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春雨意象研究
2021-12-30郭文睿
郭文睿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31)
春雨夏花、秋风冬雪,是古代生活环境中最容易获得的审美对象,加之农业社会对自然节律变化的敏感与依赖,自然景物一直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歌咏对象。对于农业发展而言,春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它昭示了人民群众对丰衣足食的期盼和渴望,人们普遍认为春种时风调雨顺,秋收时就能获得丰收。春雨对古代生活的重要影响,导致古代文人对春雨寄托了多样化的丰富情感。
一、春雨意象概述
农业作为“国本”,一直以来,都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制约,所谓“靠天吃饭”便是传统农业面对气候制约的生动表达。春种秋收的生产模式,决定了土壤只有经过雨水润泽之后,播种才有可能获得丰收,这也就导致人们将大多数的收获希望都寄托在了春雨上。春天的雨是轻柔的,绵密的,多情的,如诗如画的,古往今来深受文人们青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众多描写春雨的诗句中,杜甫的《春夜喜雨》被誉为“传出春雨之神”;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也用白描的语言描绘了春雨的静谧与唯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绵绵的春雨似乎更能勾起诗人们的愁思。南宋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多了几分淡淡的忧伤之感。北宋词人秦观的《浣溪沙》更是愁绪如丝:“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春雨绵绵,飘洒在古诗词中的春雨,无论是欢欣抑或哀愁,总能给人一种别样的情怀和触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春雨的重视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正是这种与农耕文明的紧密联系,才使得春雨开始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崭露头角,乃至形成一种寄托深刻情感的文学意象。
关于春雨意象,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所提及,《诗经》在描绘春雨时并没有将其直言为春雨,而是称之为“甘雨”,或者是“灵雨”等。比如在《诗经·小雅·莆田》中就描述道“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中就以“甘雨”代指“春雨”,该句描绘的也是古代农民为秋收祈雨的场景。另外,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墨客广泛以“喜雨、时雨”来代指春雨,这种描绘方法最早出现在曹植的《喜雨诗》,其中以“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中的“时雨”描绘了“春雨”,该诗句的主旨意思为:春雨果然是知道时节的,就在它该下的夜晚来临,伴随着阵阵雷声,向人们昭告了秋季的丰收。全诗未提及一个“喜”字,但读者皆知这种预示着秋季丰收的春雨怎能不称之为“喜雨”呢?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中,很多文人墨客将春雨视作祥兆,并通过文字将底层农耕生活彻底展现出来,通过文人的一词一句,春雨意象的基本意义也逐渐形成。这也就是早期诗歌作品中的春雨意象。到了唐代之后,大部分的文人墨客都开始在春雨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对春雨的审美意义和情感表达进行了进一步具体性的描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春雨的情感内容和意象内涵。再加上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创作背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导致不同时期的文人在描述春雨的时候都会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春雨的描述形式多种多样,代表性的有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中的“烟雨”;刘长卿《别严士元》“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中的细雨;郭沫若《长春集·洪命熹副首相陪游金刚山赋诗见赠步原韵奉酬》“霜叶醉酣酥雨里,银河拜倒彩霞边”中的酥雨,以及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传达的感情基调也是不同的[1]。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之后,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春雨意象所传达的情感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其中蕴含的审美意义也变得越来越深化。乃至今日春雨意象也已经成为一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鲜明的文学符号,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通共情。
二、春雨意象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如丝雨”
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为表现春雨“细”的特点多会采用“如丝”进行比喻,所以本文的“如丝雨”泛指细雨。“细雨”主要是用来描述春雨雨量较小、淅淅沥沥犹如丝缕的一种别具美感的画面,文人常用该词语对春雨进行描绘。而细雨也是我国古代诗歌描写的重要自然物象,在我国古代常常都会以“细雨”来描述春雨。比如《诗经·东山》中的“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就是通过迷蒙的细雨表达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回乡希望渺茫的绝望之情。而到了唐朝,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借助“细雨”来描绘春雨,比如“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等。通过作者不同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雨所具备的自然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带来一股生命的力量感。除此之外,古代文人还常常以“细雨”二字来表达春雨的纤细、柔美和空蒙等特点。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就在《水槛遣心二首》中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充分表达出了春雨的清新和明丽。另外,宋代诗人陆游也常常会在描写过程中提及春雨意象,共创作过20多首关于春雨意象中“细雨”主题的诗词[2]。
