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模式探析
2021-12-31於泽明
於泽明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锦州 121000)
高职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作为学生培养重点,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流入社会后,就是各个岗位的中流砥柱。但是,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固然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忽视思想素质的培养,工匠精神应是每位专业工作者都努力追求的一种工作态度,工匠精神能够有效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应努力探索工匠精神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一、工匠精神应用重要性概述
(一)可突出奉献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爱岗敬业与奉献精神,爱岗敬业作为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能够使人们对所有职业都有良好态度、敬畏心与正确的认知,发挥自己在职业中的价值。奉献精神是对工匠精神的基础要求,使人们可以将自身全部力量都投入到自己的职业中,坚持尽职尽责的态度认真工作[1]。
(二)可追究职业精益求精态度
正确的职业理念正是工匠精神所追求的,能彰显工匠素质,落实工作内容保证工作质量,实际工作中坚守精益求精的理念,有利于制作工艺与质量的提升。
(三)可创新职业能力
工匠精神能够督促人们不断创新与探索职业能力,使其在专业能力方面能够不断提升,严格要求产品的质量与工艺,有利于我国产品的推广,为其未来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支撑工匠精神发展的重要主体,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效果。他们既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教育内容的主要指导者。只有拥有技术学院的高水平师资,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一些教师缺乏当前的课程开发技巧,较少参与课程设计,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现代手工艺的需要,影响教学质量。
(二)工匠精神培养方法简单
高职院校开展的教育改革都是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的,没有得到规范的实施。大部分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实践工艺的动手生产环境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动手训练氛围,导致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将知识内化为技能、培养优秀的职业素质和态度。这样的培养模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职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需求。
(三)缺乏科学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在高职院校建设和工匠精神开发模式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整合与各专业素质相匹配的就业信息,为社会发展稳定输入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指导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常规课程几乎一样,就业信息不及时,也缺乏适当的教育体系来指导职业发展方向和工匠精神。此外,一些学校简单地将专业通识学科与职业素质学科混为一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学科培养学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三、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调整教学方法,适应现代工匠培养模式
教师是培养大学生现代手工艺的核心要素。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的管理和运用,影响着职业培训生培养工匠精神的成效。初步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存在不少问题,高校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新教学方法的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综合能力、经验和习惯的教学方法。学校可以为教师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专题讲座,安排教师观看优质教师教学视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观察,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发现差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与校园强化
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深化教育形式改革,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才是改革。深化教育形式改革对工匠精神开发也大有裨益。对于学生来说,获取有用的知识是很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被重视,而深化教学方法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培养爱岗敬业、勤奋的精神,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工匠精神,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3]。同时,校园文化是传播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途径之一,有助于理解工匠精神,更好地实践工匠精神。
(三)构建完善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首先,要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与职业素质发展相关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中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教师需要根据企业、行业和经济市场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抗压训练、敬业精神等专业素质,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4]。在规划中,教师需要及时重组专业课程,更新课程结构专业知识和项目设计。尤其是在实训中,要摒弃传统、保守的技能类型,结合信息化、高效的课程结构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主题和专业覆盖能力。最后,将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课程结构中增加职业人格规划、职业情感塑造、职业价值观渗透、学生培养道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促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延续实用的工匠精神发展模式。有必要有针对性地探索和研究,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