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与价值典范研究

2021-12-30梅瑞斌王晓强赵津苹马廉洁

关键词:立德课程思政思政

梅瑞斌,包 立,王晓强,韩 杰,赵津苹,马廉洁

(东北大学 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随后各高等院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落实“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秉持“全方位、多渠道、深融通、大创新”理念,以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为思政渠道,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教育资源,有机融通思政育人于课堂教学活动和过程。据CNKI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曹文泽[1]教授在《学习时报》上发表“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以来,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已成燎原之势,从义务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国内众多教育工作者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理论和实践应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理论和应用成果。图1所示为2016年至2020年第一季度期间“课程思政”研究文献数。2016年仅有1篇文献,而2019年一年发表的“课程思政”教育文献达1341篇,高出2018年的3.4倍,2020年仅第一季度就已录用发表257篇,“课程思政”已成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热点。

图1 课程思政研究趋势(数据来源CNKI,主题词:课程思政)

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给出了“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引领带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高等教育目标[2]。

“思政”一词古意为“思行善政”,出自汉·王充《论衡·感类》:“太戊思政,桑谷消亡”,在《隋书·循吏传·柳俭》中说“时高祖初有天下,励精思政,妙简良能,出为宰牧”。“思政”一词多指“思想政治”的缩写,其意义超出了词的本意,范围更宽、意义更深,在教育教学中可引申为“思想政治教育”,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与培养,故“课程思政”可理解为“通过课程或课堂教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与培养”。在当今世界“危、机共存”环境以及“和平与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正确分析、判断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中国伟大复兴之路梦想追求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一、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构建

(一)立德树人引领课程思政体系核心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立“德”树人的“德”广指“大德、公德、私德”,与德智体美劳中“德”的含义相同,主要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素养三个方面[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教师节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教育部明确指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立德树人[2],几乎所有高校均将师德师风作为评职晋级和评奖评优的最重要条件,而“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标准,故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检验标准,构建“保障、实施、评价”三级串联反馈机制,优化高校学科体系、专业体系及课程体系。

(二)考核激励提供课程思政实施源动力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学校应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突出问题,学校应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或研究中心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主体工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明确行政管理、职能服务部门以及教学单位等部门主体责任,制定实施相应的政策文件。依托组织部从党建和基层党组织入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先试先行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宣传部的宣传作用,打造大思政校园文化,依托教务处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价值总引领。资源保障方面,提供软硬件平台,拓展思政元素挖掘、获取和建设渠道,积极开展培训交流和观摩等;资金保障方面提供专项专用资金,简化拨付、审核和报销等程序流程;人员保障方面实施专人专责,落实主体责任,做好制度建设、目标规划和统筹安排;在制度建设、方案制定和目标规划方面优化顶层设计,配套修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倾斜课程建设及教研教改项目资金资助重心,各部门年度工作任务中明确课程思政预期年度计划和目标任务。教师是课程讲授的主体所以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通过系列考核激励机制推动教师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源泉。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部门年度考核主要指标,评优评奖活动中优先考虑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线教师,从政策制度上倾斜、重点资助和选树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课堂及教研教改活动,注重组织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观摩会、交流会和培训会,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三)教学驱动打通课程思政建设主干道

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的载体是课程建设,实施的平台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课程思政应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教务处应发挥主体作用,以本科教学为主阵地,协同各部门充分发挥各教学单位优势,畅通以课程思政体系为主干道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脉络。从本科教学体系出发,围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组织学院、系、教研室各级各层教学单位、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凝练课程建设经验,并在教学考核与评价中给予激励。要激励促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和监督力度,健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信息反馈、分析、改进优化过程,真正提高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和课堂教学的融入水平。

(四)效果评价检验立德树人成效

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共进、协同发展作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入应切实做到思政育人内容和环节在教学活动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播种时润物无声,结果时硕果累累,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听课评课体系以及教学竞赛、教学成果评选等环节。基于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部门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评估立德树人成效和思政元素融入是否润物细无声,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抓好评价基础上将好的评价结果作为典型进行宣传,树立标杆,推送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成果和建设体系。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实施机制和评价机制工作中,注重立德树人既是任务又是检验标准,并和育人目标遥相呼应(图2所示)。

图2 课程思政实施保障体系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典范与融入

(一)课程思政价值典范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依据学科、专业特点坚持人才培养为中心,成果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补充课程内容、思政案例等,做到课程知识之间有衔接、育人成效之间有继承,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针对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教育课程,要明确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专业实验实践类课程,要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知识应用的深度融合与衔接,强化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和探索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拼搏能力和坚忍不拔精神意志,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土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图3 价值典范体系

(二)课程思政价值典范挖掘

课程思政建设与落实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价值引领作用体现应贯穿所有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涉及农业、科技、军事、文化、历史、地理、天文、医学、哲学等各领域,这也符合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追求。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还是实践课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事物发展规律[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人做事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作为价值典范体系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靶向定位(图3所示),将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典范转化为课程思政案例,基于课程章节知识点设计,通过人物传记、哲理故事、诗词歌赋、时政要闻等载体形式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引导当代大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使命”的时代新人,激发他们不断朝更高目标迈进,构建全课程教学育人格局。

(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凡是积极向上、宣扬正能量的词汇和范例均能成为课程思政的辐射点,因此课程知识内容中蕴涵的思政元素众多,而唯有抓住核心词汇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6]。“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可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是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与落实推进中的重要词汇,其中爱国是核心词汇,因为没有爱国情怀的大学生不具备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总书记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等名言名句;钱学森和华罗庚等冲破重重阻挠归国并奉献一生的故事,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诗词,以及2020年初疫情期间众多医务工作者奔赴湖北疫情灾区的感人故事中均蕴涵了爱国情怀,可以作为课程思政案例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

(四)课程思政实施主体

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老师,载体是教学资源。打铁还需自身硬,干事必须本领强,教师应有坚定信念,以育人为己任,以“四有好老师”为信条,自己率先垂范,强化学习思政案例、剖析挖掘思政元素、收集构建思政价值典范,恰当设计教学环节,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功成见效。通过自身学习和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通过引进可复制、可分享的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可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率。另外,教师不仅应将课程思政融入一线课堂教学,更应该在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与优化、修订教学大纲、撰写教案、课件制作、教材编制等方面有重要体现。本科教学活动中应以思政育人为主线融入到课堂授课、作业评判、教学研讨、实验实训、测试考核等各个环节,进而协同教学团队或基层组织形成具有学科特点、专业特色、课程特质的课程思政体系。

(五)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当今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创新型人才,专业教育不仅要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也要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只有做好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发挥课程主渠道,种好责任田,继而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在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通过程中务必注意课程教学的主体为知识传授,思政教育主要起品德塑造的辅助作用,不可本末倒置,一门好的“课程思政”课必须建立在一门好的课程教学基础上,不能过于突显思政育人内容与环节。一方面,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各知识点与思政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元素挖掘准确,案例构建合理,可以与思政课程老师一起探讨研究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而找准知识点内涵与思政元素及价值典范的契合点,依照专业知识内容逻辑体系,以无缝衔接和巧妙注入方式,建立起“专业知识—思政因素”相互交融的统一体。另一方面,保证章节知识点及价值典范的引入导出的设计恰当,不能简单生硬地将专业知识和价值典范放在一起,而要采用适当的融合方式,将思政因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如果僵硬地将思政元素拼凑、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反而减弱课程的知识传授效果。还有就是整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内容和环节不可过多,最好不超过课程教学内容的五分之一,禁忌将一节专业课堂变成“思政教育课”、“品质修养课”或“心灵鸡汤课”。

猜你喜欢

立德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