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对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启示研究
2021-12-31
2013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特别是与贫困村的干部和村民座谈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2014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2]2015 年6 月,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作出重要指示:“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3]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新时代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更为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落实是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为此,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4]目前,各大高校都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但是在实际资助工作中,仍未达到“精准资助”的效果,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一定困境。
本文试图理清“精准扶贫”的主要内涵,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提供精准资助的新理念,通过构建精准认定、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评估“五位一体”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建立学生资助工作队伍长效机制、优化学生资助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学生资助工作监管力度等三重保障体系等途径,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目标。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及其对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在长期的扶贫实践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扶贫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实践性,其主要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学会精准发力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求。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对扶贫工作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强调要在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聚焦发力,才能取得成效。由此可见,把握精准化工作理念,学会精准发力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决定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成败。
其二,坚持分类施策是精准扶贫的实施工具。2015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强调:“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5]“五个一批”工程要求分类施策,即: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给出了精准脱贫的具体路径,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工具。
其三,实现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造成物质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精神贫困主要还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用好自身优势,真正实现精神上的脱贫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目标。
(二)精准扶贫思想对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不仅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高校做好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遵循,精准扶贫思想对当前高校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更是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坚持精准化工作理念,做到扶真贫。精准化工作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按照“六个精准”的工作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必须在精准识别扶持对象、落细落实扶贫措施上下功夫,做到科学、精准、客观、公正,才能解决“扶持谁、扶什么”的问题。
二是掌握分类施策工作方法,做到真扶贫。当前,大多数高校现有的资助政策都过于宏观,缺乏针对性,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大水漫灌”的现象。精准扶贫思想中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实施不同的扶贫政策,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掌握分类施策的工作方法,做到“精准滴灌”。
三是创新资助育人模式,力求真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展教育是精神脱贫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6]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只有在资助育人模式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提高贫困大学生成才率,才有可能做到真脱贫。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正在不断完善以“奖、助、贷、勤、补、减、免”为主体的资助政策体系,优化各类奖助学资源配置,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未真正做到“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一)缺乏科学的贫困学生精准识别机制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关键在于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但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过程中存在着认定标准模糊的问题,尚未建立统一、科学的认定标准[7]。导致高校无法精准识别贫困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标准差异较大,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差异尤为明显,导致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高校在认定贫困生时标准各异,缺乏统一标准;二是大学生生源所在地开具相关证明时审核把关不严,有些甚至未经考察直接签章,高校难以核实学生贫困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三是国家资助的比例高、范围广,入选贫困生库的门槛低,许多学生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导致申请人数多,加大了精准识别的难度;四是高校主要通过学生申请、班级评议、辅导员审核、学院审批完成贫困生认定工作,认定过程中没有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了解,贫困生认定方式还不够科学。
(二)缺乏精准的贫困学生动态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往往只重视贫困生认定过程以及后续资助金的发放,对于贫困学生缺乏动态管理,尤其是对学生的受助条件、日常学习生活表现缺乏及时的监控和指导。导致高校没有及时建立贫困学生动态管理机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许多省、市出台的针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办法中仅涉及组织机构、政策实施、日常管理等指标,考核具体内容只停留在机构是否健全、制度是否完善、认定过程是否公平公正、资助经费发放手续是否齐全、档案台帐管理是否科学规范、监督渠道是否畅通等,并没有提及贫困学生动态管理方面的考核指标;二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专职资助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很多辅导员兼职做学生资助工作,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资助培训,而且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没有足够的精力与贫困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更加谈不上对贫困学生进行动态管理;三是对贫困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工作量较大,目前大多数高校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仅靠学生本人自觉上报和资助工作人员的监控管理,很难达到精准管理的目标。
(三)缺乏长效的贫困学生精准帮扶机制
