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节唱词蕴含的京族当代精神内涵

2021-12-30廖鑫欣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京族文化

廖鑫欣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22)

哈节是京族传统的重大祭祀活动,是京族的庆丰收聚会,也是京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哈节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各种仪式表现了京族丰富的文化精神。“哈亭人潮涌,擂鼓撞金钟。盛会若闹市,嫦娥下月宫。四方无虚席,哈妹舞清风。心中一灶香,缭绕上九霄。但愿今秋又丰年,罢柳翁祖赛青松。”这是京族文人黄礼先生笔下的哈节盛况。当代哈节唱词除了传统的内容,还与时俱进地增加了歌颂祖国、歌颂党的唱词,体现了京族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情怀。当代哈节的活动结构在保留传统流程的前提下有所发展。

哈节每年举行一次,一般为期长达7天,这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来说,时间跨度较大,参与者的动员范围也更广、节日影响力的覆盖面更大。传统哈节的祭祀活动包括迎神、祭祀、乡饮、送神等四个环节。文娱活动包括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花棍舞”等。当代哈节还增加了展览、晚会等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展现了海洋文化的兼容并蓄。哈节将镇海大王等神迎回哈节祭拜,基于一种恭请上宾入席的朴实思想。平日海神在海上(神庙里)回应京族人民的诉求与祈祷,保佑京族人民渔业丰收、平安返航,到亭祭日时将神请回来,好好感谢一番,是为京族人民朴实的知恩图报的情感。通过唱哈、献祭品、跳进香舞等形式酬神,是京族人民当时能想到的最好的敬神方式,不但有物质上的付出(如养象祭神),还有精神上的表达(唱哈、念祭文)。哈节浓缩了京族人民对建筑、服饰、饮食、乐器、舞蹈的综合运用。京族作为西南跨境民族,在主动融入当地的过程中,不断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相互了解、接受和发展,但是作为海洋性民族来说,海洋的特性深入骨髓,对海神的崇拜也是刻骨铭心的。

1 当代哈节唱词

哈节唱词即哈歌,为京族哈节期间在哈亭内演唱的用以娱神的歌。当代哈节唱词除了传统哈歌之外,还有不少新编哈歌,新编哈歌占现有哈歌的20%。传统哈歌内容多为祈求平安、教育后人、娱神、歌颂传奇人物、向往美好生活、感念祖先父母、歌颂爱情等等。新编哈歌或为民谣改编而成,或为京族人民原创编写,内容涉及祈求平安、求美好姻缘、反映哈节盛况和歌颂党的民族政策等。作者为哈妹、师傅或是京族文化学者和热心人等。目前,哈节唱词共有55首,是苏维芳于2002年退休之后,通过走访和调研、采集和整理而来,收录在2014年6月出版的《京族哈节唱词》中。

1.1 追求美好生活

将丰收的喜悦向圣神汇报,以表达感恩之心,和京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顺水谁肯泊船停》唱道:“谁忍月光上吊灯,顺水谁肯泊船停,高兴泊岸等嫔来,烦闷一意弹弓琴”。此歌也是哈节跳《天灯舞》时伴唱的歌。《见枝花开心更红》唱道:“期望铁树能开花,铜井起浪蛇变龙,常年风吹玫瑰树,见枝花开心更红。弹琴乐声歌声美,龙茶贡烟真风流,琴棋诗画君欢喜,美好人生人追求”。《美好生活人追求》:“天地人生都是美,钱多财旺人心喜,琴声乐声歌声起,喝茶饮酒清闲时”“酒壶诗袋贴身携,琴棋诗画君欢喜,美好生活人追求,坎坷人生不忘记”。京族是我国唯一一个海洋民族,长期面对大海劳作,与自然界作斗争的同时也依靠自然、敬畏自然,而广阔无边的海使得京族人民心胸阔达开朗,通过唱哈直抒胸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祈福求平安

唱哈首先唱给众神听,用哈歌表示一些祭神步骤、表达对神的敬意。每次唱哈前跳香舞先祈求神显灵,《神灵灵》中唱道:“奉上香火歌女下,两边文武往金殿,供奉香气透云天,敬天敬地敬乡神”;仪式中用鼓为伴、以鼓作乐,《敬神乐鼓词》唱道:“供拜德圣神乐鼓,大乐小乐敬神舞”,哈节的四个重要环节都离不开鼓点做伴。《村民祈求富贵年》“村民祈求富贵年,保人平安敬拜神,身着旗袍俯龙前,上顺天意合民臣”。哈节时京族人民盛装祈福,敬神祭神,在娱神的同时,也为本族人民求得平安。

1.3 歌颂传奇人物

哈歌里提到京族传奇人物和刘、关、张的桃园结义传说还有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其中有4首哈歌都是来源于《宋珍歌》的传说故事。《月老结系红绳缘》是京族三岛发生于几百年前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宋珍自幼丧父,偕母乞讨度日,但富家女菊花不仅没有嫌弃他,还与他结成夫妻,并助他考取了功名。宋珍因拒绝当驸马而被发配到边远北国。十年后,宋珍在菊花被迫改嫁的当天回到家乡,夫妻得以团圆。 《修仁积德为人好》《现应报母来操劳》《养师养母又养夫》歌颂的都是宋珍助贫济穷、积德行善、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和宋珍妻子菊花的美德,借以教育京族人民学习本族传奇人物的美好品行。

