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一生充当长城“守护神”
2021-12-30崔勇
崔 勇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
罗哲文(1924-2012),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文物学家。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从事古建筑研究。1946年回归清华大学营建系,担任助教。1950年入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从事文物保护与管理及研究工作。历任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古建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等职。规划与主持文物保护工程数百项,出版《长城史话》《中国古塔》《中国历代帝王王陵》《中国皇家园林》《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等论著。他在文物建筑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村镇保护、中国世界遗产申报与保护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可谓众所周知,而其对于长城保护与“长城学”的建立,同样也具有卓越的历史贡献。
与长城的不解之缘
罗哲文生前曾对笔者说过他“累登九镇三关险,踏遍长城万里遥”,与长城结下不解之缘,这是与他毕生所从事的文物保护与修缮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抗战胜利后,罗哲文随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及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刘致平、莫宗江一同来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继续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工作。1948年秋的某一天,时任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的林徽因特意对罗哲文语重心长地说:“过去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距长城很远,但总认为随时都可以去,殊不知一隔就是十多年。长城是古建筑中很重要的一项,不能不去调查测绘一下,工作量很大,你年轻,先去打头阵,探一下路。”于是,罗哲文立即在图书馆查阅与长城相关的史料与地图,确定行程线路。第一次骑着毛驴去北平近郊的八达岭和古北口长城故址瞻仰,这是罗哲文与长城缔结的初缘,真正与长城结下深厚感情,还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维修长城工作开始。
1952年,随着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文物保护与维修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起来。为了工作需要,罗哲文被调任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担任业务秘书。时任国家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郭沫若指出要实施保护与维修长城工作。时任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特意将这一重任交给了罗哲文,让他去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与纲要并付诸实践。面对量多面广、牵涉学科领域繁多的长城保护、维修及研究工作,罗哲文只能首先选择长城的重要地段进行保护与维修。最后经研究决定,他首选居庸关、八达岭长城段作为工作试点。八达岭长城自明代之后的三四百年间无人维修,给人以满目荒凉的沧桑感。在调查研究与文献考证的基础上,经勘测、测绘和设计工作之后,罗哲文与同仁一道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全方位的维修与整饰,使得破败不堪的八达岭长城面貌“整旧如旧”而又焕然一新,从而赢得中外游人的青睐。这是罗哲文万里长征的长城保护与维修及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自此便一发不可收。
青年罗哲文
用双脚丈量长城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罗哲文见证了长城保护与修缮的风雨历程。从1948年冒着战火硝烟只身前往居庸关、八达岭长城调查始,登高山,下沟壑,过大河,攀援险隘,穿沙漠,驰骋原野,历尽艰辛,他几乎走遍了长城的每一个重要地段。穿越上下两千多年的历史隧道,他或足踏,或乘车,或航飞,行程数万里,全方位认知长城。
经过历史文献考证、考古发掘论证及实地勘察,罗哲文对“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长城有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认知。通常,人们只知长城始建于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事实上,由于当时各诸侯国彼此间长期征战、兼并,沿着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出现了秦、齐、燕、赵、韩、魏、楚七大诸侯国,各诸侯国为安全计,纷纷在其境内构筑城墙。这是大规模的、防御性的巨大工程,它不同于一个据点或都邑的城堡,而是构成一条漫长的防线,护卫着无比广阔的区域。这是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军事和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而出现的庞大工程,其绵延之久长、气势之雄伟都堪称奇迹。
长城修筑自秦汉始,此后历朝历代均不断地补充完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长城是全国多民族共同构筑的一道横贯东西、蔓延万里的防御性系统工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令大将蒙恬继续北筑以抵御匈奴的北长城,将战国时期齐、燕、赵、韩、魏、楚等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东起辽东海滨,西至临洮,总长度超过一万里的万里长城。
罗哲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考察、研究,形成了对长城系统深入、全面的认知与解析:其一,将长城视为边境军事防御的连续性墙体;其二,长城是以墙体为主体,以营堡、烽燧、墩台、关城、挡马墙、壕沟等关联一起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三,长城是防御区内的墙体、烽燧、关堡等边境军事工程及相关交通、驿站、军需屯田、生活居住、行政管理的防御系统。
根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城资源调查与研究》课题组2012年《长城资源调查与研究》发布成果表明:万里长城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7 个设区市(州、盟)、404 个县(区、旗);各类长城资源遗存43721 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 段,壕堑、界壕1764 段,单体建筑29519 座,关、堡2211 座,其他遗存185 处。
那么,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何以构成的?长城保护、修缮及研究专家学者告诉我们,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长城由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构成,而长城的单体建筑包括敌台、马面、烽火台、城楼等。其中的长城墙体按照材质可分为土墙、石墙、砖墙、木障墙。
令人遗憾的是,原本非常康健的罗哲文却在2012年5月14日突然溘然长逝。他没能亲眼见证到长城研究更多成果的发布,让人备感痛惜。
长城保护工程的领军者
作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自1951年从清华大学营建系到国家文物局专事文物保护与修缮以来,参与、指导或主持了大量的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工作。从一系列规划与设计方案的制定、实施,到评定、评审、评估,尤其是对长城保护与修缮工程,可以说自上而下、自内而外,他都是身体力行,为长城保护与修缮工作献计、献策、献力,事无巨细,全面关照。
1950年,文化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发布文物保护令,在指示与条例中把长城列为重点保护与修缮工程项目。1961年,国家文物局将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嘉峪关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第二批、第三批又将玉门关长城烽燧、居延(烽燧、塞墙)、金山岭长城、兴城城墙(宁远卫城)等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对长城保护制定了“全面保护、重点维修、重点开放”的政策,高度重视对长城的保护与维修。罗哲文则是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执牛耳者,他为此而呕心沥血。
