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政策研究
——以惠州为例

2021-12-30胡海鹏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惠州医疗器械

袁 永,胡海鹏,唐 慧

(1.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33;2.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080)

0 引言

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领域,是典型的研发主导型、创新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发展特性。研发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文以惠州市为例,从技术研发、创新型企业、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政策等方面,在分析惠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生物医药创业创新发展的促进政策建议。

1 发展现状

惠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推进,2019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为28.9亿元,其中中成药占医药制造业比重最大,达59.3%,产值达17.14亿元。产业研发创新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具备加快生物医药发展的政策基础、企业基础和人才基础。

1.1 研发创新集聚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

目前,惠州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主要集聚在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其中,中药是惠州传统特色领域,在种植、研发、生产、服务等方面形成了全链条发展模式,打造了“罗浮山百草油”“罗浮山风湿膏药”“复方风湿宁”等一批享誉华南地区的知名产品;医疗器械研发依托电子信息创新优势,在助听器、义齿3D打印技术、高频手术电极等细分领域实现国内领先,如惠州市锦好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助听器行业第一家公众公司(新三板挂牌),惠州市鲲鹏义齿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义齿领域,惠州市惠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轮椅单品销量中国第一。

1.2 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

截至2019年年末,惠州共有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44家。其中,中药领域高企7家,包括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九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老牌高新技术企业;医疗器械领域高企共11家,本土培育了惠州华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惠州市锦好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佳(惠州)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优势;化学药领域高企7家,先后引进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赛康药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医药企业,成为带动全市化学药创新发展标杆。

1.3 建成多层次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体系

惠州不断强化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能源省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应用,构建集大装置、省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一批中医药创新平台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体系。依托HIAF、CIADS两大科学装置,谋划建设离子加速器高端制造产业链、医用短寿命同位素生产南方基地、核孔膜研发基地等,加大重离子在癌症治疗、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推广。依托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开展重离子膜应用于医疗器械等关键技术研究,打造核医学研发中心。围绕中医药发展优势,高起点推进建设葛洪中医药研究院。

1.4 加强人才引进与本土培育

近年来,惠州出台了“梧桐引凤工程”“天鹅惠聚工程”“海外人才工程”“博士惠聚工程”等专项工程,成功引进中国工程院夏佳文院士和叶伟平博士等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针对医药健康领域人才紧缺,通过发布《惠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2019-2020年度)》(含生物医药领域)、《关于做好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增强人才引进针对性,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流动性大等问题。推动本土专业人才培育多元化发展,依托惠州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加强生物医药领域专业人才培育,为全市输送医药健康专业人才。

1.5 制定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政策

惠州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全市“2+1”产业集群重要支柱产业,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编制《惠州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区县层面,博罗、龙门、惠城等地纷纷制定出台政策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包括《博罗县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关于龙门县促进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发展实施方案》《惠城区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等。

2 存在问题

惠州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基础良好,但与国内生物医药先进地区对比,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高地和国内一流城市、“2+1”产业集群培育的目标对照,惠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仍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

2.1 产业规模较小,整体发展居珠三角第三梯队

根据《惠州统计年鉴2019》,2018年惠州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4.4亿元,远远落后于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中山,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七[1];同时,中医药产业整体规模不大,医疗器械产业还处于规模小、企业散、集约化程度低的发展状态。惠州全市营业收入超亿元生物医药企业共7家,超5亿元的仅有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和惠州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2家,暂无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1]。专业园区建设方面,惠州的龙门县大健康产业园、惠城国际生物谷等园区基本还处于建设初期阶段,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较少,产业创新发展水平还较低,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2.2 龙头型创新企业缺乏

与珠三角周边地市相比,惠州缺乏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优势创新型企业,在《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100强》《2019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50》《2019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等排行榜中均无惠州企业。根据沪深股市上市企业数据,2019年广东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前100家中,惠州仅有1家企业上榜,上榜企业数量位列全省第11名,与深圳(33家)、广州(28家)、珠海(11家)、东莞(6家)、汕头(5家)、佛山(4家)等相差较大。

