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病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1-12-30徐宇馨吴红梅
徐宇馨,吴红梅
牙周病是造成慢性病全球负担中两大最重要的口腔疾病之一[1]。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44岁居民牙石检出率高达96.7%,而牙龈出血检出率高达87.4%[2]。牙周病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牙龈病,一大类是牙周炎。牙龈炎是可逆性病变,没有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而牙周炎会有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病变一般呈缓慢加重,若不及时治疗,疾病会不断进展直至牙齿松动脱落。所以牙周炎是成人牙齿丧失的首位原因[3]。虽然牙周炎的治疗难以使得已被破坏的组织恢复,但可以通过规范的牙周治疗来控制疾病的发展,除了牙周科医生的专业治疗以外,牙周炎病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坚持口腔自我保健行为并且坚持就医、定期复诊,是牙周炎病人治疗成功的关键[4]。但在我国的调查结果显示,57.1%的病人在牙周炎长期治疗途中失访,未能坚持[5],高于日本学者Kakudate等和德国学者Woelber等的结果,表明我国牙周炎病人治疗依从性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差,有待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口腔健康,然而我国牙周炎病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依从性却不高,探寻理由此时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本研究通过综述总结并分析影响牙周炎病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因素,并对目前改善病人自我保健行为依从性的研究进行概括,为后续探索适合于提高和改变我国牙周炎病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口腔自我保健行为
口腔自我保健行为是预防口腔疾病和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手段[6]。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来维护。有研究指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作为牙周维护治疗的一部分,贯穿在牙周治疗始终,必不可少,是影响牙周炎病人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7]。牙周炎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遵循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指导,即需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
1.1 口腔卫生习惯 ①采取正确的刷牙方式,使用Bass刷牙法;②每天至少刷2次牙,尤其是睡前;③每次刷牙持续的时间不宜过短,维持3 min左右为宜;④牙刷及时更换,一般每隔3个月左右更换1次;⑤刷牙要仔细、彻底,注意刷牙齿和牙龈的间隙;⑥餐后漱口;⑦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等口腔辅助清洁用具来清洁牙缝;⑧定期复诊进行口腔检查;⑨定期进行口腔洁治,每半年至1年1次,口腔卫生维持不佳者可适当缩短间隔时间;⑩合理使用漱口液。
1.2 饮食习惯 ①睡前不吃东西;②少吃甜食;③少喝碳酸饮料;④饮食要营养均衡。
1.3 生活习惯 ①戒烟;②合理饮酒;③合理运动;④注意休息;⑤控制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2 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
2.1 口腔保健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影响病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保健领域[8-11]。相关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是口腔卫生行为改变的重要预测因素,更高水平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能促进更好的口腔保健行为[4,12]。日本学者Kakudate等[11]在2007年开发了适用于慢性牙周炎病人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Scale for Selfcare,SESS),为慢性牙周炎病人的自我效能评价提供了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我国学者吴迪等[13]在2015年将其翻译为中文版,并进行了文化调试,为我国有效评估牙周炎病人口腔保健的自我效能状况提供了参考。国内学者相继使用此量表对我国牙周炎病人目前口腔保健的自我效能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慢性牙周炎病人的SESS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老年慢性牙周炎病人的得分甚至处于中等水平以下,同时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医疗应对方式、牙科焦虑水平和牙科畏惧水平等是影响病人自我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间接地影响了牙周炎病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改变[14-17]。年龄越大的病人口腔保健自我效能越低;文化程度越高、个人月收入越高、医疗应对方式采取“面对”、牙科焦虑和畏惧水平越低的病人,口腔保健自我效能越高。由此可见,我国牙周炎病人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相对较差,需要医护人员针对不同特质的牙周炎病人采取相应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干预,以期提高病人口腔保健自我效能,促进其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改变。然而这些研究存在研究人群、年龄层以及地区覆盖面小的问题,后续更深层次、更深入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疾病认知水平 良好的认知是行为改变的前提。目前我国口腔保健处在一个发展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比较落后。有调查结果显示,68.81%的病人复查流失的原因为“自认为已治愈”[18],然而病情的缓解不等同于治愈,可见我国民众对口腔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认知传统而落后,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于口腔疾病的认知水平相对而言处于较低水平[16],疾病认知水平越低,越容易忽视口腔自我保健。而年纪轻及受教育程度高的病人对于疾病知识的接受水平和认知水平均高于中老年人,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也间接影响了疾病的认知水平。由此可见,对于中老年人等疾病认知水平较低的人群,医护工作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采取更加适合中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其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提高病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依从性。
