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设
2021-12-31白琴
白 琴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江苏 南通 226010)
2020年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大流感以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给全球经济、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冲击。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疫情扰乱了校园生活和学习的原有节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作为消极体验易感人群,认知、情感、意志还不成熟,一旦无法正确排解消极情绪,就有可能采用极端方式放弃学习和生活。因此,研究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1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大约每5名青少年中就有1人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应该从青少年阶段开始。本文选择信度效度良好的心理健康量表,对青少年和大学生两个年龄段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
1.1 量表结构及内容
以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被基本控制,各类学校复课后南通地区学生为研究对象,并按年龄段选用相应的测试量表。
针对青少年阶段学生选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计60个条目,含10个分量表,包括强迫症状(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而感到烦恼)、偏执(不信任别人、多疑)、敌对(易怒、不友好)、人际关系敏感(人际交往中感觉紧张、不自然)、抑郁(情绪低落、心情不佳)、焦虑(担心、着急)、学习压力感(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无法排解)、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情绪波动性(情绪烦躁、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嫉妒心理表现强烈)。此量表统计被测学生近10天的心理状况,分5个等级(无、轻度、中度、偏重、重度)进行评分,依据项目总均分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各条目评分之和/60)。总均分≥2则初步判定心理健康异常;总均分及各因子评分在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总均分在3~3.99分,表示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总均分在4~4.99分,表示存在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总均分为5分表示心理问题比较严重[2]。
针对大学生选用德若伽提斯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人群)。《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某一因子的得分≥2.5分,即超出正常均分,提示个体在该方面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有因子得分<2.5分,代表心理正常;任一因子得分在2.5~3分,提示轻度症状的心理问题;任一因子得分为3~5分,提示中度以上症状的心理问题。
1.2 结果统计
面向中学生发放量表453份,回收问卷385份,问卷有效率85%。按问卷统计结果,测评为心理健康的共计259人,占总人数的67.3%;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共计111人,占总人数的28.8%;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12人,占总人数的3.1%;有重度心理健康问题的3人,占总人数的0.8%。总体而言,处于心理异常状态的学生占比近40%。按心理问题的普遍性排序,前几位分别为学习压力(占比54.6%)、情绪波动性(占比51.8%)、适应不良(占比50.2%)、焦虑(占比45%)。
面向大学生发放量表364份,回收299份,有效率达82%。按量表统计结果,测评为心理健康的223人,占总人数的74.6%;轻度异常61人,占总人数的20.4%;中度及以上症状15人,占总人数的5.0%。将各因子上的总检出率从高到低排序,排在最前面的是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其次是敌对、焦虑、恐怖因子,排在最后的是抑郁、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因子。
1.3 结果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和家庭问题方面。
(1)情绪问题。疫情初起时,作为敏感人群的学生易受到人或事物的影响,被动地接受了诸多有关新冠疫情的各类信息,对疫情的认知混乱,内心感到惶恐不安,过分担心自己及家人的身体状况,一旦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就联想到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产生恐慌焦虑的情绪问题。疫情持续时间长,学生在居家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缘于除主要与父母交流外,其他近距离社会交往基本全部被切断,缺乏同伴交流、同伴互助,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产生抑郁情绪,而自我调节能力差又增加了情绪焦虑的程度。
(2)行为问题。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学生居家上网课,线上课程虽然具有一定的优点,但相对于线下教学缺少了课堂互动、反馈及关于知识点的交流。并且,学生们长期居家学习和生活,无法进行正常的线下社交活动,在封闭的空间逐渐产生紧张厌烦心理,导致孤僻疏离;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依赖电子媒介,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陷于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进而产生睡眠不规律、注意力不集中、胸闷、抑郁等行为问题。复课初期,由于长时间在线学习期间相对缺乏纪律约束和学校教师的督促,学生自觉性下降,学习状态懒散,无法快速适应学习状态,形成巨大的心理冲突。
(3)家庭问题。在居家隔离防疫期间,因学生与父母观念、作息时间和行为上的差异,引发小空间共处适应问题,矛盾积累,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进而诱发家庭问题。
2 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学生时期是人生的重要转型时期,在动态的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形成对家庭、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并对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3]。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解决,而有些问题仅仅依靠学生本人很难排解,需要外部力量帮助。大量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下,得到更多心理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4]。心理支持系统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调适基础上的帮助系统,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给学生带来了不良的情绪体验,导致学生产生压力、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精神疾病。建立健全心理支持系统,可以全方位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采取科学手段干预,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5]。
2.1 “四位一体”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
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等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学习生活环境,“四位一体”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其学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排解不良情绪,提高学习与生活的幸福感。健全的心理支持系统即使面临突发公共事件,也能及时、高效、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心理健康量表或班级排查方式,及时研判学生心理状态,筛查出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人群,学校、家庭、社区协同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疏导心理、缓解紧张和压抑情绪,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尽快解决心理问题的影响。
(1)班级层面要关注重点对象。每个班级需配备心理委员和心理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尽早发现初步预警对象,通过访谈沟通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干预并定期跟踪。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普及情绪管理、挫折教育等心理学知识,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
(2)学校层面要发挥助力作用。学校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培养积极心态的团体辅导,指导学生合理制订预期目标,认清自我能力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应对不良情绪反应,提升心理调适能力。要制订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例如,针对疫情影响,制订重点关注对象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框架方案,有点有面,帮助学生应对特殊时期的心理压力。
(3)家庭层面要体现家长主体地位。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关注子女的生活起居和学业,还要多关注子女的情绪变化,如发现子女持续出现紧张、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应主动与子女交流沟通,组织户外亲子活动,帮助子女调节不良情绪,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多数父母并非心理学专业人士,遇到具体情况,往往缺乏科学的思路和手段帮助子女缓解负面情绪,因此,应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并能及时寻求学校或社区专业人员的帮助。
(4)社区层面要发挥协同作用。社区服务应增加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心理救助服务平台,配备专业的高素质心理辅导员,定期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团体游戏辅导等社区实践活动,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健康指导与服务。
2.2 以“1234工作法”支撑心理支持系统的运行
学生获得的社会认同感和支持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实践表明,采用“1234工作法”,全方位支撑“四位一体”心理支持系统的运行,重点在于心理学知识的多方普及,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帮助。
“1”指组建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心理支持系统,加强情绪控制、挫折教育、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普及,班级和学校筛选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协同作用,携手家长,共同指导学生掌握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2”指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线上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适用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家长、学生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在线教育项目。线下平台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训练项目,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工作专业度和工作效果。
“3”指采用“三级网路”模式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家庭问题。班级和家庭及时发现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和家庭配合,给予更多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教育辅导;学校层面无法处理的个案尽早转介到社区或专业机构及时干预。
“4”指开展四项专题活动。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团体游戏辅导、社区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释放压力。
3 结 语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对学校构建并运行“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提出了要求。学校应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措施,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四方力量,采用“1234工作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保障,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各类社会危机与人生挫折性事件,促进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并尽快成长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