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爱的桥梁
——隔离人员心理援助攻略
2021-12-30方丽丽
方丽丽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2020年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及时指导各地科学、规茫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面对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突袭,我们不仅需要冲锋陷阵的一线医护人员,更需要心理咨询的“线上逆行者”,给予相关人员心灵上安抚和心理上疏导。
一、界定概念、分清对象
(一)界定概念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突发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2.心理危机(Crisis)的概念:心理危机概念由Gilliland和James提出,即危机是一个难以忍耐的事件或者处境,而这种事件或处境远超过一个人的应对能力,或者应对机制。简而然之,心理危机是人们已有经验和能力不能克服和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一种严重的心理失衡状态。
(二)筛查对象
咨询人员的战场充满荆棘,万花筒似的心理现象需要心理咨询人员耐心谨慎甄别,对于疫情持续蔓延下不同人群应采用不同形式心理疏导策略和心理防护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干预目标人群分为四级。本文着重研究第四级人群——隔离人员心理危机,即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
二、隔离人员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火灾和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禽流感和埃博拉等疫病流行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面对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世界似乎如钟摆一样停止。大批群众在毫无准备毫无预兆下滞留此地,进而被迫隔离,造成某种程度上心理恐慌、焦虑和抑郁,甚至心理危机。影响隔离人员产生心理危机因素如下:
(一)环境因素刺激。首先,大量被隔离人群由于缺乏公共卫生事件的不了解,尤其是对现在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一无所知、无从下手和如何防控情形下,隐形之中出现恐慌心理。其次,长期处于Ι级应急响应状态,隔离人群在有限的空间内,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和缺氧等症状。所谓身心相依,身心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上的不适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即躯体心理疾病,如疑病症、某些行为障碍、癔症和歇斯底里症等。最后,由于执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在活动受限、行为受阻和室外活动清零等情况下,习惯性行为被剥离容易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和行为异常。
(二)信息舆论轰炸。网络高度发达自媒体多元化背景下,诸如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和微信朋友圈等时时传递信息和不间断发布各种舆论,隔离人员陷入信息漩涡中无法自拔,无从甄别真伪。不断更新的信息像谜团一样得不到真实性的检验,更加重了隔离人员的种种猜疑和担心。他们容易形成心理问题,造成紧张。这对隔离人员心理安全造成隐患。
(三)负性娱乐引导。相关资料表明: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情绪情感易受外界刺激所影响。隔离人员为了在封闭空间内寻求心理减压和躯体放松,都会参与一些娱乐性活动:唱歌、瑜伽、写字画画和家庭游戏等。这些都是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的活动。但是,小说、电影和电视剧等就需要进行内容筛查。笔者建议多看看内容搞笑的小品和影视剧等,如带有悲伤剧情的内容建议慎看。因其具有弥漫性、感染性,极易把空间内的所有隔离人员带入悲伤的情绪情感中,应急源迅速裂变而造成集体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亲情沟通欠佳。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完成,只有在群体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成为社会人,最终实现身体心理完美升华。在隔离状态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受限,只能和现实的被隔离人员在一起,可以有效补偿亲情交流和沟通的缺失。家人亲戚间相互诉说相互慰藉相互支持,会进一步拉近亲情、友情、爱情。但是,长时间的隔离,再加上个体在人际关系上缺乏沟通技巧、表达方式上欠考虑等因素,人会产生疏离感,新鲜感也会渐渐尚失。一定时空内,距离产生美还是有存在理由的。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存在积极影响。
三、心理应急援助攻略
要依法科学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精准援助政策,理性认识科学应急心理援助,应遵循攻略如下:
(一)心理认知方面的重新建构
隔离人员出现的情绪反应,从生理视角来说是个体做出的反应,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不必恐慌。过度悲观于事无补。隔离人员应重新审视自身,改变心境,积极有效调整心态,尤其注重行动性。一方面,隔离人员要时刻关切身体的变化,如有异常现象,要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询问医护人员的诊断;另一方面,不要盲目,要用科学的隔离方式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为自己他人和国家减轻负担。疫情面前,我们都不能置身事外。
1.改变认知,坚定信念:人的情绪反应是受认知方式的影响,不同的认知会形成不同的情感反应。当不好的不受欢迎的情绪来临时,我们一定要警告自己,深呼吸数三秒再做出决定,远离不良情绪影响,避免沉浸在不良情绪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感到焦虑紧张时,为了防止受其伤害,个体会立刻开启自我防御功能。可见,人类的心理防御功能是对个体的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保护。但是,过度紧张恐惧不利于人积极有效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困难。当我们被迫限制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时,隔离者就更需要冷静,切记迷乱方向,要让理性战胜感性,才有能力为自己、家人和他人建立安全保障。我们要深信,如果不幸发生,还有国家做你的坚强后盾,还有那些技术精湛、奔波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为你守护。
2.了解自身,知晓症状: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种强烈的应激情境之中。因此,我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种过程中,由于应激性反应会出现“非正常应激情境下的正常心理反应”。即,当人遇到严重内外环境干扰性刺激时,人体内外环境稳定性被打破,不能理性应对外部环境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反应在躯体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躯体化症状”。这类症状包括:心慌气短、头晕、失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食欲不振、浑身酸痛等,通过种种躯体不适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我们应该深知,身心互为一体,互为因果,在应对新刺激源时会出现心身反应是属于人类正常的反应范畴。
(二)重大事件信息的正确获取方式
当今,我们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如何解读和筛选正确信息对于隔离人员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处在不同环境下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隔离人员在封闭空间里不加辨别地任意接受大量疫情信息,势必会影响其心理平衡,导致做出过激行为。要想获取正确信息,首先要保持理性。凡是未通过国家官方确定的信息,不应该相信,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其次,减少网络信息收取的次数。不要频繁刷新网络信息,要做些不相干的事情以便转移注意力。最后,要保证获取信息渠道时时畅通,避免由于信息渠道堵塞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三)隔离人员需维持正常的生活模式
1.尽力保持健康作息:特殊时期,隔离人员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建立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例如,规定时间段看相关信息、保持健康日常饮食和充足睡眠时间等。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只有对周围环境有掌控感时,才会激发人体积极调动潜能维持机体正常运行。可见,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维持身体健康和保障有规律的生活才是战胜疫情的有效手段。
2.隔离期间应合理宣泄,充实精神世界:在隔离期间,我们不如效仿古代田园居士,放空所有,做回自己。我们可以弹掉灰尘,打开平常没时间看的文学著作;重新翻动起酷爱的卡通模型;抛弃匆忙的脚步,静心分享家人的温暖与问候;肆无忌惮地与毕业多年的老友开怀畅聊……当然,就地取材的室内运动也不能忽视,比如健身操、放松冥想、瑜伽等。走进厨房展示自己的厨艺,也是不错的选择。疫情隔离的是距离但隔离不了爱,我们要为所当为,做好自己。
3.学会寻求帮助: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也不是圣人,要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自己意识到不能完全战胜自己,情绪情感掣肘自己不能自拔,对生活失去掌控感时,要学会求助。放下全身盔甲的你才能更好地轻装上阵。
伴随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人们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不断精准分析隔离人员心理应激的因素,才能科学有效地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