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方略

2021-12-30赵联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

[摘要]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种思想支配权,指主流意识形态成为高校的主导思想。衡量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应提升话语主体的公信力、话语内容的吸引力、话语主题的引导力和话语表达的传播力,并通过提升话语主体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话语主题的守正创新、改进话语传播的方式与手段等路径予以优化。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维度;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6-0072-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12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的程度,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主张的表达、关系到高校舆论的引领、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主导权的掌握与维护等。从学理上厘清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维度并建构优化路径,有助于明确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方向和目标。

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维度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高校自身建设、维护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话语主体、话语目标、话语主题、话语表达。其中,话语主体即“谁在说”“誰可以说”;话语目标即“言说的目的”;话语主题即“说什么”;话语方式即“怎样说”,各话语之间紧密联系、有机统一。考察意识形态4个话语要素在高校的实现程度,笔者认为至少应从其对应的公信力、吸引力、引导力和传播力等维度来衡量。

(一)维度之一:话语主体的公信力

公信力是使大学生信服、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份量。话语主体公信力,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威望的体现,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否实现的前提。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包括:学校各级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他们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喉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公信力主要取决于:一是话语主体的威望及其话语阐释力。话语主体的威望能够产生令人信服的力量。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素养,以及切实的践行力。深刻的阐释力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魅力的最本质特征。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解释宣传和评价,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基本问题讲明白、讲清楚、讲透彻,给大学生说清楚“为什么”的问题;对大学生面临的成长、发展、规划、理想、信念等现实问题,在从学理层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切合大学生实际的解决方案,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目标定位和价值选择,向大学生阐发“怎么做”的问题。二是话语影响力。意识形态的实质是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的有机统一体,“是由一系列相对连贯的关于价值的‘话语、陈述和信念构成的”[1]。作为先进主流意识形态载体的意识形态话语,不仅仅是相对体系化的术语、陈述等构成的知识系统的逻辑表达,更体现着这一逻辑表达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主张:即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价值座标。话语主体能否通过陈述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主张的正义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通过恰当的、准确的话语表达去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人民性”的价值主旨,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顺应效应,进而转化为他们的自觉的行动追求是影响大学生态度、思想和行动的关键。

(二)维度之二:话语内容的吸引力

话语内容的吸引力是指话语本身所具有的、能够为大学生所认可和接受并指导他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否实现的核心。话语内容的吸引力由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话语的说服性。话语内容是否能够令人信服,在于支撑话语的理论是否具有彻底性。“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社会发展理论、阶级阶层理论等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提供坚实的解释框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是否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大学生深刻剖析各种社会新热点、新问题、新矛盾,并且通过解释达成共识是彰显话语内容吸引力的关键。二是话语的解惑性。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不仅承担着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社会整合等使命,而且其言说的过程“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3]。为大学生解惑,既包括解除大学生在精神层面可能遇到的理想之惑、信仰之惑、价值之惑,也包括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情感之惑、践行之惑等等。析事明理、引导大学生走出困惑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能够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解惑性具体表现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既能从理论上向大学生解释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能从实践上解决他们面临的具体问题。例如,高校意识形态话语需要从学理层面解释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间的关系、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的关系、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等,还需要从实践上解决大学生面临的信仰危机、人生矛盾等问题。

(三)维度之三:话语主题的引导力

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在于为民众提供明确的社会目标、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题的引导力是关系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能否对大学生起到价值引领、对各种社会思潮起到匡正的问题,是高校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又一重要维度。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彰显:一是话语的建构性。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是通过建构的方式来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的。一方面通过建构认知进行引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蕴含了特殊的政治关切,借助业已成形的知识体系和特定的逻辑规则,如道德知识、法律知识、价值观知识等,向大学生提供普遍认可的判别是非的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塑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而且用于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行为,使其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指导下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建构身份进行引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其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社会集团所认识的过程”[4]。高校意识形态话语通过话语实践对时代新人进行塑造与建构,赋予新时代大学生新的发展目标,建构起大学生新的角色身份,促使大学生为这一新的使命而努力奋斗。二是话语的批判性。“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5]。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的异质性思想为切入点,对其存在的潜在威胁与破坏进行剖析,为大学生提供认识框架,以明确和清楚各种错误思潮的谬误所在,用话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甄别力和对有害思想的抵御力;敢于借鉴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性、革命性的话语揭露假恶丑,弘扬真善美。