1984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为依托,发起维修长城的社会赞助活动,并写下“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题词。这既将中国的长城保护与维修推向一个划时代的阶段,也把维修长城的工作提高到爱国主义的历史新高度。在这一题词的感召下,国家对许多古长城段进行维修,如北京的居庸关、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等,天津的黄崖关,河北的山海关老龙头、金山岭、马兰关,辽宁的九门口、虎山长城,山西的雁门关,陕西的镇北台,甘肃的嘉峪关、玉门关、阳关等。
1984年5月4日,罗哲文开始筹备、组建中国第一个长城研究会,并在明长城的东端山海关宣布成立,实现了其成立一个全国范围的长城学术研究机构的夙愿,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金紫光任会长、罗哲文任副会长。1987年6月25日,经过两年多的筹划,在长城研究会的基础上,中国长城学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会上,通过《中国长城学会章程》,推选习仲勋、严济慈、周谷城、杨静仁、魏传统为名誉会长,选举黄华为会长,王定国、白介夫、阮崇武、杨国宇、罗哲文、侯仁之、夏国治为副会长。从此,任重道远的长城保护事业有了切实的组织保障。
1986年,罗哲文(中)、沈阳(前)、王效青(后)一起考察北京司马台长城
罗哲文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考察当地的秦长城
1985年,作为中国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及研究的领军人物,罗哲文与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建设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家郑孝燮,受中国政府委托而共同起草了中国申请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报告并通过审核,使得中国正式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1987年,中国长城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批获得世界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正是倚靠以罗哲文为代表的广大长城热爱者、保护者、研究者的持久努力,才使得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继2003年国务院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的通知》后,国家文物局报国务院批准而颁布了《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明确的目标是“争取用较短的时间摸清长城家底,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安排长城保护维修、合理利用等工作,并依法加强监管,从根本上遏制对长城的破坏,为长城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罗哲文逝世。这对中国长城保护、修缮及研究事业来说是个极大的损失。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大好国内外环境下,长城保护、维护及研究领域内的后学、同仁继承罗哲文等先辈的未竟之业,在原有原则(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手法)与“修旧如旧”理念基础上,以“原状保护”“整体性与原真性”为基本要求,利用新材料与新工艺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长城保护工程中涉及的结构(砖石木)、加固、灌注、风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1986年,罗哲文在北京市怀柔区箭扣长城的最险段上
《罗哲文长城文集》
《罗哲文建筑文集》
开创“长城学”
数十年来,身为首任长城学会副会长的罗哲文,一方面推进长城保护与科学研究,同时著书立学说。他先后著有《万里长城·居庸关·八达岭》(文物出版社1956年版)、《长城史话》(中华书局1982年版)、《万里长城》(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的万里长城》(外文出版社1986年版)、《燕京长城》(中国画报出版社1989年版)、《世界奇迹——长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罗哲文长城文集》(外文出版社1996年版)等。更为影响深远的是,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全面系统地提出并建构了“长城学”。
在中国历史上,长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朝停止大规模修筑为止,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中西交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历史悠久,气势宏伟,内涵丰富。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它广泛涉及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工程技术、文化艺术以及中西交通、地质、水文、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价值和意义无需赘言。随着长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参与长城研究的人数不断增长,相应地产生了高度综合和总结各学科有关长城研究成果的需要,以求全面、系统、正确、深入地认识长城的本质与内涵,进一步提高长城保护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必要建立蕴藉实践理性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关长城保护与研究的理论体系。“长城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历史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罗哲文(中) 在世界遗产大会上代表中国发言
“长城学”本质上是研究长城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任务是对人类一切科学认识活动中涉及长城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上的综合,以达到对长城总体上的科学认识。对长城的综合研究就是通过对文献史料、遗迹考古、保护实践案例的辩证分析与综合,使得研究成果能如实地反映出长城历史具有的文化历史综合性。质言之,“长城学”应包括大致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长城综合、系统、科学的理性认识,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二是努力利用多学科、全方位认识与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提高对长城综合认识的能力。
就“长城学”的内容与基本范畴而言,它涉及长城历史渊源、中国军事史和军事科学、经济史、地理学、民族学、建筑工程学及其保护与修缮、旅游开发、作为物质与精神文明双重载体的长城文化与长城精神等众多研究向度。
就“长城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而言,“长城学”研究可采纳文献考证、田野考察、度量与测绘、建筑考古、遥感技术与数据库、社会科学(含历史学哲学民俗学民族学美学人类学)等诸多方法。
综上所述,这位曾用双脚丈量长城的老人最终又用半生的心血开创了“长城学”。
罗哲文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兼助手齐欣在《罗哲文从来都说还有希望》的纪念文章中这样写道:“罗老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他的离去,使中国古建筑维护领域失去了一位行家,使中国文物保护事业陨落了一位泰斗,我们也由之失去了心中的一面旗帜、一个象征。”
注释:
[1]晨舟:《罗哲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 页。
[2]李大伟、张依萌:《20世纪长城认知与保护实践》,《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第23 辑,天津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3]齐欣:《罗哲文从来都说还有希望》,《京华时报》2012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