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临县道情的剧目及表演艺术

2021-12-30曹志芳李小娟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衬字道情临县

曹志芳,李小娟

(1.太原师范学院 诗词曲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0;2.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 小教部,山西 离石 033000;3.吕梁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西 离石 033000)

临县道情又名晋西道情,主要流行于山西临县、离石、柳林、方山和陕西吴堡、米脂、佳县等地。因围绕临县形成道情的传播圈,故而戏曲研究者将其称为临县道情。2006年5月20日,临县道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道情戏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传承进一步受到当代社会的关注。

一、临县道情的发展状况

道情孕育于唐代,经历了宋、元、明的长期发展,到清代趋于成熟。道情,源于道教音乐,“最初以歌曲形式演唱道教故事或者与此相关的道教题材,传道者通过这种形式宣传道教思想和募捐化缘。”[1]3道情经过了中唐时期的“俗讲”,会昌元年 (841 年) 之后的“新经韵”(道歌),宋代“道情鼓子词”(说唱道情),元代“道情戏”,不断发展壮大。清代乾隆年间,道情作为道家传教布道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在融合各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俗曲道情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并被搬上戏曲舞台。

临县道情在此种民间文化大环境下以唐代道歌为基础,吸收临县民歌及周边地区其他剧种的优秀成份发展而来,实现了由说唱道情向戏曲的转化。临县西邻道教发源地陕西终南山,东邻方山北武当山,本地道教盛行。因此,特殊的位置与道教文化赋予道情在临县生根发芽、繁荣昌盛的土壤。大约在元末,临县道情形成,明末清初已具规模。清代,伴随着花雅之争,地方戏兴盛。临县道情也陆续登上舞台,传播圈逐渐扩大。清中期已极为兴盛,其活动范围,除临县外,遍及今天的吕梁市方山县、柳林县、中阳县及离石区,并沿黄河传播到陕北的榆林、延安地区。临县道情班社及演员在陕北演出者不乏其人。

临县道情作为晋西道情的典型代表,清末民初有了长足发展,鼎盛时期道情班社12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临县道情迎来了新发展。1960年成立的临县道情剧团,移植上演了一批现代戏,如《夺印》《柳树坪》《李双双》等。但由于经营模式不合理、演员自身水平较低等多种原因,短短的5年时间内,临县道情剧团生计窘困,划归药材公司管理,一度趋于瘫痪状态。 1966年,道情剧团趋于解散。1968 年3月道情剧团和县晋剧团合并。1980年临县县委为了保护道情这一濒临消失的古老剧种,在财政、粮食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拨出钱粮支持该团重建,并将临县大礼堂背后的九孔窑洞划作团址,新招了 60 多名十二三岁的幼童。1981年临县道情剧团开始演出。最初,道情与晋剧同时上演,后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提升经济效益,临县戏曲几乎全部上演晋剧,道情徒有虚名,乡间俗语称“开戏回龙阁(即《算粮登殿》),杀戏满全福(即《打金枝》)”,这些曲目都是晋剧。1986 年,临县编委正式发文,同意恢复临县道情剧团,但原地方国营的性质并没有恢复,经费以自收自支为主,财政给予少量补助,只够维系剧团的简单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剧团全体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爱业敬业精神,以少量的资金,挖掘、创排了大量剧目。1988年新创排的《菜园配》《杀狗劝夫》最具代表性,这两场戏也是在戏台演出中常见的。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剧团数量增多,物价大幅度上涨,戏价却没有明显的上涨。演员的工资不能随物价而上调,经济困顿,很多人选择离开。因而,人才大量流失,有的改演晋剧,有的组成“响工”(即当地专门从事婚丧嫁娶事物的吹拉弹唱乐队),剧团已无能力排演新戏。1997 年,国家对小剧种进行了调查,投资剧团创排了《圪杈湾》,在地区调演中获奖,并得到专家和领导的一致认可。1998和1999 年,剧团举办两期培训班,补充新鲜血液,先后创作排演了一批道情小戏、道情大剧。

2002年,临县道情剧团新创排了现代道情戏《保姆》,后改编为现代道情剧《山村母亲》,获山西省“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一等奖,同时获得乐队伴奏等单项奖,并获山西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临县道情在党的文化政策扶持下,再次排演《菜园配》并进京参加“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专场演出。第二年,结合碛口旅游宣传,临县道情剧创排的《碛口古镇》作为开场大戏参加山西省第十二届“杏花奖”评比演出。

临县道情的发展离不开艺人的付出。著名的道情艺人,如郝维藩、刘斌俭、郝永华、刘全新、秦芝田、赵新宏、刘恒艾、刘荣成等,当时被称为道情“八大名角”。

2021年,山西省文化旅游厅发布《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2],临县道情属于26个濒危戏曲剧种之一,成为抢救对象。而抢救工作不仅需要政府支持,更要有懂临县方言的文人学者的参与,进行剧团普查、传承艺人访谈、收集相关剧目、音像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保存,并出版专辑。

