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田:丝路上的中华美玉之乡

2021-12-30程遂营

传记文学 2021年12期

程遂营

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

和田古称“于阗”,位于昆仑山脉北麓,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一座拥有2000 余年历史的绿洲城市。不过,很多人熟悉和田往往是因为和田玉。在学术界,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种看法: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就已经有了一条从和田通往中原的“玉石之路”。有学者甚至主张把“丝绸之路”的名称改为“玉石之路”。一时间,和田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丝绸和玉石都是往来“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那么,在古代的和田,丝绸真的没有玉石重要吗?中国有很多地方都产玉石,和田玉为什么那么出名?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真的就已经有了一条专门运输玉石的“玉石之路”吗?想要了解这些问题,就要先从和田与丝绸的关系说起。

神秘织锦:尼雅遗址中的“中国”密码

1995年,一支文物考古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处男女合葬墓。这是一座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墓葬,距今1500年以上。在墓葬男主人的胳膊上,人们发现了一块色彩艳丽的织锦。据推定,这块织锦是男主人生前引弓射箭时系在胳膊上,用来保护胳膊的护具,因此称为“织锦护膊”。此件文物一出土,便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我国出土的古代织锦不少,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就是典型,不仅丝帛的织造工艺非常高超,而且帛书上还书写着《老子》《易》等珍贵的文献。那么,这件在和田出土的织锦,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是它的工艺水平高吗?这块织锦并不大,只有18.5cm×12.5cm 见方,但却织造精细,用蓝、绿、红、黄、白5色织出,色彩艳丽,应当出自汉代官方设置的丝织作坊,不是一般的民间织物。同时,这件织锦的纹样别致,上有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古代的瑞兽,以及祥云和瑞草,显得充满吉祥,非常喜庆。不过,在我国出土的织物中,织造精细、寓意吉祥者也并不少见。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

是它的历史价值大吗?根据墓葬规格和其他出土文物等相关佐证资料判断,墓主人可能是汉晋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汉晋之际在和田地区出现的一个小城邦国家)的国王。这位国王生前可能喜欢骑马射箭,所以这件织锦大概是他射箭用的护具之一。但至今,墓主人姓甚名谁、做过什么事情等都不为人所知,其历史价值也因而打了折扣。

这件织锦的工艺水平和历史价值都不足为奇,到底是凭什么震惊了世人呢?原来,是因为这件织锦上两次出现的8 个大字: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这8 个大字用篆体织就,端庄工整地排列于织锦的上下两端,显得特别醒目。

人们乍一看到这几个字,就吃惊不小:“五星”是不是指五星红旗?“中国”是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难道古代和田人先知先觉,早就预言了五星红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东方的诞生吗?

当然不是。那么,这8 个大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说“五星”。它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五星红旗上的五星,而是指先秦时期天上的5 颗行星: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到了东汉,结合阴阳五行学说,人们把这5 颗行星分别称为金、木、水、火、土五星。再说“中国”,它在先秦是一个地理概念,指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及中原一带。还有“东方”,它是指古代星占术中特定的天穹位置。

“五星出东方”是指金、木、水、火、土5 颗行星在某个时间会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这在天文学上叫做“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由于5 颗行星都在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五星聚在一处的概率很小。所以,“五星出东方”被看作一种天象奇观。

古代流行星占术,往往通过观测天象,来辨别人间的吉凶祸福。诸如五星齐聚东方以及日食、月食、彗星等一些罕见的天象,往往被古人看作上天意志的表现,对应人间的战争胜负、治乱安危、年成丰歉、水旱灾害等。五星同时在黎明时分出现在东方的天际,当然会引起古人的敬畏和重视。《史记·天官书》中曾说:“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五星本来分别处于天穹中不同的位置,而齐聚东方,就被视为五行之精华相聚在一起,是一种吉祥如意的天象,适合帝王作出任何决定。所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术里的一句占辞,不止一次地出现。

既然五星齐聚东方这么难得,那么,和田尼雅遗址中织锦上的这句占辞,是否意味着当时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或者和帝王的一些重大决定相对应呢?

