不仅要把创新的理念运用于空间服务中,打造智能化、综合性的空间服务,还要在服务中培养用户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变革、服务功能创新、社会价值回归、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得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成为热点。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项服务创新,是缓解图书馆的边缘危机,应对时代冲击的转型发展的途径。高校图书馆应从以资源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合理设计空间布局,挖掘现有空间,整合资源与服务,完善空间规划和功能定位,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图书馆实际,为读者提供一个人性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图书馆。

注释:

[1]唐先辉:《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综述》,《图书馆学刊》2019 年第2 期。

[2]董光芹:《大学图书馆多元空间服务的设计研究—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建设》2018 年第6 期。

[3]柯平:《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年。

[4]杨文建、邓李君:《图书馆空间发展历程与趋势》,《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 年第1 期。

[5]蒲姗姗:《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发展与变革研究》,《图书馆》2019 年第2 期。

[6]靳嘉林、张甲、王曰芬、余厚强:《新时代、新挑战、新策略》,《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 年第3 期。

[7]王贵海、刘莹:《高校图书馆空间价值评估体系及其模型构建》,《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服务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去图书馆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QQ空间那点事
服务与咨询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