二、临县道情的剧目内容

临县道情戏最初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属于典型的道教文化。发展到后期,其劝世功能逐渐凸显,更多的是以道情的形式传播,实现教化世人之目的。临县道情主要剧目有100多个,目前可考80多个。临县道情传统剧目可分为两类:其一反映道家内容为主的“韩门道情”戏;其二,明清时广泛流行的“民间小戏”。此外,抗日战争时期,临县人民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临县道情迎合时代的需要,与革命文艺工作相结合,运用固有的艺术形式,演唱新编的现代剧目,成为宣传政策、宣传革命、教育人民、发动群众的主要手段,是人民革命的文艺武器。此段的临县道情演出剧目,全部来源于民间,尽管文字内容残缺不全,但语言浅显易懂,地方色彩浓厚,是研究民俗文化和民俗故事的最佳资料。

(一)以道教人物故事为蓝本,反映道教思想和道家生活

这类型的道情主要以韩门道情为主,反映韩湘子出家修道的前后经过。韩门道情来源于《湘子传》,由11个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但它们可以单独上演。例如,在《经堂会》中骂道童选段,借用豆角的生长和结局进行类比教育,以达到劝解世人宽容、大度的目的,同时展现了一幅田园景象。又如,“终南山是吾家,腊月天盛开四季花,茅痷草舍无冬夏,虎皮交椅实口夸,仙桃仙果般般有,洞门外前葡萄架,这本是吾仙家景致,更不贪那荣华富与贵。”[1]23-25通过老道士之口,向世人展示了仙家与世无争、仙境般的生活,激发了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老庄》的唱词,“怀抱上渔鼓手摇简板,云游四方不忘终南山”,表达对终南山的向往。终南山作为道教名山,是道家向往的圣地。所以,在临县道情中,有大量的关于终南山的内容,反映了道家的精神追求和理想的生活状态。“诗佛”王维亦写了为数不少的关于终南山的诗作。

(二)以历史与社会生活为题材,反映民俗文化与民风民情

在临县道情中,有很多反映民风、民俗的剧目,例如《郭华卖胭脂》[3]23-25《秀才挽磨则》《借妻》《戏凤》《卖豆腐》等。这些剧目多数取材于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群众的悲苦境遇和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生活,大多属于插科打诨之剧。它的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地方色彩极为浓厚,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部分小戏后来实际上成为临县道情的主要剧目。

第一,剧本故事贴近生活。例如《郭华卖胭脂》一剧,故事来源于民间,讲述了王月英和郭华通过买胭脂而生出的爱情故事。《借妻》即张古董借妻,反映出民间的家庭生活和男女之间惟妙惟肖的关系。《戏凤》一剧,通过明武宗微服私访梅龙镇,调戏妇女李凤姐的故事,寄戏谑于戏曲中,实则意在突出其教化作用。

第二,从剧本的名称来看民俗意味浓厚。《秀才挽磨则》又名《《秀才挽蔓菁》》,蔓菁在临县方言称为磨则,该剧目的民间色彩颇为浓厚。蔡秀才的妻子劝解丈夫忍耐、等待、努力,她唱到,“忍耐多则一半载,苍天会把眼睁开。鱼龙变换跃出海,否极自然泰得来。”这番富有哲理的言语也让其形象更加高大,反映了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体现了勤劳朴实的阴柔之美。此外,《唤妹子》《卖豆腐》,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其民间韵味。

第三,临县道情中也有大量的地方方言,这更增加了该剧目的地方色彩。例如,“扎眼”意即尖酸刻薄,“月米”指月亮,“现的”指丈夫,“圪楞楞”指台阶,等等。大量方言俗语的存在,使临县道情的民间意味更加浓重。如《揽工》中,“早起担水,前上送粪。”“早起”意即早晨,“前上”即上午,都是典型的临县方言。

此外,临县道情在演出时会和“伞头秧歌”混杂进行,称为“大会子”。“伞头秧歌”是临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它们二者的结合,更加重了临县道情的民俗意蕴。

(三)结合时政,反映当地人民的生存现状

反映当地人民生存现状的临县道情多为现代道情戏。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现代道情戏多是与革命文艺工作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临县道情剧团成立后,先后上演了五十多个现代戏,教化作用明显增强。新时期,临县道情多创排了地方小戏,贴近农民生活,丰富发展了演唱内容。临县道情的民间艺术成分大大增强。其中《朝阳沟》利用古话俗语“山难易性难改,知人知面人心难猜”,讲述下乡故事;《李双双》中鬼喜旺半天吃了一张饼,让人又喜又心疼。《菜园配》《杀狗劝夫》《圪杈湾》《小二黑结婚》等都是经久不衰的剧目。《菜园配》讲述了新时期新政策影响下,婆媳关系出现新的趋势——和睦成为新主流。《小二黑结婚》是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和小说相比,该剧用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封建家长的迷信,追求婚姻自主,全新的婚姻观逐步深入人心。《社长的女儿》意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可以说,这类剧目贴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戏曲的教化作用更明显。