(四)维度之四:话语表达的传播力

如何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好声音”被大学生广泛倾听?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是重要的衡量维度。它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广度与效度的问题,“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6]。时、度、效是检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的标尺。

首先,“因时而进”的话语具有传播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因时而进”的“时”有多种涵义,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理解为“时机性”。当大学生在面临思想困惑、心理焦虑、生活彷徨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及时伸出援手,用话语对大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和释疑。此外,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特点与需求,抓住“时机”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如新生入学,结合大学规划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抓住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机,进行奋斗幸福观教育;抓住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重大成果,进行中国精神教育;抓住大学生毕业前的时机,进行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等等。

其次,有力度的話语具有传播力。话语的力度是指话语本身所蕴含的直指人心的力量。作为一种具有同化性的思想控制权,话语权是一种柔性权力,其话语的力度不是显性力量的呈现,而是话语份量的彰显,可通过三方面展现出来。一是张弛有度的话有力度。所谓“张弛有度”是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言说实践在不同话语间所拿捏的平衡感和分寸感。在发挥宣传、教化功能时,政治性话语、政策性话语等官方话语的使用频率较高。而解惑功能的实现需要使用具有亲和力、通俗化、协商性的民间话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言说实践需要在两种话语表达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话语的最大接受度。二是有温度的话有力度。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是紧贴大学生情感需求和思想需求传播的话语,是让大学生感到“暖心”的话语。有温度的话语仿佛春风拂面,让人感到亲切、贴心,容易消除话语双方的距离,让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三是有深度的话有力度。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不仅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而且是从大学生的思想深处着眼,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是教会大学生学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从主流意识形态中汲取养料与养分的话语,这种话语极富渗透力。

最后,务求实效的话语具有传播力。“意识形态话语并不仅仅描述对象客体,而是影响人的实践的有效的话语”[8]。这种有效性体现在意识形态通过话语实践介入到个体的塑造和改造的过程中,通过个体实现意识形态的再生产。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真实动机和出发点。”[9]高校意识形态话语通过传播、解释和评价等话语功能发挥着教化、渗透、熏陶作用,通过形塑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实现育新人的目标。

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10]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能否赢得话语权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需要我们格外重视、积极谋划。

(一)提升话语主体素养,巩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公信力

从传播的视角而言,主流意识话语是一个由少渐多的普及推广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对话语体系本身的把握程度及其选择的话语形式是不是符合话语‘原义[11]”等影响着话语权的实现。话语主体的素养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有无以及程度,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公信力。

1.筑牢政治信仰,提升话语权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意识形态要想实现思想支配权,要求话语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素养和能力。“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1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需要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人来担当。筑牢政治信仰是指话语主体要真正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楷模,不仅真懂、真信,而且能够真正运用其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为此,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首先要在“学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经”上下“苦”功夫。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通过认真研读,仔细揣摩,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打造解读、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本领。其次要在“弄通”马克思主义上下“巧”功夫。要能系统地、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贯通地把握其整个逻辑,要在“弄通”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把握其历史作用和运行机制。最后还要在“做实”马克思主义上下“笨”功夫。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应当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榜样与典范,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以实际行动体现和表达出来,以锐利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旷达的胸襟来指导大学生思考和把握实践中的新问题,不断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问题、防控风险的能力。

2.锤炼业务能力,增强话语掌控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需要具有过硬本领的人来承担。为此,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在提升自身的政治能力上下功夫。一是提高政治判断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时刻谨记以高校意识安全为重,以维护大学生利益、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信仰为宗旨,增强自身科学研判形势、精准甄别真伪、清晰识别是非、有效防御风险能力。二是提升政治领悟力。领悟力是明了、意会、体悟的能力。而政治领悟力反映的是政治认知水平的高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通过学理论、悟原理,系统领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在反思、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中提高自身的政治领悟力。三是增强政治执行力。执行力是一种贯彻能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把底线思维、战略思维贯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始终,增强自身始终保持与党中央的决策一致,不走偏、不掉队的能力。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扩大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吸引力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紧紧围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3]进行优化和提升。离开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就会成为空洞的口号。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话语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与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相一致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思维,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应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4]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建构。“围绕学生”就是立足话语目标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为宗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以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为“切入点”,针对部分学生人生目标迷茫、信仰缺失等成长中的“痛点”和“堵点”,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科学信仰的培育,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让他们收获成长感。“关照学生”就是坚持话语供给以尊重学生差异为原则。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多方面了解学生个性特点与专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话语的“精准供给”,使大学生在与话语主体的对话中产生获得感。“服务学生”就是坚持话语实践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中心。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赢得话语权,意味着思想领导权的实现。而“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5] 。“满足国家的需要”,归根结底是满足人们利益的需要。为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切实回应学生关注、困惑的各类理论与实际问题,真正把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与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增强信任、增进感情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产生认同感和共鸣感。

