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创新

2021-12-30

科学咨询 2021年1期
关键词:物理现象思维能力物理

陈 玲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民乐乡初级中学 甘肃兰州 730060)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看到实验活动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发挥好自身引导作用,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创新实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物理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运用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吸收效率,并使初中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

一、初中物理课堂进行实验的积极意义

(一)实验具有实用性

我们经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同样如此。初中教材将生活中经常运用到或较为常见的物理知识进行了凝练总结。我们通过开展物理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地方都存在物理现象。当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进行实验操作,并获得相应技能后,可以将所学内容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来。例如,在学习“温度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温度计的种类,并掌握科学的测温方法。这样的物理学习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生活技能的掌握效率。

(二)实验具有启发性

物理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会循循善诱,为学生渗透物理概念,提供物理知识,并留出充分的思考机会和时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从而使其切实观看并了解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同时,当学生能够有效调动自己的视听感官,并进行动手操作时,可以使其受到启发,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常识,构建一张知识大网。学生在感受相关知识的联系时,可以体会到物理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启迪思维,增强学习动力。

(三)实验具有探索性

物理学习过程并非是对知识概念进行简单的背记。一条简短的物理概念和公式,可能其推导过程或原理却是十分复杂的。物理实验,则是一个猜想论证物理知识概念,展现物理现象的过程。例如,牛顿正是根据苹果落地现象猜想到,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活动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能够循序渐进地感受物理知识。物理实验不是一种直白呈现知识的活动,而是需要学生积极探索、不断试错,才能达到学习目标的活动。对此,教师要看到物理实验的这一特性,并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引导其对相关实验现象进行假设,对实验过程进行设计,对实验结结果进行猜想,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1]

二、初中物理课堂进行实验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物理课堂中,教师大多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对相关知识的传递和讲授上,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活动的机会较少。但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口述进行内容传输,难以使学生迸发探究兴趣,无法真正感受到课堂活动的乐趣。为了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教师要意识到,兴趣是促使学生开展物理学习的原动力。一部分初中学生在面对物理实验时,很容易显得茫然无措,并产生强烈的抗拒感。当教师组织开展实验活动时,他们也不愿意参与进来。久而久之,这会导致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效率大打折扣。[2]为了优化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物理实验情境,促使其切实感受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减少对物理学习的畏惧感,增强实验探究兴趣。[3]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重力”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为学生引入“牛顿与万有引力”知识概念——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行星与太阳之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4]教师运用图像展示功能和视频播放功能,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丰富的物理现象。比如,当我们跳跃时,无论双脚离地多远,最终都会重回地面。其实,这是一个很小也很常见的生活现象。但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会发现,其中原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够加强自身对物理实验的探究积极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对“重力”的实验探究活动,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活动,使其完成“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导,首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然后在具体实验中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通过实验感知,理解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及物理现象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口头讲解,难以真正使学生理解吸收。尤其是在涉及到很多变量时,学生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加以验证。可以说,实验是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物理课程的最佳途径。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好自身引导作用,善于出示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拓展,并使其通过实验广泛吸收物理知识,从而开阔视野,感受物理现象及物理知识的丰富多样性。

例如,在学习“压强”这部分内容时,当教师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会展开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可能说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构建学习小组,引导其按照自己的设想,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探究。根据设想,学生可能会进行如下环节的实验活动:(1)先将海绵放在水平桌面上。(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海绵里的情况。(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海绵里的情况。通过对照实验现象,学生切实感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压强)有关系,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教师通过相关实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从而有效增强其核心素养。

(三)经历实验操作,提高生活技能

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现象。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需要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比如电功和电能、电功率、安全用电、家庭电路等,都是生活中可以常见到的对物理知识的运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物理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并灵活运用于生活之中,有效提升其综合能力。

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可以掌握很多实用的生活技能,让生活更具趣味。例如,在学习“家庭电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一个完整的电路需要有哪几部分组成?家中的电灯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家庭电路的总开关和保险装置连接顺序可以颠倒吗?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间是如何连接的?在思考和交流中,学生理解把握了教材知识,同时提升了思维能力。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观察家庭电路图,观察控制灯的开关接在什么位置的?为什么要这样连?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后,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教师提出如下实验活动:利用手中的试电笔检查桌面上的两孔插座哪个孔是火线,哪个孔是零线。“问题引导+实验探究”的课堂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其能够从安全用电的角度来分析家庭电路,同时提高了生活技能。

(四)关注学习行为,提升思维能力

在引导初中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问题的思考探究。在此期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切实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走进学习小组,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二力平衡”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加强对“平衡力”的思考认知。比如,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平衡力的有哪些?不是平衡力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①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②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③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④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寻“二力平衡”的条件,据此开设相关实验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要走入学生群体,并适时对其提问: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平衡对吗?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平衡,对吗?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平衡对吗?问题的引入,促使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调整实验方案,进行多项探究,并获得对问题的准确认知,进而增强了思维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运用有效的引导方案,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全面提升其对物理课程的兴趣,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素质,发展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生通过感受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可以全面提升对生活中物理问题的感知度,并将在课堂上所得的物理技能有效运用于生活之中。

猜你喜欢

物理现象思维能力物理
只因是物理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留言板
培养思维能力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类比和联想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
超重和失重问题及其拓展
物理教学应加强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运用类比法巧解物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