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也带着这个疑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约在西汉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前后,曾经出现过一次五星齐聚东方的天象奇观。而就在这一年,汉宣帝派出了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赵充国出征,去征讨位于青海和河西走廊的羌人部落,并取得了胜利。而就在这次军事行动的第二年(公元前60),汉朝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正式对西域行使主权。这件织锦很可能就是汉朝征讨羌人军事行动的实物见证。

不过,这件珍贵的织锦是怎么到了和田呢?

考古学家给出了两种推测:一种是,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作为丝路南道必经之地的和田,贸易交流和人员往来相当频繁,这件织锦可能通过朝廷赏赐或者民间贸易的形式传到了和田。另一种是,墓主人是精绝国的国王,精绝国军队与汉朝军队间也不时发生战争,而这件织锦很可能是汉军的遗物。这位国王对织锦的美丽,以及图案中所表达的深厚文化内涵充满了敬仰,所以生前用它来作护膊,死后则当作了随葬品。

而笔者则有不同的推测,这件织锦很可能是当年赵充国将军西征过程中军中携带的吉祥织锦,这样的织锦可能不止一块。在此期间,其中的一块通过丝路南道传到了和田。因为它的独特和珍贵,成为了精绝国国王的御用品,国王死后又跟着他陪葬到了地下。因为和田地区的气候十分干燥,利于保存织物,所以留存到了今天。

但无论是何种可能,都可以说明同一个道理: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和田作为一座丝路古城很早就已经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中原文明对和田地区的影响很深,而织锦中的8 个大字,则饱含了古代和田人对于大一统国家的认同。

尼雅遗址中这块织锦的出土首先就把和田与丝绸的关系拉得很近。后来,根据《大唐西域记》《新唐书》的记载,结合和田地区佛教壁画中反映的情况,我们推测:

首先,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养蚕、缫丝技术通过和田传到了西域;后来,又传到了西亚和欧洲各地,对于繁荣“丝绸之路”意义重大。

其次,在唐朝时期玄奘取经经过和田的时候,那里已经成了西域地区最早全面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城市。从此,桑蚕养殖业和丝绸纺织业在和田扎下了根。这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而且有力促进了和田城市经济的发展。

不过,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原地区考古工作中一批批精美玉器的出土,人们的目光投向了和田的美玉。一时间,人们似乎忘却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带给人们的震撼,纷纷去品评和田玉带给中原文化的影响,一条并未受到学术界关注的所谓“玉石之路”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那么,和田玉到底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原的?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存在一条早于“丝绸之路”的“玉石之路”呢?

妇好墓里的和田玉:“玉石之路”的古老证明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大墓。墓主人叫妇好,是距今3000 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商王武丁的配偶,生前地位显赫。据甲骨文记载,她曾经多次带兵出征,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

妇好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极为丰富。其中出土玉器756 件,包括玉玦、玉刀、玉戈、玉璜等,但殷墟所在地安阳并不产玉。那么,这么多的玉器是哪里来的呢?

在发掘现场,正好有一位玉雕专家,经他目测,其中的大部分玉器的原料应是来自和田的和田玉。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产玉地点有200 多处,其中辽宁岫岩玉、陕西蓝田玉、河南独山玉等都很有名。那么,怎么能够确定一件玉器的原料就是和田玉呢?