(二)“烟雨”
春雨轻细如丝,飘渺轻灵,迷离朦胧,给人梦幻般的视觉美感与享受。江南地区的春季,没有北方的寒风,所以春雨更显飘渺朦胧。柔和细微的春雨在外形上与轻烟相似,所以“烟雨”便自然代指春雨,甚至会在不自觉间就将“烟雨”和江南相互联系[3]。唐代诗人谢良辅就在《状江南·仲春》中,以“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描绘出了江南地区二月春雨犹如轻烟的朦胧美,尤其是“色如烟”三个字更是将春雨中的纤细和绵密充分表现了出来。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也将春雨作为了主要的描述对象,以江南地区为创作背景,并在作品中紧紧抓住了“春雨”和“佛寺”这两个最具特色的江南景观营造出了一种迷离神秘的江南图画,表现出了江南地区的美好春景[4]。还有明代杨基《梅杏桃李》:“惆怅先生归去后,江南烟雨又蒙蒙”;明代女诗人王凤娴《引庆和》: “洛阳三月雨如烟,添得离人思黯然”等,在这些作品中,“烟雨”在迷离朦胧、轻灵飘逸的美感之外,又增添了一种淡淡的悲伤,不但使读者借助“春雨”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也丰富了“春雨”的美学意蕴。
(三)酥雨
对于古人而言,不同时节的雨会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三月霏霏的春雨,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到人间,如芒,如线,丝丝缕缕,飘飘扬扬,平静安然[5]。春雨来袭,让人心境格外宁静,眼前浮现出一幅被烟雨洇湿、柳条飘荡、韵味悠长的水墨丹青。居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在该首诗中,诗人以“润如酥”三个字准确表达出了春雨的温润。
(四)杏花雨
杏树是一种广泛生长于我国的果树,同时杏花也是春季的一种代表性较强的花卉,花期涵盖清明节气,因此,杏花开放自然便成了美好春光。相应地,杏花开放时节的春雨,便有了“杏花雨”之名。宋代僧志南《绝句》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代韩淲《桃源忆故人》“杏花雨里东风峭,不比寻常开了。枝上飞来多少,人与春将老”都是例证。前者用“杏花雨”赋予春雨视觉和嗅觉,后者在“香甜”的杏花雨中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借助杏花,春雨在嗅觉、视觉和情感维度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
(五)桃花雨
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降雨也会变得频繁,雨季结束桃花随之凋谢[6]。因此,“桃花雨”也是古代文人用于代指春雨的重要表达。将桃花和春雨结合,情感机制与“杏花雨”相似,都为无色无味的春雨增添了视觉与嗅觉的内涵,同时又可在春雨中联想桃杏的香甜。明代唐寅《桃花雨过图》“桃花雨过水连天,古树高岸乱玉泉。独立溪头穷物理,不知斜日落平川”,“桃花雨”不只是简单的春雨,甚至还引发了诗人穷究物理的哲思。明代袁宏道《桃花雨》“浅碧深红大半残,恶风催雨剪刀寒。桃花不比杭州女,洗却胭脂不耐看”,诗句中没有对春雨的喜爱,反而却因“洗却”桃花的“胭脂”而称之为“恶风催雨”,本质上,也是在惋惜美好春光的短暂易逝,只不过春雨在此处由惋惜对象变成了摧花的“凶手”。宋代刘次庄《敷浅原见桃花》“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桃花在春雨中凋零,诗人却没有伤感哀怨,一双燕子在飘落的桃花瓣中飞来,为诗境增添了生机,“桃花雨”作为明丽春景的一部分,和“双燕子”一同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三、春雨意象的情感蕴意
春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中,文人们以春雨寄托不同的情感。所以,春雨意象成为我国古代文人一种独树一帜的情感寄托。古代文人会因为春雨伤花而产生惜春之情,但又因为春雨绵绵引发无尽愁思,或者会由于身在异乡又遭遇春雨从而引发其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不论古人将怎样的情感寄托于春雨,都能够为春雨意象增添一定的文化韵味。春雨在古代文学中有两种不同的情感描述[7],其中一种是对于春雨滋润万物的赞美,另一种则是针对春雨伤花的伤感之情,从而引发一种对时光易逝的感叹。“恨春、惜春”的意识[8]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到了唐宋时期,以“春恨”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达到了创作高潮,这一类型的作品充分表达出了作者对春雨滋养花开却又摧毁花开的怜悯之情。通过对春雨绵绵不绝和淅淅沥沥的描写传达出了文人细腻安然的性格特征,彰显了古代文人内心的敏感和春雨意象的引人触动[9]。对于古代文人而言,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是最容易引起人的愁思的,这种情感就犹如春雨一般细腻轻柔,让人隐隐作痛。也正是因此,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常常会以春雨来描述文人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这样的描述方式更能够通过春雨意象抒发出作者的情感。实际上,思念家乡、怀念亲人朋友,以及离别思念之情传达的情感是非常相似的。只是一般情况下,文人墨客在描述思念家乡亲人的时候都会借助春雨意象中细腻的情感来表达,同时作者在进行这一类情感表达的时候还常常会以清新的文字和明媚的景色相结合,形成一种乐景衬悲情的鲜明对比,提升了诗歌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情感寄托之外,春雨意象有时还能够彰显出文人一种闲暇的志趣[10]。由于在农耕社会中,春雨来临的时候很多耕种活动和户外进行的工作都不能进行了,所以就导致很多每日忙于劳作的农人都能够在春雨劳作的时候“偷得半日闲”。也正是因此,我国古代诗歌作品常常会借春雨来表现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和志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春雨”不但承载着人们对收获的热切期盼,还寄托着诗人的哲思与情感,甚至还部分塑造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品格。春雨轻柔温和,内敛却又饱含生命力量,与儒家推崇的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内核相同。春雨,连同山川、江河一同从自然进入文学审美和人格修养,体现出中国人物我和谐的自然观与世界观。春雨意象,作为联通心灵与自然的意象群中的典型,不但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为自然风物增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