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往往只重视物质帮扶,进行“输血式”资助,而忽略了学生个人发展的真正需求,导致毕业后学校一旦停止资助,学生又一次陷入贫困状态。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缺乏精准帮扶长效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不同阶段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也在变化,然而许多高校在制定帮扶政策和落实帮扶措施时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没有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帮扶措施;二是当前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可以满足贫困学生的物质需求,但是对于学习、工作技能、心理、社交、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帮扶明显欠缺,资助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动力不足;三是许多资助工作者的工作理念仍停留在资助层面,认为只要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即可,忽略了资助育人的功能,在学生的感恩、诚信、自立自强方面教育不够,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作用发挥不够。
(四)缺乏常态的资助成效跟踪反馈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还处于阶段性状态,认为只要贫困学生顺利得到资助,工作便完成了,忽略了学生在接受资助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对资助育人效果也没有进行及时跟踪反馈。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仍然停留在“上行下效”模式上,仅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发展的意识;二是高校资助工作者没有“长期战斗”的意识,特别是对贫困生毕业后的工作生活情况缺乏了解,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情况未能及时掌握,资助工作存在局限性。
(五)缺乏合理的资助工作考核评估机制
国家以及各省、市虽然都有定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但是考核评估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许多考核指标都没有按照是否“精准到位”的要求进行设定,考核内容缺乏合理性。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制定考评体系的基本为教育部门,对于高校的资助工作缺乏实地考察和了解,对于资助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不够精准到位,许多考核内容不尽如人意;二是很多涉及“精准资助”的考核内容无法量化,如:贫困生动态管理、资助效果跟踪反馈、帮扶措施合理有效等。
三、精准扶贫思想融入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对扶贫成效将起决定性作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扶贫工作在大学中的具体体现,将精准扶贫思想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
精准扶贫思想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扶持谁”,必须把真贫识别出来。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走好“这一步”,才能善始善终,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大学校园里部分学生虽然家庭贫寒,却因为不了解资助政策,没有及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而失去受资助的资格,又或者因为内心自卑,害怕老师同学看不起,主动放弃贫困生认定申请;相反,有些家境富裕的大学生在金钱和荣誉的驱动下,假造贫困证明,想要争取励志奖学金等贫困资助,这些行为无形中都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高校在认定资助对象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只有把真正贫困的学生识别出来,后续的资助工作才有意义。
(二)有助于精准帮扶困难学生,是确保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精准扶贫思想强调精准化帮扶,改变了以往粗放型的帮扶方式。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实现对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是确保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可以充分体现教育资源在分配过程中的有效性,缩小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差距,确保每位学生可以享受到同等的社会教育资源,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给予贫困学生实现阶级流动的机会,有力地缩小社会上的贫富差距[8]。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贫困学生享受的优质教育资源比普通学生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开展一些能力提升项目,让贫困学生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三)有助于精准评估资助效果,是提升资助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
精准扶贫思想中强调的“精准”,包括在精准帮扶措施实施完成后,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和评估。高校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及时听取受助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受助学生的需求是否有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提升资助育人的效果。不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不尽相同,同个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也有所变化,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要避免“一刀切”,采取分类型、多元化的帮扶措施,满足贫困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并对资助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对资助效果差的及时进行调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国家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
(四)有助于构建资助育人体系,是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必然要求
精准扶贫思想是在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脱贫经验和理论,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指南。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构建科学合理的资助育人体系,已成为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资助体系在不断完善,从最初单纯物质上的“济困”到现在精神上的“育人”,实现了资助体系的优化升级。然而,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还必须在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上进一步寻求突破,这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精准扶贫思想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启示及对策
(一)树立精准资助的工作理念
一是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贫困生认定环节,除了查看学生提交的家庭情况证明材料、了解学生日常消费、听取班级同学意见外,还需全面收集学生其他信息,包括家庭所在地理位置、父母劳动能力、父母健康状况、家庭人口数、学生本人的收入和消费情况等。同时还要注意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成长情况,有条件的高校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不同等级、不同需求的贫困生信息库,为精准认定和精准帮扶贫困生提供依据和支撑。
二是树立“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资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学生资助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因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树立资助与育人同向同行的工作理念。对学生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成长成才,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三是树立“大资助”的工作理念。“精准资助”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高校学生资助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大资助”的工作理念,建立“大资助”的工作体系。为此,高校资助工作需要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管理、就业创业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还要进一步整合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助资源,形成多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的工作局面。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
