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三年级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实证交流的案例研究

2021-12-30冯昕怡

科学咨询 2021年20期
关键词:磁铁液体种子

冯昕怡

(诸暨市店口镇弘毅小学 浙江诸暨 311835)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堂的主要形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都是拿着老师下发的实验器材,按着老师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中多数学生只动手不动脑,缺少思考,尤其缺乏探究过程中的实证交流。反馈中也仅是停留实验现象表面,交流过程流于形式。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论证。因此,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证交流能力,有重大的意义。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应该以生活为基础,通过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或生活应用,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的物品、材料、器具等,进行简易性、独创性、趣味性、生活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或已有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有理有据,进而发展科学思维。

一、培养设计能力,发散科学思维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谁流得更快一些》这节课中,在比较水,食用油和洗洁精流动快慢实验中,书本上展示的是在玻璃板上分别滴少量的三种液体,从而比较谁流得更快。许多老师会直接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让学生操作,或者自己演示。之后请学生反馈,得出结论水流得最快,其次是食用油,洗洁精流得最慢。而这样的探究活动就是流于形式,学生基本都是只动手不动脑,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表达出来而已,并没有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与实证交流。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让学生积极、主动、和谐地经历学习过程。实验设计能力能充分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理有据地进行实证交流。

比较洗洁精、食用油和水三种液体流动快慢的环节中。

教师:同学们,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觉得这三种液体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学生:水流得更快一些。

教师:你为什么会觉得水流得快,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生活中洗洁精和食用油都比较粘手······(根据生活经验分享了许多理由)

教师:说明液体流动快慢跟粘稠度有关。

教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够比较这三种液体的黏稠度呢?

学生想出了多种办法:直接用手感知这三种液体,比较它们的黏性;三只分别装有液体的杯子同时倾倒,观察比较谁流得快;用木棒搅动这三种液体,观察谁流动旋转得快······

一学生想到:在一块板上设置三条轨道,同时倒入三种液体,观察谁先流到底部。

教师:这块板你打算用什么材料?你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材料?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发现玻璃比较合适,玻璃透明便于观察液体流动情况;玻璃防水,不会影响实验。

教师:那在你的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吗?在倒液体的过程中打算怎么倒?

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让设计的实验更科学合理。课后让学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物品进行实践探究,在下一堂科学课中根据自己的实验操作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被大大激发,每个人参与了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讨论思考,逐步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过程。并利用生活中易得物品、材料、器具等进行实践,从而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实证交流能力。

二、利用游戏体验,拓展科学内容

《教育大辞典》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独特社会活动。”由此可见,游戏也是教学实践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游戏活动和科学教育目标相结合,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分享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

在三年级下册的《磁铁有磁性》这一课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磁铁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通过实验认识磁铁的一些性质特点。教材上要求教师进行该课授课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问题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课堂上增加了一个游戏环节——“小猫钓鱼”。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点的实证交流。

教师提供各种各样形状的磁铁,画有小鱼形状的彩色卡纸、回形针、棉线。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小猫钓鱼。根据这些材料,大家觉得怎样才能帮小猫钓到小鱼呢?

学生:用磁铁吸。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用磁铁去吸小鱼形状的卡纸,但是没有任何反应。

学生:因为磁铁不能吸引卡纸。

教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我们可以在卡纸上插上回形针,磁铁就可以吸上来了。

学生开始操作,发现小猫钓鱼缺少一个鱼竿。

学生:棉线一端绑上磁铁;另一端绑在小木棒上。这样就能制作成一个鱼竿。

学生准备好钓鱼装备后,开始进行比赛,小组之间比拼看看在规定时间内谁能钓鱼最多。

教师:同学们,在小猫钓鱼游戏环节中,你发现了磁铁的哪些知识?

教育是什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出发,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最好的教育,即学校的存在本义是“学习共同体”。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其思想观念、角色行为影响着一所学校。因此,在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校长发挥作用和实现角色转换是至关重要的。校长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领导者,首要任务是发展出一种激励学习的“场”,必须是教师的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学习官。

学生1:磁铁不能吸引卡纸,能吸铁。

学生2:磁铁可以隔着物体吸铁,比如纸巾、布、塑料等。

学生3:磁铁两端磁力强,可以吸好几个回形针。

学生4:磁铁越靠近回形针,越容易吸起来。说明越靠近磁铁的位置,磁力越强。

······

三年级的学生对磁铁的了解大多还只是知道磁铁能够吸铁,但是对于磁铁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磁铁磁性的强弱,是否能隔着物体吸铁等知识都处于模糊状态。通过小猫钓鱼的游戏活动,边动手、边思考、边发现,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关于磁铁的许多知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实证交流。而且,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坚持长期观察,收获科学乐趣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其中生命科学是连续而又缓慢变化着的,又依赖于环境。这就需要学生的长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这对学生间的实证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下册《我们先看到了根》这一课中“交流种子萌发及根的生长过程”的环节。

教师:同学们,经过我们的精心培育,玻璃杯中的种子终于发芽了。那我们看到的种子发芽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种子种皮开裂,先长出来根,然后再长出了茎和叶。

教师:那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你有遇到什么困惑吗?其他同学可以帮忙解答吗?

学生1:我的种子有几颗没长出来,不知道为什么?

学生2:我也有一颗一直没长出来,后来我把它的种皮剥开了发现里面有虫子咬过的痕迹,我觉得种子不能发芽有可能是种子里面受损了。

学生3:我也有几颗种子没发芽,而且还腐烂发黑了。我奶奶说是我的水放太多了,缺少氧气,种子淹死了。

······

教师:在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种子的根长出来后,种皮开始有点变黑了,有些腐烂了,导致杯里的纸巾也有点变色了。

学生2:我发现不同方向种植的种子长出的根最后都是朝下生长的。

学生3:我发现纸巾里的水越来越少了,说明根在吸收水分。

······

学生在自己的长期观察中,逐渐发现了许多关于种子萌发的知识。当然,也会遇到一些困惑,而这些困惑又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而解决,或者经过同学间的交流而被解开。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实证交流能力,比起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磁铁液体种子
液体小“桥”
五颜六色的液体塔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层层叠叠的液体
不会结冰的液体等
玩磁铁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