2.推动话语的同频共振,立足用话语赢得青年。话语权的产生“主要不是通过强制性显现的,而是通过具有吸引力、渗透力的新鲜话、流行语发生作用”[16]。这就需要研究哪些文本和语言是在当下具有话语魅力的新鲜话、流行语,能够有效承担和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为此,需要推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与为大学生广泛认可的话语间实现同频共振,立足用话语赢得青年。一是增强话语的亲和力。亲和性话语比较柔和,不生硬、不强硬,是一种体现协商、沟通、建议、体谅的话语方式,具有非强制性、灵活性、可接受性和体贴性等特点。它重视通过话语双方共同的参与、理解、商量、沟通实现话语目标。要讲大学生熟悉的话。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掌握群众”的目标,要适当采用一些大学生熟悉的网络语、流行语,拉近理论与大学生生活的距离。要讲接地气的话。接地气的话最易打动人心。接地气的话是反映大学生诉求、利益、愿望的话,是浅显易懂的话,是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话,是能够让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深入人心的话,从而实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与大学生语境的共振。二是积极利用正面的“核心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来源包括教材、领导人讲话、经典作家著作、官方报纸社论、官方政策文件等,要善于从理论话语中领会精神实质,捕捉到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核心词”,并将其运用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共识。三是善用“微”话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善于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发声,采用相对委婉、温和的语气口吻,努力消解传统话语模式的直白与生硬。“微”言大义、触动人心,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巧妙地解决大学生的情感困惑、信仰困惑,发挥“微”话语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增进大学生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框架共鸣。

(三)促进话语主题的守正创新,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引导力

“主题本身决定着话语权”[17]。话语主题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化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路径的重要环节。缺少守正创新的话语内容与话语主题,是难以抢占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制高地的。

1.科学设置议题,合理引导预期。议题是话语的核心与主旨,科学设置议题不仅能够有效积累话语资源,还能让议题参与者围绕特定主题进行话语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特定的话语体系。科学设置议题,就是高校以回应时代主题和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有意识、有目的、有导向地设置重大主题的宣传活动和新闻报道,进行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一是抓住大学生话语热情。作为互联网的“土著”,当代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理解方式和评判方式往往来源于网络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网络平台设置的话语议题和话语框架的依赖性日渐增强,而面对林林总总的网络平台和话语议题,大学生们也拥有了空前广泛的选择权和点播权。在这种话语环境中,高校要充分调研哪些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抓住大学生的话语热情,把大学生所关注的主流意识形态问题和普遍关心的又能予以充分分析解答的重要问题设置为话语议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学习APP等方式进行推送,让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二是合理引导。高校无论是进行主题宣传还是新闻报道,都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大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做到对大学生感到迷茫、困惑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疑释惑,厘清错误认知,合理引导社会预期,谋求社会共识。

2.加强理论武装,提升话语感召力。理论是话语的前提與基础,话语是理论的重要外在表征。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18],理论与思想是话语生产的源泉与原动力,直接影响着话语的深度与广度。理论武装要紧跟理论创新的步伐。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及时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成果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最新内容,才能保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文化的制高点。一是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上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在加强面向大学生的理论宣传普及上下功夫,通过编写通俗理论读物、进行理论宣讲、推出融媒体产品等,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党的新思想新观点的温度和魅力。二是在推动科学理论引领实践上有行动、有举措。理论武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语汇、核心表达、核心精神等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既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发思考,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进行积极引导,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论是防止走错路、办错事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的正确认知。

