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

2021-12-30高腊梅

科学咨询 2021年20期
关键词:积木小朋友效果

高腊梅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南苑幼儿园 甘肃定西 743000)

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干预,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具有推进作用,还具有纠正作用,从而确保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很多教师在“干预”的时候,常常将“干预”转化成“干扰”,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干预”“干涉”的概念,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的概念分析

干预,在字典中的意思是“过问(别人的事)”,而干涉在字典中的意思是“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通过干预和干涉两个词的意思对比,不难发现,干预的强度要比干涉低上许多,并不会妨碍他人的行为,而干涉则不同,具有“介入”的意味,通过“介入”而妨碍他人的行为。所以,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的时候,一定把握好时机,不然非常容易形成“干扰”不利于游戏活动的开展。

针对教师对幼儿的干预和干涉行为,在国外教学中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明确的区分,相反,还将二者看作是同义词。而在国内教育领域,同样认为干预和干涉意思相近,且对幼儿的行为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对幼儿的干预和干涉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教师在干预干涉过程中,不注重干涉干预方法的话,同样也会给幼儿的行为、心理带来极大的干扰,严重影响了幼儿能力的提升和潜力的挖掘。

二、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成为干涉的外在表现

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干预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游戏效果。然而,在经过大量的教师游戏干预的研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大部分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存在对幼儿过多干预的现象,并且这种干预方式,具有很强的教师意识,从而提高了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发生概率,其主要外在表现为以下两种:

(一)负面效果干预

负面效果干预,即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干预的时候,没有达到正面的积极的游戏效果。教师,作为成年人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很多情况下,教师在对幼儿行为干预的过程中,过多地加入了个人意识,导致游戏的发展、走向按照教师的想法进行发展,使得游戏失去了锻炼和培养幼儿能力的效果,从而使干预强行变成了干涉。幼儿在游戏中的乐趣,往往和成年人不同,他们的乐趣点,可能并不在游戏本身,而是于游戏有关的东西。例如,在很多幼儿游戏中,都会涉及骰子,骰子的作用是帮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而有的发现抛骰子非常好玩,这个时候,教师发现幼儿并没有按照自身的游戏安排进行游戏,前来制止幼儿的行为,以此达到帮助幼儿、纠正幼儿行为的目的。这种行为,就属于干预变成干涉的一种体现。[2]幼儿在被教师打断游戏乐趣后,即便按照教师的意思继续游戏,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游戏效果。

(二)干预没有效果

教师的干预,必须要讲究合理、科学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无效的干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理解幼儿的行为或是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下达了和幼儿意识相冲突的“命令”,自然难以得到幼儿的反馈或是“应答”,最终导致教师的干预失去原本的效果。例如,幼儿在玩积木的时候,教师的主观意识是想通过积木的颜色,锻炼幼儿的归纳整理能力,但是,幼儿在意识中,无论什么颜色的积木,它们都应该是被堆叠起来的,没有颜色分类的意识。而这个时候,教师过来干预幼儿的行为:“宝宝,我们一起将不同颜色的积木进行分类摆放好不好?”,80%的幼儿都会选择忽略教师的干预或是指导。通过案例,教师在干预幼儿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幼儿的发展规律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才不会让教师的干预失去效果,才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的有效策略

(一)对幼儿和游戏进行细致的观察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干预的时候,都需要建立在了解和观察的基础层次上,深入分析幼儿的能力情况,适当地增加或是删减游戏内容。例如,教师为了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利用乐高玩具搭建成不同的小房子。在搭建游戏的前期,作为教师应当利用这个时间,完成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通过幼儿的动手速度、正确率从而判断是否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如本次的搭建游戏,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凭借以往的堆积木的游戏经验,轻松完成了门窗、屋顶的安装工作,有的幼儿甚至在利用乐高积木做出了小桌子和小椅子。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干预。

继续上述游戏案例内容,有的幼儿在搭建房屋的时候,手里拿着积木却不知道应该放到哪个地方,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了。首先,教师必须要清楚幼儿的无法搭建房屋的原因是什么。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小朋友在搭建房屋的时候,同样遇到了瓶颈,于是有老师过去告诉幼儿:“小房子呢?需要尖尖的屋顶,方方的墙壁和门窗,接下来老师跟你一起搭建好不好?”,结果该幼儿直接哭了起来。我马上跑过来询问了情况,通过对教师和幼儿回答,我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原来是小朋友,想要搭建一个小楼房,而老师的干预直接导致了小楼房的失败。因此,教师在干预小朋友游戏的时候,问清幼儿瓶颈的原因非常重要,其次,才是给予幼儿行为方面的指导。

(二)准确把握干预干涉儿童的机会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关键点的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园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通常都会选择采用玩游戏的方式,提升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所以,为了降低幼儿在游戏中的困难,教师都会在旁边随时准备对其进行指导。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对其行为的干预和干涉,而教师的干预和干涉非常讲究时机,如果干预的时机不对,不仅会降低幼儿的锻炼效果,还会帮助幼儿养成“不劳而获”的不良习惯。[3]如果,教师干涉的时机恰到好处,可以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提升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例如,幼儿在幼儿园中,常常会进行绘画练习。通过绘画的内容、颜色,以此调动幼儿参与绘画游戏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某次,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个小朋友时不时放下手中的画笔,不断地观察其他小朋友画的内容。这种情况,必然是小朋友在绘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教师的干预和干涉。教师在对幼儿的进行干预的时候,一定保持微笑,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去帮助幼儿,引导和激励幼儿,用自己的画笔,将想要绘画的事物画出来。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干预干涉方法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教师出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或是干涉。教师的这种行为,表面上是一种干涉或干预的行为,但其本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指导和引导。教师在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干预的时候,观察和时机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缺乏适当合理的干预干涉方法,同样无法得到良好的干预效果。据了解,常用的干预干涉幼儿游戏行为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平行干预、交叉干预、垂直干涉。平行干预方法是指幼儿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同样参与到游戏当中,当然并不是幼儿的游戏中,而教师一起玩耍和幼儿类似的游戏,促进幼儿向教师进行模仿,从而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实现幼儿自我干涉的幼儿游戏干预方式;交叉干预方式,这种方法适合多人游戏的时候,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4]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人数不够等特殊现象的时候,由幼儿自发邀请教师一起参与到游戏当中,教师可以扮演某个角色,通过游戏内的沟通,引导和干涉幼儿的行为,以此达到提高幼儿游戏能力的目的;垂直干涉方法,从该方法的名称中就可以看出来这种方法相对有些“直接、暴力”,该方法在使用的时候,往往是幼儿在游戏当中出现违规或危险的时候,教师直接对游戏进行干预的一种方式,以此保证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进行。

另外,除了行为干预方式,还有语言和非语言干预方式,语言干预方式,非常容易理解,即教师对幼儿采用口头的表演、鼓励和批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而非语言干预方法,则是利用肢体语言,教师通过动作、眼神等对幼儿进行“远程干预”的一种方法。总之,无论哪种干预方法,适合幼儿当时情景、情况的干预方法,就是最好的干涉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能力和潜力。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对幼儿的干预,应当是灵活的、多变的,而不是一味地采用一种方法或是策略。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机敏性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潜力开发。

猜你喜欢

积木小朋友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