《同结日月义同天》将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教育后人要同甘苦、共患难。《不靠天地靠自己》歌颂宋朝大文豪苏轼,教育并激励子女勤学苦读,自强不息。

1.4 重礼知恩

《父母育儿情义重》《父母话儿记在心》《父辈栽树儿乘凉》都是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牢记父母教育等。《积善奉善》教育京族后辈当牢记传统;《有益寄语牢记心》主要内容是一位惩治恶人而名扬青史的圣德贤官教育后人的忠告:“一是隐没结佳偶,二是汉我两不分,三是功德在何方,即使千里也寻根,有谁阻拦强冲越,历来英雄爱江山”。说明京族人民重视礼义教化。

1.5 歌颂爱情

爱情是人类追求的主题,哈歌中不乏这一旋律。《千里江山千里念》表现出旧社会京族男子因被抓去做苦力而被迫与妻子分开,表达了夫妻相思之苦。《谁送姻缘到村来》《真正姻缘谁能解散》等,都是歌颂美好爱情与对幸福的向往。

1.6 爱国情怀

京族之所以谓“京”族,就是取“心向北京的民族”之意。作为跨境民族,京族最早叫越族,直到1958年才改成京族。且京族一直是政治觉悟较高的少数民族,哈节仪式开始之前,升国旗、唱国歌;迎神的头旗也是红星红旗。近代新编的7首哈节唱词中,有3首是表达爱国、爱党、感谢党的民族政策的。如《美好生活全靠党》《京族三岛变化大》等。

2 哈节唱词寄托的当代精神内涵

民俗文化是地方民众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具有当地特色和精神内涵的文化形式,体现民众对生产和生活美好的愿望,以及祈福消灾、驱邪求吉、天人和谐等终极生存意义的追求,这些精神需求通过仪式表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心灵与精神的需要,同时塑造了不同地域之中民众的习性与品格,孕育着他们的精神与素质,沉淀着各自独具魅力的文化特征。民间传承是指其知识、技术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从父母到子女、从子女到孙辈,以心传心地传承下来”。判断现代生活之中还有多少古老的习惯,不仅要探索事物的原始形态,更重要的是阐明其达到今天的过程。

2.1 相信万物有灵

一般来看,人类社会的早期宗教形态都是自然宗教,这是原始人类在对周围泛灵世界的看法中自然形成的,是一种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崇拜。自然宗教成为宗教的早期形态有两方面原因:①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不理解,也无法理解,既依赖又畏惧,既希望能够支配自然,实际上又不可能支配,于是,人们便发明了能够使人与自然在观念上沟通的宗教形式。②由于早期社会的矛盾主要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故而早期的宗教形态也是自然宗教形态。待社会的内容加入宗教中来,已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阶级关系及其观念开始产生的时候。一般的古代文明民族的宗教在进入高级宗教阶段后,都已摒弃了原始自然宗教的成分,用人为的人格化的神代替了原始的自然崇拜。但是,中国古代的自然宗教观念却一直延续下来,直到很晚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普遍的泛灵信仰色彩。

灵魂信仰是万物有灵的核心,也是其学说构成的基础。万物有灵是人类史前时期的必然阶段,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的初步读解。万物有灵的必由之路是进入神话,从其运行的轨迹来看,神话首先是出现自然神的故事,然后是英雄神的故事。哈亭供奉的圣神均与海洋密切相关,镇海大王、高山大王和点雀大王属于自然神;广泽大王、兴道大王属于英雄神,这与万物有灵的发展轨迹基本一致。哈亭神都是京族祖先将自然的力量赋予其神话色彩和动人的神绩传说而来。镇海大王是京族三岛的开辟神和海上保护神,相传镇海大王除掉蜈蚣精,蜈蚣精的头、腹、心分别变成巫头、山心和尾。在《奏请镇海大王》中提到镇海大王是“此海域之龙王”“镇压妖魔伏鬼怪,驱逐海贼得平安”“上至三岛下至海,洞察天地晓民情”。农民求雨、渔民求晴、桃园求风平、渔夫求风劲。镇海大王能呼风唤雨、神机妙算:“夜间下雨日间晴,鱼虾又干禾苗青,秋风不到桃园里,只送行船不停歇”。高山大王为山神,是“哈亭里供奉的几位神祇中唯一在本岛立庙的大神”。神性以自然属性为特征并能感应人的需要,山、海和土地是京族祖先对三岛的第一印象,因此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特别是生产和生存遇到困难的时候,借助于自然所幻化成的神的意象,通过祭拜和祈福,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同时也是信仰的需要。海洋对京族人民来说无边无际、风云变幻甚至充满了威胁,但是却能不断地试图战胜自然风险,并相信自然神的力量会保佑人们。这种现象表明,由于原始思维的能力低下,在灵魂信仰的控制下,通过万物有灵的归因机制,当人类遇到困惑和不解的,就将其抽象拔高为神。这种造神运动所造成的积极影响是既丰富了神话内容、形象、内涵自身,还以传承的形式承担着人类认知自然的基本能力。

