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全民健身背景
2021-12-30彭曼
彭 曼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河北 石家庄 050081)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1].这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也为探索体育人才的多元供给机制提供了新机遇.本文通过对高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的全面分析,从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来研究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了“一专多向、五岗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1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匹配度层面
教育部2019年出台了《高等职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标准》,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都作了规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等方面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具备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2].但社会体育涉及范围广,项目多,区域间优势体育项目差异较大,这就需要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面更宽,对专项训练的要求更高,更加突出培养特色;同时,体育产业发展迅猛,与体育相关的新生业态不断涌现,因此,高职院校在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1.2 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化人才供给层面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的目标[1].照此计算,我国大概需要80万~100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3].目前高职院校每年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不足万人,这与社会对体育指导员的需求相差甚远.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科学合理地安排健身运动也需要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可见,全民健身发展需求与体育人才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需要进一步解决.同时,市场需要大量的熟悉体育产业运营的专业人才,但多数高职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往往更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对体育产业市场化运营能力的培养普遍不足,导致业务能力全面的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1.3 社会体育改革与企业合作层面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浪潮的到来,与体育相关的新生业态不断涌现,体育产业的规模和经营主体快速增长[4].而社会体育专业1999年才被列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4],专业成立时间较短,且多数建立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畅.主要原因在于专业与产业对接不紧密,院校未能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也在积极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和层次均需进一步提高.
1.4 师资队伍与运动经营管理需求层面
目前,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来源有二,一是从师范类本科院校引进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二是引进的从事竞技体育的专业运动员.这些教师的体育专项运动能力较强,擅长进行运动技巧和体能训练教学,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运动技术专修课程教学的需要,但熟悉体育赛事管理及运动场馆经营的教师相对短缺,无法满足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体育专业人才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要求存在差异,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 高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得出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及技能要求,见表1.
表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及技能要求
3 适应产业需求的高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结合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本文提出了“一专多向、五岗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一专多向、五岗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1)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相匹配
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构建了“一专多向”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划分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课程、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通识知识和职业素养,突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着重设置专业平台课程,突出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和通用性;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细化为3个专业方向,分别从社会体育指导、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和休闲体育产业营运3方面进行课程设置,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分班授课;专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则结合区域优势体育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设置,并随时进行动态调整,学生可根据需要选修课程,以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通过构建“一专多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多维发展,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开设社区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如广场舞、太极拳等),设置智能健身、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等课程,突出个性化、专业化,提高课程内容与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内容的匹配度.
(2)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融合
将专业课程标准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标准融合,把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0年版)中明确规定的体育专业知识、职业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融入相关课程中,设置了运动解剖生理学、体育保健康复学、大众健身营养学、体育文化概论、运动心理学、国民体质监测与评价、体育保健学等知识体系课程;根据三级(高级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要求,设置了运动处方、运动技术专修、运动训练、体育赛事管理等实践体系课程[5].根据技能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能使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一致,不但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而且有利于学生考取相关的“X”证书.
(3)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
体育产业涉及运动项目多,专业要求高,服务人群覆盖面广,对社会体育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一岗多向”的特征尤为明显.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构建了识岗、试岗、轮岗、顶岗到上岗“五岗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五岗贯通”人才培养过程就是将识岗、试岗、轮岗、顶岗到上岗贯通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岗位实践,在具体工作中进行识岗、试岗、轮岗、顶岗、上岗的学习,把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形成连续的、循环的实践教学过程.依托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游泳健身中心、超越健身俱乐部、石家庄体育馆和石家庄滑冰馆等体育场馆,对学生进行专项运动技能训练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学院游泳健身中心的设施开展专项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居民开展健身活动,在此过程中完成识岗、试岗和轮岗的岗位历练,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与石家庄体育馆、石家庄滑冰馆、超越健身俱乐部等社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将校内无法开展的运动项目转移到专业场馆中开展教学,为场馆的运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人员保障,在此阶段学生完成顶岗、上岗的历练.通过“五岗贯通”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并逐步适应岗位,从而提高岗位工作能力,体验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
(4)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相补充
体育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为此,学院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教师能力不足和业务不精的问题.第一,先后引进多名国家级运动员、体能训练员等高水平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第二,强化兼职聘任,聘请企业营运总监、赛事策划师等产业管理人才到校兼职,解决教师管理与营运能力欠缺的问题.第三,加大培养力度,通过进馆锻炼、企业内训和专项培训等,提高现有教师的执教能力.通过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的培养,构建了立交化、多维度的师资团队,为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