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以惠州学院仲恺信息学院为例
2021-12-30刘海生黄剑锋罗中良罗思欣
刘海生 黄剑锋 罗中良 罗思欣
(惠州学院仲恺信息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0)
一、现实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提高课堂思政在育人中的主要地位,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多渠道之中。积极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进步的表现[1]。
惠州学院加快推进理工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推进电子信息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提出学校与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惠州学院仲恺信息学院以下简称“仲恺信息学院”。仲恺信息学院的建设,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整合学界、业界、社会多方面资源,依靠TCL集团等30家理事单位在内的协同平台,产业学院作为校政行企的多方协同育人基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区。相比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仲恺信息学院“3+1”办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即学生前三年在校本部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最后一年由校企共同联合培养。通过一年的专业技术实践、校企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前沿技术培训等,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提升劳动者素养,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缩短产业化知识学习,快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产业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传统模式相比,实习实践时间延长,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刻不容缓,特别是大四阶段,学生处于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呈现岗位不统一、地点分布散等特点。学校各项专业及普修课程基本完成,校园各类思政文化活动难于普及,因此思政教育的实施更加困难。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诸多困境,许多思政教育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工作,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出现偏离。
产业学院教学模式改革中,主要承接3+1中1的教学任务,即大学最后一年的实习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创业创新教育及就业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首先确定实习实践基地,产业学院依托30家理事单位为学生实习提供支持。最后一年的实践教学是一门必修课程,但在传统做法上与“课程思政”理念存在差距呈现落后的状态,没有真正将思政理念真正融入这一门必修的实践课程中。
二、教学模式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作用
通过在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实施结果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思政教育带来直观化、客观性的借鉴作用。首先,对学生而言,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快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产业化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协同机制下的产业学院实践教学模式中,引入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劳动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对学生的就业甚至职业发展积累宝贵的财富。其次,是对于高校而言,通过在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引入课程思政理念,一方面弥补了思政教学在该阶段的不足,深入贯彻和执行国家规定的要求,达到更好培养人才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素质提升能够带来一系列积极效应,形成实践教学中的特色。尤其是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沟通。对于企业而言,在进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融入思政课程教育理念,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满足企业素质人才需求。另外,双导师制中降低企业直接培养的成本,使学生与企业更加深度融合,缩短学生对企业的过渡期,快速产生经济效益。
三、教学模式改革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困境分析
对于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经验均无踪可寻,产业学院教学模式改革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更显得摸着石头过河,引入校企双导师制连带模式的实施方式存在诸多困境。如实施的方式、校企导师的配合、效果反馈机制建立、企业导师师资基本情况等系统性建立均是本课题需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在长时间的实习环节中如何更好的配合企业实施课程思政,做到润物细无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实习实践教学中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产业学院教学模式改革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时间大大增长,学生的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承担学习的任务,还包括周围环境带来的工作、交际、学习、生活等方面压力,对学生而言其本身的思想容易受到波动和影响。因此,在此过程中课程思政的介入促进思想积极向上。但是,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学校与企业的根本目的存在一定差异,学校方面主要以育人为主,追求培养模式创新,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学生分布散、时间长,不能实时解决问题,单纯依靠学校教师很难做好思政工作。同样,企业方面希望培养人才,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不会在学生思想建设方面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政建设远远不足。想要做好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工作,更重要的是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定期跟踪定期指导。
四、产业学院在教学模式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
一是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实践教学地点和工作岗位。二是确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制定严格明确的《校企双导师执行机制》确定双导师负责内容和分工,落实到位并实时跟踪反馈。其中,企业导师主要在实习中对学生进行技术实训指导、安全教育、规范流程操作、遵规守纪教育、确定实习生在企业的实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严格要求学生的生活管理,例如出勤率、准时率等。学校教师主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思想健康跟踪与指导、了解实习生实习需求和实时情况、专业理论知识再教育等,帮助培养良好的实习态度,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三是明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其中企业导师与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按7∶3比例进行。四是高校辅导员教师进行线上辅导,建立校企微信平台,辅导员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对话,定期进行实习情况跟踪与处理,定期直接性的进行思政教育。五是在特定情况下校内导师和辅导员参与实地调研考察,构建校、企、生三方面对面座谈交流机制,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政教育与引导。
五、加强教学模式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一)学校层面加大重视实践环节“课程思政”的理念
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中进行改革探索,实践时间相比于传统模式翻了几倍,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尤为重要。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部署和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并充分激励和调动校内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层面在有效引导和条件支持下,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才能发挥最大优势。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与传统对比具有其特殊性和创新性,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切实做好学生思政工作建设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实现辐射全校,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二)巩固校企合作,建立“课程思政”联合参与机制
产业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企业参与程度起决定性作用,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更好的运用到实践教学中需要企业大力配合才能得到既定效果。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根本目的存在差异性,学校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提升培养质量,企业方面的根本目标是提升企业效益。因此,产业学院作为搭建校企平台,应协调配合校企双方的需求,推动“课程思政”联合参与力度,建立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反馈机制,不断巩固校企合作,是实现“课程思政”融入校企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保障。
(三)优化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目前有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偏差。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滞后的状态,实践教学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及标准评价体系仍未完善。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中,实践教学改革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应改变传统单一评价体系,增加学生自评、校内导师评价、校外导师评价、企业员工评价多方面结合。评价指标包括职业道德、实习态度、适应能力、主动学习、问题解决、合作创新、交流沟通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