2.2 对祖先的致敬与怀念

京族人相信能有今天安居乐业的生活离不开海神的恩德和艰苦创业的祖先们的荫佑。哈节时很多哈歌都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和对先祖的歌颂。哈亭中“左昭、右穆”牌位,供奉本村京族的祖先。哈亭中还供奉和祭拜各年代依次入驻的三种神:第一种为有功者,即生前为国家、本民族、本村和哈亭建设有贡献的人,目前有阮大将军(第一个增入,哈亭内设有独立神位)、苏光清、杜胜利等16人;第二种为买厚者,意思是后继无子,把自有土地送给村里用以建设哈亭或把土地的孳息和收益用以供奉圣神,目前有刘贵公、梁贵公等5人;第三种为圣神需要者,村里去世的年轻人,他们生前精明能干,女子需长得容貌端正且死于海难,经过一些特定仪式入驻祖先神位,服务圣神的同时接受村民祭拜。

后入驻哈亭的三类神,生前为村中的“老大”如杜胜利、苏善秀等;作为村民与神之间的媒介的师傅如杜金余、毒辉德等;还有民族英雄苏光清、杜光辉等;现当代文化名人苏锡权;建亭有功者苏权安、黄如发等。这些神生前为人正直善良,或做好事、做慈善;或法力高超为村民解决问题;或为哈亭重建、传承哈节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神普遍代表了各时期京族社会精英的形象,这种“异祖同祭”的做法也反映了京族人民尊重历史、追慕先人的优良传统。祭祖过程中后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祖先在无形中促成了后辈们道德的自我完善。

祭祖是京族人民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是京族人民感恩祖先、敬畏生命的方式之一。祭祖是神圣性与世俗性相结合的一种祭祖形式,请祖进庙、尊祖为神是一种生活策略,给京族人民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和道德上的教化,更表达了京族人民对祖先的怀念与致敬。它不仅体现的是京族人民与祖先的交流,也体现了京族当代人与人的交流和京族与外族人的交流。

2.3 对自身文化的解读与表达

民族不仅是以血缘、地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以文化认同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共同体中的成员,对于共同体生活紧密结合的传统文化及衣、食、住、信仰、祭礼、民谣、故事、会话、方言,都有无限的依恋。民俗,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趋同性生活行为模式,它包含着人们在物质生产、经济贸易、社会交往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京族人民在完成整个哈节仪式环节中,于多角度体现了对本族文化的解读与表达,如不仅表演者穿上京族传统服饰,就连工作人员和一般参与的本族民众都穿着京族的服饰,且随着京族人民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有了更多的政治权利,在许多政治场合,京族代表们也会心照不宣地穿上本民族传统服装以彰显自己在该场域下独一无二的民族身份。京族传统服饰在京族中的普及率较高,族内的社会精英特别是文化精英几乎都拥有传统服饰,上至耄耋老者,下至牙牙学语的幼童,在哈节这天都会身着京族盛装来到哈亭。哈节中哈妹们跳的进香舞、敬酒舞、采茶摸螺舞、花棍舞、摇船舞、纸马舞等,内容有娱神、生产劳动场景演绎和独属于京族的民间节庆舞蹈,也都由京族人民演绎。京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传统节日和乐器、捕捞方式、音乐和舞蹈,且至今还流传或使用。喃字又称“字喃”,随着京族祖先的迁徙从越南带到中国,是京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哈节中念的祭文、唱哈词有些就是用喃字书写并流传的。喃字材料还有一些记载着京族迁徙史的文献材料。京族人民在与汉民族等其他民族长期融合和交往中,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并在使用本族语言文字和演绎乐器舞蹈当中,不断对自己身份归属进行强化和确证,进而提升本族物质文化层面或制度文化层面,最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归属感、认同感。

3 结束语

2020年8月,《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于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广西设区市首部民族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对京族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提供保护依据。哈节作为京族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民族风俗、歌舞艺术的综合表达体,在地方性法规出台背景下将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京族哈节传统民俗不仅是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京族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生产、生活中持续发展、不断延续的文化血脉,也是京族人民理性与智慧的集中体现。京族的这一传统民俗使京族人民拥有了集体智慧和文化认同,并在这种内化的影响下不断修正和发展、传承和演变。随着各族人民甚至跨国人民之间交往的深入,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京族人民在保有完整而有内涵的哈节仪式过程中,通过唱哈,体现了对祖先的认知、对信仰的笃定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猜你喜欢

京族文化
广西京族舞蹈语言的审美意韵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京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与风格赏析*
悠悠独弦琴 渺渺海上音
信息化时代下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研究
谁远谁近?
少数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