和田位于昆仑山脉的北麓。自古以来,高大雄伟的昆仑山就被中国人视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由于历史上特殊的造山运动,在昆仑山海拔3000 米以上的高山岩石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巨大玉石矿藏,所以昆仑山被称为“玉山”。生活在昆仑山脚下的和田先民在长期的观测中,很自然地就发现并使用了昆仑山出产的美玉。

和田玉属于透闪石,矿物的杂质极少,质地光洁细腻,手感厚重,温润柔和,富有光泽,坚硬耐磨,不易碎,虽有棱角但不伤人。而且,和田玉敲击时,会发出优美的声音,给人以悠扬至远的感受。这些天然特性,为其他玉石少有。

中国人自古就相信玉石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佩戴玉和使用玉,可以使人保持与天地相接的精神气,消灾避祸,富贵平安。同时,玉石又正好与中国人所追求的含蓄而不张扬、坚韧而不懦弱、包容而不狭隘的民族品性相符,自然为中国人所喜爱。不过,由于其独特品质和稀缺性,进入中原后,和田玉始终属于奢侈品,是权力、地位、财富和神灵的象征。

因此,妇好生前应该使用了大量玉器,死后同样用大量玉器陪葬,充分显示出她尊贵显赫的地位。但具体到妇好墓出土的玉器,怎么能够进一步确认它们的原料属于和田玉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考古学家对其中大部分玉器进行了检测,得出了一系列数据,再将这些玉器的化学成分数据与和田玉的化学分析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了极高的吻合度。由此可以认定,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部分玉器的玉料是新疆的和田玉。

大家知道,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是在汉武帝时期,距今也只有2000 多年的历史。而妇好墓中大量玉器的出土意味着,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1000 余年,和田的玉石就已经大量进入了中原,以和田玉为原料的玉器成了贵族阶层的爱物。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不过,令人吃惊的事还在后面。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增多,在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可以认定为由和田玉制作的玉器。

这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说明,和田玉进入中原地区的时间可以上溯到6000 多年以前;而中原地区大规模使用和田玉作为玉器原料的时间,不晚于3000 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证明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的确存在一段轰轰烈烈的“西玉东输”工程,一条从和田通往中原地区的“玉石之路”早已开通。这条路线主要有两个走向:

一条是南路,从和田向东,沿昆仑山北坡到民丰,再向东到楼兰,经阳关进入敦煌,入河西走廊,然后进入中原的西安、洛阳、安阳等地;另一条路线是北路,从和田向北,经喀什、库车,然后沿天山向东经吐鲁番、哈密,在玉门关进入河西走廊后,与第一条路线重合。由于南路路途远、风沙大、绿洲少、人烟稀,所以北路成为了玉石输入内地的主要通道,并因此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西玉东输”印记,敦煌附近的玉门关就是其中之一。

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一座关隘,是和田玉输入中原的第一道关隘。玉门关之所以不叫“丝门关”,也不叫“茶门关”,说明了什么?这里首先是玉石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然后才成了丝绸、茶叶输出西域的通道。而且,与丝绸和茶叶贸易相比,这里的玉石贸易相对更加频繁,持续的时间更久,也更具影响力。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人

这就是说,先有“玉石之路”,后来才有了“丝绸之路”;以和田为起点的“玉石之路”,反过来就是以中原为起点的“丝绸之路”。

和田和中原地区相隔数千里,但却因为一块块精美的和田玉紧密联结在了一起。那么,大量和田玉进入中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反过来,和田玉的开采和运输又给和田这座城市留下了怎样的遗产呢?

玉德:和田玉与中国人的美玉情结

西方人喜欢钻石,中国人青睐美玉。由于和田玉储量大、质地好,自从“玉石之路”开辟之后,一直到清代,和田一直都是我国玉器的主要玉料来源地,和田玉又被称为“中国国石”“中国玉”,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做工之精、影响之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相比的。

据考证,玉指“石之美者”,即美丽的石头。“玉”字最早见于我国的古老文字甲骨文中,写作“丯”。这是一个象形字,像三块玉用一根绳子串联起来的样子。

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共收录以玉为部首的字100 余个。据粗略统计,现代词语和成语中,与玉相关的就有500 多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凡是与玉有关的词语,大都与尊贵、高尚、美好、典雅有关。比如,“玉山”指王母娘娘所居住的昆仑山;“玉玺”本指皇帝专用的印绶,后来变为皇室的代称;“玉颜”指貌美的女子;还有“金玉满堂”“金玉良缘”“金口玉言”“金科玉律”“金枝玉叶”“琼楼玉宇”“冰清玉洁”“玉树临风”“亭亭玉立”“怜香惜玉”“守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莫不如此。

