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研学旅行的作用及推进路径探析
2021-12-31于淑宁
于淑宁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418)
随着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通过《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正式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同时研学旅行有了比较权威的解释:“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师生一同旅行、食宿、探索等方式,将校内教学与校外“行走的课堂”有效结合,是中学生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的任务和创新学校德育形式的新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成为新时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学生必备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学旅行与德育做到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锻炼中提高,真正达到研学目标。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关注的是学生智能的提高,不够重视学生道德养成层面的观照,仍存在研学旅行课程德育意识薄弱,研学目标游离实际等诸多问题。因而,在德育视角下审视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和当下研学旅行所面临的问题,并且基于此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一、德育视角下研学旅行的作用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进行。学生能够在游中思、游中学、游中练,充分发挥研学之旅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独特价值和作用。研学旅行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主要承载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功能。[1-2]
(一)爱国主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政治认同素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仅靠书本知识的传授是显然不够,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感受报国志和强国行的有效路径。学生可以通过参观革命圣地和红色展馆,学习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可以走进知名现代企业和科技园,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天翻地覆的伟大变化;还可以欣赏大好河山和自然风光,领悟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从而加深对于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集体主义教育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存、成长和学习都需要在集体之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青少年道德、智慧、能力、体质、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离不开同伴的支持和帮助。学生离开父母与同学一起食宿、研究和学习,通过参与多样的实践性、集体性活动,培育起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的凝聚力。有很多教师和家长表示,通过研学旅行的活动同学们互相帮助,同学之间交流增加,友谊也变得更加深厚。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外更加注重集体的荣誉感,维护集体利益和形象,很大程度上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个体的归属感也有所增强。
(三)习惯养成教育
研学旅行具有集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蕴含着隐性教育的功能,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道德习惯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在研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一方面,通过动手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调研和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因文化习俗差异造成的不必要的冲突,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在研学旅行途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监督,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文明出行的知识,提升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研学旅行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旅行中的感悟与收获,对于全体同学养成良好习惯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实践基础。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参与研学旅行的过程当中,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熟悉并运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文明成果,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中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历史“现场”、当代文化“现场”,能够引导中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内心激发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 研学旅行不仅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还推动了“文化育人”的进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研学旅行德育功能开发的现存困境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教育的最后一个部分通常是旅行,一般认为旅行之后便大功告成,造成一个绅士的工作忠告结束。”大自然、大社会就是天然的学校,研学旅行让学生迈出教室,亲近社会这个大课堂,领悟到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从而达到拓展视野、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等目标。研学旅行在学校德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主要还面临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缺乏优质师资队伍,影响“研”“学”实效
研学旅行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它有科学的规划和目的,并以一定的知识背景作为依托,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如果忽视研学导师对于学生进行的研学培训指导和发展性评价,这样的课程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研学导师在整个研学过程中扮演着了组织者、教育者、引领者和参与者等角色,是开展研学课程和渗透德育功能的有效保障。但是现实上,研学导师良莠不齐,兼具教师和导游双重角色并具有丰富的教育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导师匮乏,在活动过程中无法运用在学校同样的方式进行德育,研学实效难以得到保障,课程产生的德育效益不高。
(二)研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游”“学”并重
佐藤学曾经把课程定义为师生创造性经验的手段和产物。 而研学旅行课程的师资配置、课时设置、资源利用上显然不如在实际教学中具体明确,师生双方的创造性经验没有充分调动,教学目标上则更加模糊不清。部分参与者对“研学旅行”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研学旅行就是传统的“春游”“夏令营”等,偏重于游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时常沉浸在“游”当中,导致研学目标偏离预设,育人价值和德育功能也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在研学旅行的整体目标上,要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具体化目标上,通过研学旅行学生能进一步感受“游”与“学”的联系,增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规则等方面的认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在实践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保障难度较大,研学旅行支持体系不健全
研学旅行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研基地、研学导师、学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构成,是一项综合性育人实践活动,需要校内德育和校外德育的有效配合。但是,研学旅行在我国起步较晚且正处于探索的过程之中,诸如安全、经费、集中管理等问题一直是制约研学旅行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在现实中,也存在许多中小学因为安全问题不敢贸然开展研学旅行,家长对研学旅行了解不充分,不支持孩子参加校外活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我国研学旅行的组织支持体系尚不健全,所以难以保障研学旅行在学校顺利开展。保障研学旅行的顺利实施要以健全的支持体系为依托,各个主体应尽到应有的责任促进学游共进,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3]
三、德育视角下研学旅行实施的优化建议
推进研学旅行课程“三全育人”的创新,不仅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还有助于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培育学生掌握知识和有效运用的理性自觉,契合当今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要积极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研学旅行开展的实现路径,推动中小学德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一)坚持全员育人,培育研学旅行开发的育人队伍
在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过程中,专业的教师队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校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能够精确抓住课程实施的重点,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准备和指导,在研学旅行中成功进行课程的转化,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班主任以及各科任课教师则可把握研学旅行的机会,在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中融入课程因素对学生施以恰当德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开拓空间。
不仅要打造专职与兼职教师相互结合的导师队伍,组建好研学旅行的导师团队,还要进一步优化教师交流和成长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交流互鉴,汲取研学旅行优秀案例的经验,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之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更加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并进行系统化整合,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研学旅行仅仅依靠教师是很难做好的,家庭、学校、社会是研学旅行实施的微观环境,对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坚持全程育人,明确研学旅行推进的系统化目标
全过程育人,即在德育发展的过程中要以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实际需要为依据,进行阶段性、连贯性、发展性、综合性的德育。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研学旅行内容、方法要迎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各学段、各学科的全过程当中。[4]
研学导师要结合德育的学段目标,有侧重、有次序地进行德育渗透,推进研学旅行德育功能开发的有效衔接。例如关于要培养哪些道德品质,初中阶段要求“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高中学段要求“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见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从关注自我、他人与集体、国家及社会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要结合各学段的特点和地域特色进行研学旅行,初中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开展研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化教育。
第一,学校可依据自身特色和发展状况,如办学理念、教育宗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明晰学校本体研学旅行的开展路径。
第二,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性活动,要以班级内的指导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主题与详细目标。
第三,同一学段不同情况的学生要具体分析,尊重学生的内在兴趣,着重研发适宜学情与本地资源的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在品德、知识、审美、人格等方面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和完善的人。
(三)坚持全方位育人,推进研学旅行开展的多方联动
全方位育人要求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领域、方式进行德育,从而为研学旅行德育实效的提升营造全方位的德育环境。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指出:“研学旅行活动中,同学们要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表明研学旅行是一种多边互动的综合性活动课程,通过全方位推进课程实施,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研学旅行的开展,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提升到必修课程的地位,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充分重视研学旅行的德育作用,便不能将研学旅行视为无足轻重的课程。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还需要学校、家庭、政府、教研基地等多方共同发力。在德育视域下,探索“三全育人”研学旅行开发的新格局,推进研学旅行更加常态化、标准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