此外,临县道情还有一些传统剧目《算粮》《喜荣归》《双锁山》等,大部分剧目情节来源于晋剧。只是用道情的形式演出,无特殊之处,故而,该文不在赘述。

三、临县道情的舞台表演艺术

临县道情属于道情系统中的北路系统,民俗意蕴浓厚,地方色彩浓郁。因其拥有灵活的表演方式,且善于利用衬字和虚字,广受听众欢迎。

(一)表演方式灵活

临县道情最大的特点是表演方式灵活,相对而言,较少受到空间等的限制,对舞台的要求也较低。可以说,只要有一块空地,就可以表演道情。灵活的表演方式也为临县道情获得更多的听众。从演出行当而言,像晋剧一样,红、黑、生、旦、丑行当齐全,文场、武场兼具,但不同之处在于以“二小”或“三小”为主构成角色体制。在化妆方面,演员没有强制要求。着装也没有太多限制,多以单色为主,杂色偏少。它的这一着装和晋剧相比,明显素净很多,表演起来也更加灵活。须生的表演与晋剧有着明显差别,以稳健的坐唱为主,保留了道情说唱的痕迹。

临县道情牢牢抓住文化服务对象——农村劳苦大众,吸收了临县的民歌小调成分,极具生活气息。其音乐唱腔清爽活泼、明快开朗,音乐婉转缠绵,曲调开朗而流畅,充盈了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为当地及吕梁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临县道情在表演程式、伴奏乐器、艺术风格、班规习俗上均受到了中路梆子的影响,表演生活化。临县道情戏的表演不像大剧种那样有固定的程式化的动作,而是用生活化的动作去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除了表演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门的戏外,由于音乐轻快、活泼,更善于表现喜剧方面的戏。60年代,最受群众欢迎的道情戏就是《烧窑》《叮嘴》《打面缸》。

(二)善用衬字和虚腔

临县道情语言通俗,接近日常生活用语。其唱词和说白均由民间艺人自创而成,口语化极浓。同时衬字、虚腔利用得当,避免了衬字虚腔淹没唱词的缺陷,唱来明快热烈,巧夺天工。例如《翻身道清》就是运用“七字调”“十字调”,巧妙应用衬字虚腔的典型范例。它的特点是突出唱词,将衬字集中用在了填补虚腔。开口即唱“太阳出来满山红”,演唱时处理为“太阳一出来咳呦号哎咳哎咳哎咳咳咳咳——满山红哎哎咳哎咳依呀”。又如《合凤裙》运用七字调,开口唱“二爹娘哎咳哎咳哎咳咳咳咳——去伴驾哎咳哎咳呀”。虽然衬字不少,但由于集中用于填补虚腔,既不影响唱词,又以明快热烈的衬字抒发了感情,节奏感强、旋律优美,因而深受听众喜爱。

四、小结

临县道情源于道教文化,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艺术风格渐趋贴近民众生活、贴近现实,充盈着生活情趣。其民俗性、幽默性是深为观众喜爱、不可缺少的属性。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临县道情遇到了发展瓶颈。演唱时频繁出现的“呀、哈”等衬字和俗语唱词,曾一度是其特征的显示,此时,也成为限制发展的因素。当下戏曲文化整体衰落,道情作为濒危戏种,受众的缺失、经费的短缺、艺术的提升,是其必须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如何使道情表演艺术趋向精致典雅、短小精干成为当下道情戏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临县道情不仅要吸收继承,更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创造铸新。一方面,遵循山西省对戏曲文化的保护拯救方针,发展一批学者,搜集保护临县道情的旧有成果和资料;另一方面,临县道情可进一步培养专业人才,根据自己的优势,有比较、有选择地博采晋剧、秧歌、民谣、三弦书、民舞、小品等众长,融会贯通,发展创造新剧目,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猜你喜欢

衬字道情临县
义乌道情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
山西临县举办电商峰会助力乡村振兴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擎起健康扶贫旗 共筑百姓幸福梦 山西科技志愿服务健康科普活动在吕梁临县成功举办
词“衬字”说研究
走村入户送温暖 扶贫慰问暖民心 山西省种子站赴临县开展帮扶慰问活动
也说曲中的衬字
坚质浩气 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
浅析地方小剧种的发展前景
临县“15岁当干部”乡党委书记曹莉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