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1-12-30吴幸雷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服务业广东机构

周 慊,陈 敏,吴幸雷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广州 510070)

0 引言

科技服务业是为科技创新全链条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广东科技服务业涵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领域[1],服务内容日益丰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为广东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1 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概况

1.1 总体情况

近年来,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9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数达3 276家,比上年增长40.6%,营业收入达3 084.7亿元,比上年增加14.2%;服务能力持续增强,2019年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达199 283家,比上年增加2.4%;人才队伍逐渐壮大,2019年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47.33万人,比上年增加2.1%;集聚发展态势显著,科技服务机构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其中广州、深圳两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广东全省总量的86.1%[2]22-23。

1.2 主要领域

1.2.1 研究开发服务

广东在研究开发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研发平台体系,以工程中心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和以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体系[1]10,有力支撑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截至2020年12月末,广东建有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8家,省实验室10家,省重点实验室36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 35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51家,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183家[3]。

1.2.2 技术转移服务

近年来,广东省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交易日趋活跃,服务水平日益提高,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做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广东技术合同成交39 845项,成交额3 465.92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经科技部批准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总数达34家[4]。

1.2.3 检验检测服务

近年来,广东检验检测服务业高速发展,庞大的检验检测市场需求不仅有力推动了国有大型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催生一批以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同时还吸引了通用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V)等国外知名检测机构在广东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的态势。2018年,广东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为3 060家,全国排名第一,实现营业收入411.74亿元;全省注册认证机构共143家,拥有有效认证证书32.7万张,获证组织9.3万家,位列全国首位[2]24。

1.2.4 创业孵化服务

近年来,广东积极支持综合型、大型及专业化孵化器建设发展,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育成体系,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8年,广东纳入国家火炬统计的孵化器达962家,众创空间886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25;全省孵化器内在孵企业超3万家,带动就业总人数55.6万人,毕业企业1.6万家,累计毕业企业营业收入超万亿元,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效益突出[2]25。

1.2.5 知识产权服务

近年来,广东知识产权服务由专利代理、商标代理等低端服务业态向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战略咨询、商用化等高端服务业态发展。在代理服务方面,目前广东共有专利代理机构及分支机构787家,执业专利代理师2 530人;在法律服务方面,建立知识产权国家级快速维护中心、维权援助中心分别为7家和6家;在信息服务方面,已建立涵盖我国、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W IPO、EPO等重要组织的专利信息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在运营服务方面,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运营系列试点,搭建珠海横琴国家知识产权运营特色试点平台、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线上运营交易系统等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

1.2.6 科技金融服务

经过多年发展,广东已形成创业投资集聚活跃、商业银行信贷支撑有力、社会资本投入多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场内交易市场服务体系方面,截至2019年年末,深交所创业板市场已发展79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61 347.62亿元,总发行股本4 097.11亿股,总流通股本3 061.87亿股[5]。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方面,广东拥有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和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2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截至2019年年末,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展示、挂牌、托管公司分别有13 141家、3 515家以及3 617家,累积融资总额超1 137亿元,各项综合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展示企业7 066家,融资总额超602.25亿元。在创业投资服务体系方面,2017年广东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机构注册资本合计为1 892.59亿元,人员规模为2.9万人,创业投资金额为319.46亿元,位居全国第三[6]。在科技信贷服务体系方面,广东省科技厅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等多家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鼓励银行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设立科技支行,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形成富有成效的科技信贷体系。

2 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东科技服务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产业规模、区域发展、高端人才、规范化建设、服务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产业规模仍偏小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的大省,全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超10%,但科技服务业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总体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不大。2017年,广东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与北京(7.6%、9.2%)、上海(3.7%、5.2%)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1%、3.9%)[1]11。此外,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的企业盈利能力也相对偏弱,2019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为3 084.7亿元[2]22,而北京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为6 420.79亿元,比广东高出一倍多。

2.2 区域发展不均衡

由于城市区位、经济基础和发展战略的差异,广东各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7]。从科技服务业机构来看,2019年,珠三角地区的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占全省总量的比例为91.1%,集中了全省大多数科技服务业机构;在珠三角内部,广州、深圳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占全省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5.3%和29.7%,远高于珠三角其他城市。从科技服务业人才来看,2019年,珠三角地区的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省总量的比例为91.8%,广州、深圳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省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6.0%和30.3%,集聚效应突出。广东科技服务业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珠三角特别是广深两市领跑明显,区域之间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2.3 高端人才较缺乏

科技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当前,广东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不断壮大,人员结构不断优化,但部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从事管理、技术咨询、金融和企业运作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足,高端研发人才和具有创新性、跨领域整合与管理实务经验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缺乏[8]。此外,目前许多科技服务机构尚未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导致高端适用型人才匮乏,这也制约了广东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2.4 规范化建设滞后

广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引导和规范科技服务业发展,但与行业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7]。一是缺乏完善的科技服务业制度体系。广东尚未出台专门保障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科技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许多问题无法可依[8];同时,科技服务机构信誉评价制度、科技服务行业自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广东在科技服务行业标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市场标准有待完善。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科技服务机构的认定标准不完善,各类机构建设存在“散乱小”问题,制约了行业规范化发展。三是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管理有待加强。目前,广东在科技服务行业既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也没有不合格人员的退出机制,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道德不受管理和约束,导致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难以提升[7]。