一是科学认定资助对象。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否精准直接决定学生资助工作的成败,要想精准认定资助对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与民政部门的信息对接,确保学生提供的家庭贫困证明材料真实有效。其次,建立贫困生量化认定体系,在认定过程中区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家庭人口、致困原因、个人消费情况、勤工俭学等因素。再次,建立贫困生识别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系统,采集贫困生的收入、支出、贷款情况、消费水平、勤工俭学等数据,在系统分析初步得出贫困生名单的基础上,再发挥学生干部、寝室室友的作用,将隐性贫困生挖掘出来。最后,建立贫困生动态调整机制,对投机取巧获得贫困生身份的,或者原本符合受助条件后因家庭经济情况有较大好转不再符合条件的学生,应及时从贫困生数据库中剔除,并停止相关资助;对原本不符合受助条件后因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及时补充到贫困生数据库中,并及时给予资助。
二是有效实施资助政策。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是学生资助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落细落实资助各项政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上级资助政策细化学校资助工作组织实施。比如:关于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 号),以及财政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91 号)均未规定详细的评选办法。因此高校在具体评选过程中,需要综合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生活、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表现,进一步细化评选条件,将真正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筛选出来。其次,要加大对资助政策执行者的管理。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辅导员是资助政策实施和落实的主要执行者,应对其加强管理和培训,让高校资助工作者能够很好的熟悉和掌握资助政策,培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资助工作管理队伍。再次,要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许多资助政策得不到落实,往往是因为学生不了解或不熟悉资助政策,导致贫困生错失申请机会因此,除了秉取传统的印发宣传手册、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培训会、设立“资助宣传大使”等方式,帮助贫困生更快地熟悉和掌握各类资助政策。
三是合理设置资助项目。在精准认定资助对象的基础上,需要对其分类,根据贫困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资助项目。首先,要综合考虑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学习情况、日常消费等因素,形成不同的资助等级,给予直接的经济资助。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发展情况合理设置资助项目,提升资助成效。如设立勤工俭学岗位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解决学生的“发展性需求”;联系实习和就业单位,培养就业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性需求”;帮助挖掘创业资源,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解决学生的“创业性需求”;开展心理帮扶和引导,帮助精神脱贫,解决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感恩励志教育,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解决学生的“情感需求”。
四是及时建立跟踪和帮扶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于育人,资助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育人功能的发挥,然而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经常出现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要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及时建立跟踪和帮扶体系,帮助贫困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对于在校贫困生,要及时关注和跟踪他们的思想状况、身心健康、学习工作表现等,根据跟踪和反馈到的信息,做好贫困生的教育帮扶工作。可采取教师与贫困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模式,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就业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和指导;对于已毕业离校的贫困生,要做好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的跟踪调查,对于有需要的学生可继续提供帮扶和指导,同时分析学生毕业后反馈的信息和数据,及时调整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五是有效评估资助育人效果。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落脚点在于学生,贫困生在被资助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受益,需要我们在完成贫困生认定和资助育人工作后,对资助育人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可采取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是否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使其安心求学;其次,是否促进贫困生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再次,是否有利于贫困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最后,是否有利于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
(三)健全资助工作保障体系
建立学生资助工作队伍长效机制。精准资助工作与传统资助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对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健全资助工作机构,提高资助工作队伍的稳定性,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资助工作者的相关理论和业务水平,推动资助工作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加强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适应“大数据”分析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以指标、数据为支撑,为精准资助工作提供技术保证;三是建立专业性较强的学生资助工作兼职队伍,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不同的帮扶和指导,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优化学生资助工作考核评价机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只有优化和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才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大资助”的工作局面。一是组织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评选活动,选树和表彰一批先进工作者和优秀部门,并将结果纳入年度考核中,激励广大资助工作者积极主动作为,努力开创资助育人工作新局面;二是强化责任追究,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在资助工作过程中暗箱操作、徇私舞弊、挪用资金等违反程序和法律法规的有关部门和经办人员严肃问责,追究法律责任,切实保障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加大学生资助工作监管力度。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资金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贫困学生的切身利益,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因此需要加大此项工作的监管力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监管工作。一是规范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操作流程,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网站、公告栏、班级群等平台及时公示贫困生认定结果、评审结果、资助经费使用和发放情况等,并提供监督联系方式,自觉接受社会和广大师生的监督;二是纪检监察部门要定期对学生资助工作进行巡察和审计,确保资助经费专款专用,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透明度,让资助金切实惠及到贫困生家庭,助力贫困学生实现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