2.3 创新平台数量较少且等级不高

广东省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揭阳、汕头、肇庆等地也有参与,但惠州尚未成功创建。此外,惠州生物医药领域公共检测检验服务平台难以满足本地企业需求,现有医疗器械协会等行业平台协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尚未发挥,生物医药产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建立,企业难以及时、全面、准确获取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数据。

2.4 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稀缺

生物医药研发团队的引进对提升生物医药创新水平作用显著,广东省内各地市高度重视研发团队引进,纷纷加大力度从广州、深圳等地整体引进创新团队。当前,惠州高水平生物医药研发团队仍较为欠缺,亟需加大引进力度;对生物医药中小微企业引进应届高校毕业生政策补贴力度不足。中医药作为全市大力发展培育的产业,当前中医、中药专业人才难以满足本地中医药企业需求,惠州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亟需加快设置中医药相关学科专业。

2.5 专项政策有待制定

惠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扶持举措少,在研发激励、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大,缺乏统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专项政策。惠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管理职能分布在科技、卫健、发改、市场监督管理、医保等部门,对应管理职责较为分散,缺乏起到统筹协调管理职能的机构。

3 对策建议

3.1 明确发展思路

做大做强中医药特色产业领域,聚焦惠州中医药、健康领域特色优势,充分挖掘罗浮山、南昆山资源,大力支持中医药全产业链创新。在化学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强与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和联动发展,主动对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创新走廊生物医药资源,承接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的部分环节。依托罗浮山、南昆山等优越的健康养老资源,采用“互联网+”和5G技术等新理念新技术,建立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2]。

3.2 成立统筹小组

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惠州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协调科技、卫健、发改、工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统筹协调惠州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工作;进一步明确部门管理职责、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医药健康创新管理格局;持续跟踪产业创新发展动态,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强化动态管理。

3.3 制定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

在研发投入、园区建设、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发展壮大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指导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将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纳入惠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内容,切实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创新发展。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和医药企业参与等方式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引导风投创投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力度。

3.4 布局一批重大重点科技研发专项

聚焦中医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健康康养等重点领域,在惠州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中加大研发支持力度,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建立市级财政倾斜支持机制,加大对惠州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承担国家级与省级科技重大科技专项、重点专项项目的配套支持,支持本地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提升惠州在全省甚至全国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

3.5 发展产业特色高科技园区

加快建设国际生物健康谷(惠城区)、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博罗县中医健康旅游示范区、平安罗浮山中医康养产业园等综合性园区,支持特色专业园区做强做大,优化服务体系,增强园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集产品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化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新建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和显著比较优势的特色健康服务园区或基地,打造一批具有较大种养规模的健康种植基地、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区。

3.6 建设产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提供最强低能重离子束流的能力,推动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加强产学研对接,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和研究院落户惠州。支持先进能源省实验室加强重离子膜技术等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研发,以省实验室为依托引入重离子治疗癌症二代装置等平台。加强医药研发公共数据和资源平台建设,建立生物医药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

3.7 发展壮大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

推动一批本土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以做大做强龙头骨干医药企业和重点品牌产品为目标,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惠产生物医药品牌。吸引医药巨头来惠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形成具有较强根植性和竞争力的企业集群。支持企业引入国内外知名专家团队与各类研发平台,搭建企业家等经营管理人员交流培训平台,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优化政企沟通渠道,及时跟踪骨干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难题,实现企业重大项目建设与区域规划的协同与衔接。

3.8 引进培育产业创新创业人才

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计划,打造全方位的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体系。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面向国内外重点高校院所及行业领军企业,柔性引进生物医药高端人才。完善生物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将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视为科研项目纳入科研绩效考评,对临床试验研究者及相关人员在职务提升、职称晋升等方面与临床医生一视同仁,将临床试验的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3]。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惠州医疗器械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