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方式
2021-12-30王志辉
王志辉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常州 213025)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且知识点庞杂,教学时间受限,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具备一定数学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生,就需要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教”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方式,“学”中能将其融入整个数学学习中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并对其他专业学科起到助力的作用。
一、当前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现状
相关数据表明,中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缺少对学习方式的重视,导致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薄弱,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比如课前没有预习,不清楚课程的重难点,课堂上对学习内容“死记硬背”,不理解课程的知识点,理不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主动提问,变成了“听天书”, “照猫画虎”,学习被动,遇到没出现过或较难的问题,常常等着下次课老师讲解。出现以上这些现象,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主观上的积极性,不会深入问题研究,不会一起讨论。所以,要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水平,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目前中职数学的学习任务与掌握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教育部提出,中职学校的学生需要“提高在数学上的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学生学习职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把握主线,精心设计教学,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良好的学习方式,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主动性,提升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中职学生需要具备的数学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方式
1.用专业的教学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
中职数学的任务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学习职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但在教学中,学生认为,数学与职业技能两者是没有关系的。但事实上,学生通过对数学的学习,一方面是获得了职业技能必备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学生能够去探索、发现、解疑、归纳、推广,并将这些方法嵌入专业学习中去。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数学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时间,精心规划学习任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布置教学内容。课前采取填空、作图、列表等方式,布置少量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一要精讲,教师既能简单描述又能阐明本质,使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能够形成“通俗易懂”的观念;二要精问,教师把握课堂节奏,舍得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才有充分的时间理解知识、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答疑时,将问题分解,在学生答疑过程中,学会解析,使学生在被同化和顺应过程中汇总自我调节,促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自发地构建自我学习理论,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列出一个函数,如y=x2,发现自变量每取一个值,经过代入运算,也就是经过f的作用,都会得到一个值,这个值就是应变量能取的,提出问题:自变量可以取哪些值?应变量可以是哪些值?引导学生分别将它们构成集合A与B,从而理解“f:A→B,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这句话的含义。
2.用健全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受到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的直接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是一个要强却又敏感的群体,中职学生尤为明显。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当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视为其成功的评价标准。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学生在课后对知识的体验,这指的是教师在完成课前、课堂两个阶段的目标后,需要适量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反复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中来获得认可。
(二)探究学习方式
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学习
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设置认知冲突。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学生通过不断地将其与新信息进行交汇、碰撞,使自己在新旧知识矛盾中融汇、冲突中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设置悬念。悬念的效用在于能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悬念的设置可根据知识形成的逻辑和认知的层次,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充满期待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为揭开悬念而积极探究。
如教学“等比数列”时,引出例子,“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假设其厚度为0.1 mm,那么当你把这张纸对折了51次的时候,所达到的厚度是多少?”有的猜测1 m,有的猜测10 m,有的猜测房子那么高……学生在回答时,相互切磋,并伴有不可思议的结论,这样学生自然进入情境,教学效果也会增强。教师回答纸的厚度将比地月间距还要厚,学生情绪更高昂,好奇心更强,也为通项公式的推导设置了悬念。
2.应用思维导图,引导探究学习
合理地应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全面了解一节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建构思维导图,使学生按照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发现知识点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高效化。
例如,在预习“向量的概念与表示”时,可以将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平面向量中特殊向量是什么? 向量与向量之间有几种特殊关系?等内容构建成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设计好自主预习的任务,让学生整体上把握内容结构。
(三)合作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适度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认知效率。为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学习机会,使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使之成为有效学习的方式。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合作学习?有利于产生“冲突”的、有价值的内容,或是多数学生觉得困难的,个人难以全部完成的内容。如“一个角是锐角是这个角是第一象限角的充要条件正确吗”“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是0.5吗”“向量的坐标表示”等内容比较适合合作学习。
2.创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学生的合作小组规模,以4人左右为宜,小组的搭配不能固定不变,应根据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分配,并且分工要明确,强调每位学生的责任,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有足够的表现空间,使合作能顺利进行,形成良性团体。
3.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思考,没有了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也就达不到它的有效功能。通常,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是自己面对,而当一个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才需要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因此当出现问题时,教师适当地“保持沉默”,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进来,组织讨论。
例如,在教学“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时,以4人为一小组,按“10次”“20次”“30次”“40次”进行四次硬币抛掷试验, 2人负责抛掷硬币,2人负责记录数据,然后每人统计一次试验中的“正面朝上”的比值,并说出各个小组的结果。学生会发现比值并非是0.5,颠覆原本的认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我们算出来的不是概率?”“概率是什么?”“计算出来的比值是什么?”,之后教师引出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理解了概念,而且教师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有赖于教师对自己、对学生、对教学内容、对教学环境等因素有了充分了解和认识之后,对教学全过程的进行全面且合理的设计。“备课”质量的提升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