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翻译中变译策略的应用研究
2021-12-30任孝瑜
任孝瑜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对于低龄儿童来说,绘本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单易懂,再加上还配有优美的图画,无疑是寓教于乐的最佳选择。近些年国内引入了大量国外的优秀绘本,在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绘本的翻译质量也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关注,而研究视角多可归结为功能主义、目的论及美学、接受美学的范畴[1]。笔者拟从“变译理论”的视角切入,探讨绘本的翻译策略,以期拓宽绘本翻译研究的视角,同时引起更多人对引进版绘本翻译质量的关注,让中国的小读者们能从早期阅读中获取更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一、变译理论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教授在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中国学者独立建构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翻译理论——中国学派[2]。在《翻译本质论》中,黄忠廉教授把翻译分为窄式翻译和宽式翻译两类。窄式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风格极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而宽式翻译则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以满足读者特定需要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3]。变译理论作为宽式翻译的一种,更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变译是为了满足多层次译语读者的不同需求。这一点在黄忠廉教授给出的“变译”的定义中明确地体现出来:“所谓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要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4]随着变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完善,变译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从原来的文学领域扩展到口译、科技、旅游、网络、影视作品和外宣等等,越来越多样化。
二、变译理论与绘本翻译
翻译行为是一种涉及原文、原语作者、原语文化、译者、译语文化、译语读者等多项因素的复杂过程,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转换与交流活动,因此,“探究翻译,旨在探究其中的‘改变’与‘改换’,而‘变通’与‘转化’为‘变’之本,翻译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内蕴于翻译的‘变通’与‘转化’,即翻译行为。”[5]绘本翻译中“变”是必要的。
绘本对儿童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及性格的培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绘本的译者绝不可因其语言简单而把绘本翻译问题简单化,在绘本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本着以小读者为中心的思想,为孩子而译,遵循绘本本身的特点及其教育功能,遵循小读者的视、听、说等审美需求,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创造出儿童读者能充分理解、易于接受并享受阅读的绘本译文。
(一)因“读者”而变
绘本面对的是特殊的读者群体——“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他们的语言还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大多不识字或识字不多,还没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爸爸妈妈陪读,因此绘本中的文字对译者的要求更高。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在语言表达上自然要顺应儿童的生理发展及审美需求,同时还要兼顾绘本的语言学习、教育功能,因此,译者所要做的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在翻译时一定要以儿童读者为本位,站在儿童的立场来感受、思考,用儿童的语言讲述故事。根据陈伯吹对儿童文学语言特点的描述,绘本的语言应具备下列特点:(1)准确而规范;(2)简洁形象并富有童趣;(3)节奏明快且富有美感[6]。这就要求绘本译者不仅要双语功底扎实,而且要了解儿童语言和儿童心理,才能创造出适合儿童理解和阅读的译语文本。
(二)因“跨语言”而变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在词汇用法、成句、段落、语篇等各个层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而由于绘本读者的特殊性,译者自然不能按照成人的理解能力来处理这样的差异,因此,绘本的翻译难度要远大于成人文学翻译,译者要考虑如何选词、成句才能既可以准确表达出原语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又能符合儿童的阅读水平,为其所接受。
(三)因“跨文化”而变
翻译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活动,由于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较大,在绘本中势必会涉及一些需要有一定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内容,而大多数中国儿童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还较为有限,为了使中国小读者能更好地领悟绘本的内涵,译者必须采取适当的“变通”策略,采用替换、省略或补充解释等变译手段,使译文更好地为中国小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三、绘本翻译中变译策略的应用
绘本有其独特的功能及特定的读者群,而翻译又涉及语言及文化的转换,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想准确表达出原语作者想要传达的涵义,又符合儿童语言习惯,就必须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变通”手段,或“增、减”、或“编、述、改”,已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绘本翻译中“增、减”策略的应用
在变译理论中,“增、减”指在原作基础上信息的增加或减少。在绘本翻译的过程中,为适应特定的读者群——儿童,译者经常需要根据讲述故事的需要采取“增、减”的翻译策略,如增加中文中常用的儿化音、叠词、拟声词、语气词等,以求译文形象生动,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以激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1:On the island lived threequarrelsomefrogs named Milton,Rupert,and Lydia.Theyquarreled and quibbledfrom dawn to dusk.(《 It’s Mine!》)[7]
译文:在这座小岛上,住着三只青蛙,名叫米尔顿、鲁伯特和莉迪亚。他们动不动就争吵,没事也要互相找茬儿,从早到晚叽叽呱呱[8]。
在原文中,“quarrelsome”为形容词,意为“好争吵的”“quarrel”“quibble”则都是动词,“争吵、争辩”的意思,译者对原文语序稍加改动,将这几个词译为他们“动不动就争吵,没事也要互相找茬儿”,而且增加了拟声词“叽叽呱呱”,既符合汉语用短句表达的习惯,同时使译文生动起来,让小读者如闻其声,很好地抓住了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2:Brother bear sniffs the air.
“Smell that?” he says.“Honey! ”
They all take a deep breath.
“Mmm! ” They sigh.(《 Class Trip》)
译文:小熊哥哥使劲吸了吸鼻子:“你们闻到了吗?蜂蜜的味道!”