3.敢于批判谬误,完善话语引导。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19],敢于驳斥谬误,善于引导舆论。一是敢于直面各种错误思想和言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积极运用真相揭穿谣言,用真理驳倒谬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分清哪些是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问题,哪些是别有用心的人蓄意放大社会矛盾,在批驳中培养大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以权威引导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观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在话说实践中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在发现大学生面对林林总总的社会思潮出现各种犹豫、徘徊、困惑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积极发声,及时介入、评判,用权威引导舆论,防止错误思潮争夺阵地、争夺人心。

(四)改进话语表达的方式与手段,提高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

意识形态是借助一定的话语体系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学子的生活发生作用,主要依靠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普及与推广。因此,需要探索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方式与手段,提高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

1.明确受众特点,实施精准传播。一直以来,广播、报纸、橱窗、海报、标语、横幅等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统媒介。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个体话语权得到迅速提升。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传播环境中,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赖以生存的单向性的、单一性的传播关系受到解构。面对网络平台各种立场的声音、观点,大学生容易陷入莫衷一是“到底听谁说”的话语境地。在互联网时代,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实效,必须在充分掌握大学生身心特点、精神需求和认识水平的情况下,调整传播内容,实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精准传播。一是树立“移动优先”意识,实施精准传播。高校要切实把握互联网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话语传播特点,恰当运用移动时代的动漫、视频、图表、游戏、表情包、弹幕等多种形式来设置网络公共议题,以精准推送议题牢牢把握话语传播制高点。二是增强“用户意识”,实行有效传播。所谓用户意识,就是在利用互联网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要关注大学生用户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网络技术,大学生的上网偏好、浏览信息的特点、关注的热点问题等信息、数据,充分把握大学生关注议题圈层化、对集体游戏的偏好等传播心理,满足大学生用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实现凝聚主流共识的有效传播。

2.优化话语关系,完善话语表达。话语内容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话语表达才能彰显其理论魅力之所在,为此,要优化话语关系,完善话语表达机制。一是以“民主”方式建构话语双方平等互动关系。就是要树立平等的对话观,增进话语双方的对话与交流,消除话语霸权。为此,话语主体要转变角色,以“引导者”“服务者”和“激励者”的身份与大学生进行交往与对话。构建平等、和谐的话语关系,倾听大学生的声音,在民主、平等的话语氛围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二是积极倡导新话风。偏于“规训”而不重情感引导、强调规范排斥“变异”,略显板滞的话语表达已与大学生的需求不甚协调。为此,要摒弃那些“生搬硬套的话”“没有情感的话”“难以打动人的话”,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所特有的话语环境,不断汲取有新鲜感的、有趣的、有味的、有活力的话语材料,让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更接地气、更贴人心、更富温情,与大学生话语体系自然“对接”。

3.增强阵地意识,夯实传播渠道。高校是宣传、阐释、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0]。课堂、校园文化、网络新媒体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斗争的主阵地。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构建以育人为目标,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校园文化阵地。高校要通过拓展校园主题文化创建机制,紧跟时代大势,设计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打造红色社团等形式,用主流意识形态牢牢占据校园文化阵地。再者,要牢牢掌控网络主战场。网络既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争夺的主战场,也是高校意识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面对网络这个不确定性领域,高校既要通过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网站、红色文化网站等主流网站打好主动战,还要通过净化网络生态,加强舆情管控,筑牢防火墙,打好防御战。

参考文献:

[1][8]陈然兴.叙事与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0.

[2][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1.

[3]习近平首次点评“95 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

[4]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39.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5.

[7][10][12][14][1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9.

[11]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54.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16][17]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8.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5.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30.

(责任编辑:刘增石)

The Realization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in University

ZHAO Lian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Shandong 266061, China)

Abstract: The discourse power of college ideology is a kind of ideological control power, which means that mainstream ideology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ideolo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a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college ideology, it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discourse subject,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discourse content, the guiding force of the discourse theme, and the dissemination power of discourse expression. It can be optimized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discourse subject,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lide is to cultivate people, promoting the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theme, and improving the ways and means of dissemin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labor education;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收稿日期]2021-05-1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8JD710063)。

[作者简介]赵联(1971-),女,江西吉安人,博士,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话语权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权研究
争衡·重塑·掌控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话语权提升研究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婚姻里的“话语权”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