世界文化史上,只有中国人用这种美丽的石头来解说自己的精神境界,将玉石的自然特性人格化、道德化、神圣化,形成厚德载物的“玉德”。而和田玉又是玉中精品,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不少爱和田玉、敬和田玉,甚至痴迷于和田玉的人物,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是一位和田玉的痴迷者。

乾隆皇帝一生作了很多关于和田玉的诗歌。其中,有一首名为《和阗玉》的诗这样写道:

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

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

乾隆皇帝一生作诗很多,大多为纪实之作,带有叙事性,没有刻意雕琢。这首诗就是他从不懂和田玉到爱惜和田玉的一段自白,证明他原来只知道和田玉的美名,但和田玉是如何从昆仑山产出的,他以前并不清楚。不过,乾隆皇帝一旦知道了和田玉的珍贵,一生中便再也离不开和田玉了。

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中有一座巨大的和田玉雕作品,就是当年乾隆皇帝痴爱和田玉留下的杰作。这件作品名为《大禹治水图》,由一块完整的和田青玉雕刻而成。大禹是民间的圣王,“大禹治水”是数千年来民间广为传颂的伟大功绩。该作品即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苍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大禹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开山治水。整座玉雕高2 米多,宽将近1 米,重达5000 多公斤,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一座和田玉雕,被称为“玉山子”。历代封建帝王都以法先王,学尧、舜、禹来标榜自己,乾隆皇帝也不例外。这件“玉山子”就是他借助大禹治水传说,希望为自己博得千古名望的得意之作。

一块重达上万斤的巨大玉料是如何从和田开采的,之后又是如何运输到北京的?再后来又是如何雕刻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的呢?

这座“玉山子”的玉料采自和田的弥勒塔山(一称“密勒塔山”)。弥勒塔山是昆仑山的支脉之一,那里的玉久负盛名,在3000 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就开始开采了。到了清代,弥勒塔山玉的开采规模更大,有时候,多达两三千人在这里同时作业。但采玉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为弥勒塔山海拔三四千米,气温低,气候寒冷,采玉工人往往要冒着凛冽的寒风,爬上险峻的冰山,在空气稀薄的状况下,挖山掘洞,从岩石中开采玉料。

开采巨大的玉料固然不易,把重达上万斤的巨大玉料从和田运送到万里之外的北京更加艰难。由于玉料巨大,运输困难,仅仅运输就花了3年的时间。

玉料运到北京后,由内务府造办处专人负责策划、设计,而后再转运到扬州进行雕刻。两淮盐运使调集全国顶尖的玉雕工匠具体雕刻,前后花了7年的时间,换了好几任两淮盐运官员,终才完工,而后再运回北京,送入皇宫,乾隆皇帝再在其上题字,这件巨大的艺术作品才算完成。

不管乾隆皇帝个人的意图如何,在客观上,一方面,通过匠人之手,古代劳动人民开山治水、战胜自然的生动场面,艺术地显现于巨玉之上,以“玉山子”为载体流传至今;另一方面,“玉山子”显示出了杰出玉雕技艺,在我国玉器工艺美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创举,显示了我国各族人民非凡的才能和智慧,也使之成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器,堪称稀世珍宝。

所以,“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在和田留下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精美织锦;而“玉石之路”以和田为起点,精美的和田玉打开了一条数千公里的中西交流之路,催生了后来的“丝绸之路”,推动和见证了中国辉煌的玉文化。这一切,都成为中华文明宝库最珍贵的和田元素,时刻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当我们再次回味毛泽东同志的“万方乐奏有于阗”这句诗词时,笔者认为,他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中,少不了来自和田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