大家都深吸了口气,陶醉地说:“嗯,真香!”[9]
这一段描绘的描绘的是贝贝熊一家在去养蜂场的路上闻到蜂蜜的香味时的对话,译者不是简单地把“sigh”翻译为“叹气”,把“Mmm”译成“嗯”,那样的话就无法把贝贝熊一家对蜂蜜的“垂涎三尺”的感觉传达出来,让小朋友真切地感受到熊对蜂蜜的喜爱程度,而是增加了“陶醉地说”“真香”,非常形象生动又富有童趣。
例3:Mr and Mrs Bear sang the new baby a lullaby.But that didn’t work either.There was a knock at the door.(《Mr Bear’s New Baby》)
译文:熊爸爸和熊妈妈给小熊宝宝唱了一首摇篮曲。可是,那也不管用。
突然,咚咚咚!听! 有人在敲门![10]
熊宝宝正在哭闹,熊爸爸熊妈妈想尽了办法都不管用的时候,有人来敲门。增加“突然”“听”及“咚咚咚”这样的拟声词,不仅可以让小朋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激发了小读者们的好奇心,到底是谁来了?
例4:When I finish,Josephine says,”Good work,honey.”and pays me.(《A Chair for My Mother 》)[11]
译文:乔阿姨总是说:“做得好,小丫头。”然后付我工钱[12]。
译者在翻译人名时巧妙地译为“乔阿姨”,更符合中国儿童的称呼习惯,而且根据行文的需要,直接省略了”When I finish”(我干完活的时候),使上下文衔接自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5:Butthe people on the boat threw peanuts into the water.So the Mallards followed them all round the pond,and got another breakfast,better than the first.(《Make Way for Ducklings》)[13]
译文:船上的人丢了好些花生米到水里,马拉夫妇跟着船在池塘里绕圈儿,又吃了一顿的早餐,比第一顿好些[14]。
英语重形合,表达时常用关系词和连接词表明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而汉语重意合,较少使用连接词。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使用了“减”的策略,省略了原文中的关联词”but”“so”,以免增加小读者的阅读理解负担。
例6:“Well,I never would have believed it,but I guessit’s full,” Mama said.(《A Chair for My Mother》)[11]
译文:妈妈说:“哇!真不敢相信,瓶子已经满了。”[12]
译者在翻译时也使用了“减”的策略,在翻译时没有直译出”but I guess”,而是选择省略,以免使译文显得累赘、不流畅。
(二)“编、述、改”策略
中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完全忠实于原文,照着原文直译,可能并不能把源语作者想要传达给源语读者的情感体验传达给译语读者。在儿童绘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对两种语言在选词、成句、谋篇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了如指掌,在尽可能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编辑、转述、改造”等变译策略,使译文在遣词、造句、篇章安排等方面既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又能迎合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对儿童的情感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例1:绘本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是一个魔法故事,曾获美国凯迪克金奖[15]。译者没有按原书名直译为“西尔维斯特和魔法石”,中文译为“驴小弟”[16]则一下子拉近了和儿童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了亲近感;同时增加了动词“变”,符合汉语多用动词的表达习惯,而且增加了魔法色彩。
例2:经典绘本《小黑鱼》英语书名为“swimmy”,原为形容词,意为“眩晕的,模糊的”,在文中是一条小鱼的名字,译者彭懿老师联系形象的绘图,把 “swimmy” 灵活地翻译为“小黑鱼”,凸显了该书的主人公“小黑鱼”,小黑鱼作为本书的线索和“点睛”人物凭借自己的智慧带领鱼群战胜了敌人[17,18]。
例3:Something from Nothing 这本书,如果直译为“无中生有”,读者可能会不解其义,而结合故事内容,编译为《爷爷一定有办法》,小读者就能直观地感受到爷爷的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爷爷对孙子浓浓的爱,以及孙子对爷爷深深的信赖[19,20]。
例4:“Isn’t it peaceful,”said Milton.
“And isn’t it beautiful,”said Rupert.(《It’s Mine! 》)
译文:“这就是安宁!”米尔顿说。
“这就是美丽!”鲁伯特说[8]。
原文句式为否定疑问句,有汉语中反问的效果,而且原文使用的是形容词“peaceful”“beautiful”,译者选词时用了名词“安宁”“美丽”,而句式也没有照搬原文的否定疑问句,而是巧妙地用了肯定陈述,使译文简洁有力,又加了感叹号,取得了和原文同样的表达效果。
例5:Some daysshe has lots of tips,some daysshe has only a little.(《A Chair for My Mother》)[11]
译文:小费有时多,有时少[12]。
原文中的主语为she(小女孩的妈妈),按照主谓宾的方式成句,译者则根据汉语表达习惯,提炼出本句的话题“小费”,非常简短、凝练而又准确地转述了原文的含义,而没有直译那般稍显啰嗦(妈妈有时赚的小费多,有时赚的小费少)。
例6:They made such a noise thatMichael came running waving his arms and blowing his whistle.(《Make Way for Ducklings》)[13]
译文:听到嘈杂的声响,麦可急忙跑过来,他一边挥手一边吹哨子[14]。
英文原文采用了such...that这种表示结果的关联词,前一句主语为they(鸭子们),that 从句的主语为Michael,符合英语形合的特点。译者没有拘于原文的形式,而是采用了汉语借助时间顺序、上下文意义前后衔接的表达习惯,用三个短句灵活译出了图画中所展现的场景。
四、结语
绘本翻译是一种极具使命感同时又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兼具着文化传播及教育功能,而绘本对于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群体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因此,绘本译者在尽量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要适时而“变”,始终将译语读者——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特殊性放在首位,遵循翻译方法的多样性,将国外优秀绘本以最适合的方式展现给中国的小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