2.3 疾病的严重程度 慢性牙周炎进展缓慢,不像侵袭性牙周炎等存在明显的口腔疾病的表现,其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3],处于慢性牙周炎早期以及轻度的牙周炎病人通常会忽视口腔自我保健,不会去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或者进行口腔健康的维护[19]。通常就医时,牙周炎的症状已经十分明显,病人才会开始重视口腔自我保健。
2.4 一般情况 主要包括年龄、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别等。
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通过影响疾病认知水平和口腔卫生知识接受程度而间接影响了牙周炎病人的口腔自我保健行为。
口腔自我保健行为如使用牙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甚至是后续坚持牙周病的支持治疗,会使病人产生一定的经济压力。经济基础良好即有稳定的家庭月收入的病人会有更好的口腔保健行为;然而家庭月收入较高的病人,却常因工作压力大而忽视口腔自我保健,不能及时进行定期的口腔检查[20]。
Jönsson等[4]的研究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有着更积极的态度,更愿意遵守口腔专业人员的建议,有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即女性会有更好的口腔自我保健行为。我国也有研究表明,女性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早晚刷牙的比例高于男性[21]。
口腔保健自我效能作为病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影响因素,是影响口腔保健行为的中介变量。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疾病认知水平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都直接影响了病人的口腔自我保健行为;而年龄、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别等一般情况均通过影响病人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疾病认知水平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而间接影响了病人的口腔自我保健行为。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可为后续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探索能够有效促进病人口腔自我保健、提高口腔治疗效果、促进口腔健康的措施提供依据。
3 相关研究
3.1 综合护理干预 相关研究对慢性牙周炎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健康认知干预;②心理干预;③口腔保健行为知识指导;④护士随访叮嘱其定期复诊。结果显示,干预组病人口腔保健行为的依从性更好,菌斑控制效果更佳,牙周临床指标效果更佳[22-26]。
3.2 六步行为认知干预 六步法由美国学者Farquhar[27]在1987年首次提出,2009年日本学者Kakudate等[28]探索出应用于慢性牙周病病人的六步行为认知干预的方法,这六步分别为:①确定问题;②建立信任和承诺;③提高认知行为;④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⑤评估计划(执行“解决问题和纠正计划”);⑥维持行为改变并预防不良行为复发。研究结果证实该干预方法可以有效诱导轻中度牙周炎病人健康自理行为的改变。陈翠婷等[29]首次将六步行为认知干预应用于我国社区人群牙周病病人,也得到了与Kakudate等[28]同样的结果,六步行为认知干预相比于传统方法,更有利于病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改变,提高病人牙周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杨海静等[30]的研究也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但同时也发现干预后病人的口腔自我保健行为会随着时间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长期干预对病人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干预 知信行模式是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健康行为改变最常用的模式,很多学者将其作为基础,根据模式内容提出从知识传递、信念建立、健康行为三方面进行健康宣教的干预方法,将其应用于牙周炎病人,最终干预组的牙周健康指标和口腔自我保健行为改变均优于对照组,并且能够提高病人自我保健的依从性[31-32]。
3.4 同伴支持干预 同伴支持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情感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33]。由于医护人员的工作繁忙,同伴支持逐渐深入医疗服务,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管理的领域。目前已存在多种同伴支持模式[34],贾金铃等[35]将其应用于中重度牙周病病人,鼓励牙周病病人在同伴组长的带领下,在小组内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增强病人对抗疾病的信心,提高口腔保健自我效能,促进口腔自我保健行为改变。干预组的病人在接受了同伴支持的干预后,提高了自身的疾病认知水平,病人能够主动采纳口腔自我保健行为,最终口腔相关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3.5 其他 澳大利亚学者Lhakhang等[36]通过研究自我管理提示合并激励的措施对印度牙周病病人进行干预,自我管理提示包括针对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技能的策略和包含有关口腔卫生信息、目标设定练习及如何进行口腔自我保健说明的传单。激励措施包括以免费牙科治疗的形式来提供的援助激励。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口腔健康的简短干预对病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改变口腔自我保健行为。
4 思考与展望
牙周炎为口腔慢性疾病,严重威胁口腔健康。维持治疗是牙周炎治疗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病人有良好的口腔自我保健行为。很多病人对牙周炎治疗有着错误的观念,认为缓解等同于治愈,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此许多病情缓解的病人会忽视继续保持良好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重要性。医护人员需担起责任,对牙周炎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牙周维持治疗及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重要性,预防、控制牙周病进行性发展。
目前,我国提高病人口腔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口腔自我保健行为改变的研究已有了初步的进展,但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需要医护人员不断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案以提高病人的口腔自我保健行为,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同时,可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吸收先进优秀的成果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