2.5 服务模式待创新

广东有相当比例的科技服务机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存在部分机构设立不规范、“官办”“半官办”“官民合办”色彩较浓等问题。许多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仍偏向于传统,政务服务比例远高于面向市场的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的联系过密,从而导致一些服务机构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科技与经济的桥梁纽带功能未能有效发挥。近半数科技服务机构是事业法人单位,收入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和政府的各类项目,业务发展严重依赖政府,面向市场的服务业务开拓不足,市场服务能力不强,难以满足企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3 促进广东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促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培育发展科技服务新业态

3.1.1 积极培育跨界融合新业态

一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外包。促进外包服务向更复杂、知识含量更高的核心业务发展;支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领域的企业基于大数据和云模式,帮助用户进行数据挖掘,针对用户需求提供标准化或定制化服务,形成全流程一体化服务模式。二是鼓励“互联网+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创新工场等互联网创新平台的作用,为创客提供项目孵化服务;支持软件工具开发和数据分析、计算、存储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发和利用;支持发展竞争情报分析、科技查新和文献检索等科技信息服务,加强企业研发的信息资源保障;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资源共享、研发设计外包众包及社会力量参与互动的研发设计新模式。三是支持平台化服务发展。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科技服务平台机构,整合相关科技服务资源,实现综合科技服务供需精准匹配;支持科技咨询机构、知识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9],创新服务模式,聚焦优势领域,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的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

3.1.2 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完善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品牌推广等科技服务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引导大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向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服务企业转型,推进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鼓励大型企业加快剥离科技服务业务,将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部门注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市场化经营,培育出一批开展科技服务的龙头企业、示范企业。三是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提高集群内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的相互协同、配套服务水平,通过在制造业集群内搭建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平台,围绕制造业集群构建区域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

3.2 完善科技服务业空间布局

3.2.1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业协调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业一体化发展。鼓励广州、深圳创建科技服务业示范城市,加强与香港、澳门科技服务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依托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集聚科技服务人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业增长极。推动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积极开展与广州、深圳科技服务业的联动布局,通过建立省级或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因地制宜创新业态等方式,实现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珠三角城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3.2.2 打造粤东西北科技服务业延展区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龙头科技服务业机构采取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支持粤东西北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粤东西北地区要围绕本地区优势产业需求,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资源外溢,大力引进各类科技服务主体,整合科技服务资源,促进科技服务机构集聚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

3.2.3 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

完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空间布局,研究制定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规划、专项政策和认定管理办法,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广州、深圳依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推动专业科技服务集成化发展,支持建设技术转移集聚区、研发园区、创业孵化园等创新服务功能集聚区。鼓励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运营模式,推进集聚区多元化发展。

3.3 实施科技服务业人才战略

3.3.1 加强高端人才引进

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和扶持政策,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科技服务领域重点产业的国内外科研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将引进科技服务创新团队纳入广东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重点引进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为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来粤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8]。

3.3.2 建立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引导广东省内高校设立科技服务业相关专业,开设科技服务相关课程作为选修课,有重点地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在基础条件良好的高等院校和高科技现代服务企业中,建立一批科技服务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支持和引导大学、研究院所、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合作成立科技服务社会教育组织,对科技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认证和辅导。依托全省生产力促进体系打造人才引进、培训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科技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为企业及社会培训各类科技服务人才。

3.3.3 加强科技服务业从业资质认定与管理工作

研究制定科技服务业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包括培训、考核、认证、资格管理等各项内容的科技服务业人才认证体系,引导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技术经纪人、科技咨询师、评估师、信息分析师等人才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体系,引导科技服务业形成一批支撑行业发展的骨干队伍。

3.4 推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3.4.1 加强统筹协调与组织管理

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省、市、县三级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服务业的管理工作,以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主线,完善科技服务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跨部门合作协商机制,鼓励地方科技部门、高新区、产业园区等建立科技服务业管理机构,注重发挥相关协会、学会、联盟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以行业组织建设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市场规范和实现行业促进,共同支持和推进广东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3.4.2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完善由《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及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组成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明确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业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有序放开科技服务市场准入,加强对业内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约束,健全科技服务机构信用体系。

3.5 加快科技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

3.5.1 深化科技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服务各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方法、按照市场规则助推科技服务业各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释放服务能量,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将一些技术性和事务性较强的公共管理工作,以政府购买的方式转移给有条件、有能力的科技服务机构或企业承担,同时进一步减少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深化科技服务机构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科技服务机构改制,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创办科技服务企业。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事业单位的核心业务能力,推进具备条件的科技服务事业单位实现市场化、企业化经营。四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完善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社会风险投资体系、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对科技服务企业的贷款业务,创新适应高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3.5.2 探索科技服务协同创新模式

推进各创新主体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围绕广东全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覆盖创新链全过程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鼓励科技服务机构与商务、法律、标准、金融、会计等各类服务机构合作,提供综合性、社会化科技服务,强化服务竞争优势。促进服务机构间的业务协同、服务机构与产业集群间的供需协同[10],探索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和科技金融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加快生产力促进体系和创新驿站站点建设,建立覆盖全省、服务要素快速流动、服务网络开放共享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3.5.3 培育发展新型科技服务机构

鼓励发展创新创业创富相统一、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机制市场化、科研团队国际化的新型科研机构。鼓励科技服务机构集成资源,以科技服务为交易主体,建立融合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模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科技服务组织。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加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众创空间、开放平台、众包服务、用户参与设计、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营销等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服务业广东机构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广东舆情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