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辅助西医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2021-12-29申斯窦旭辉吴彦云武宁霞包琪琪
申斯 窦旭辉 吴彦云 武宁霞 包琪琪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9-0006-02
脑梗死为临床典型且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粥样硬化为其主要诱因,一旦血管内膜受损会诱发血管闭塞、供血不足及血液循环障碍等症状,致使神经功能障碍。本病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中老年男性为本病好发人群,资料称其发生率为20%~25%。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出现,本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本病发生后若无法及时控制病情发展会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即使救治成功预后也较差,可能出现程度不一的瘫痪或身体残疾。本病会对患者生命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且加重社会与家庭经济负担。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较多,但毒副反应较多,且对药物的用药时机无确切指南指导。近年来临床采用中药方辅助治疗本病,中医学将其纳入“中风”范畴,气血虚弱、情志失调、阴阳失调及经络阻塞为其病机,治疗需注重醒脑开窍、通络补气及祛瘀活血,故本院应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方,现选取患者86例,将其效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6 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与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修订的诊断标准相符,中医诊断标准如下:上或下半身运动受限,口嘴或舌头歪斜、语言障碍及感觉障碍敏感性减轻,偶有盗汗乏力、面唇色白及舌苔粗短之症。所有患者均经CT与MRI检查确诊,入组前1个月无抗凝药应用史与大动脉出血史,1周内无溶栓史;排除多发性脑梗死、过敏体质、出血倾向、昏迷、溃疡病史、严重感染及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本研究。数字随机法均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性29 例,女性14例,年龄为38~75岁,平均年龄为(57.3±6.4)岁;病程为1h~70h,平均病程为(32.7±7.5)h。观察组中男性30 例,女性13例,年龄为39~73岁,平均年龄为(58.4±6.9)岁;病程为1.5h ~72h,平均病程为(33.6±8.2)h。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包括保持卧床,呼吸支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等治疗;西药给予100mg 阿司匹林肠溶片(产自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号为国药准字J20130078) 或75mg 硫酸氢氯吡格雷(产自赛诺菲(杭州) 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国药准字J20180029)口服,1次/d,疗程为14d。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中药方剂化痰通络汤加减方辅助治疗,药方组成如下:法半夏、远志、石菖蒲、橘红、川芎、枳壳、炙甘草各10g,丹参、党参及茯神各15g,加减方:肢体瘫软加羌活、鸡血藤各10g,严重头痛者添加夏枯草与石决明。上述药方1剂/d,用水煎服,于早晚温服,疗程为14d。
1.3疗效判定标准
于治疗前后利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 评估两组神经功能,分数越高代表越严重,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消失,与治疗前相比NIHSS 评分降低≥95%判定为痊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NIHSS 评分降低≥ 70% 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NIHSS评分降低≥70%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NIHSS评分降低≥30%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NIHSS评分降低<30%判定为无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利用ADL评分评估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共10 项,100分为总分,分数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于相同时间点应用mRS 评估两组残障情况,完全无症状为0分,严重残障为5分,分数越高代表残障越严重,生活自理能力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SPSS21.0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处理,n/%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χ2进行组间比较;标准差(x±s)和均数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若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比对照组76.7%明显更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及NSE、Ang-2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NIHSS、mRS及ADL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P<0.05)。见表2。
3讨论
脑梗死因脑血管急性障碍诱发的局灶性或突发性脑功能障碍,其发生与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纤溶、抗凝及凝血等因素相关[3-4],梗死中心区的神经细胞死亡速度快,其周边缺血半暗带存在程度不一的瀑布级联反应,不可避免会发生再灌注损伤,而神经细胞凋亡与水肿形成的主要诱因为自由基损伤。早期治疗脑梗死的重点在于将局部脑血流恢复及保护缺血性神经细胞,超早期则主要采取溶栓治疗,但诸多因素如治疗时间等会导致患者丧失这一宝贵时机。
西医治疗脑梗死有一定效果,原则在于改善脑部缺血区域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研究稱脑梗死缺血密切关联血小板聚集,因此开展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利于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目前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被广泛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其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疗效优良,特别是在一二级预防中为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药物之一。该药物可抑制乙酰化环氧化酶活性,干扰花生四烯酸结合其活性位点的过程,还可将血栓素A2合成阻断,进而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但治疗期间若用药剂量大也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酶作用,导致抗血栓效果受损。氯吡格雷为ADP受体拮抗剂,亦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经由血小板受体结合于二磷酸腺苷后发挥选择性抑制作用,还可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的活性。相较于阿司匹林,该药物主要抑制血小板的诱导聚集,发挥解聚之效;还可结合于红细胞膜将其变形功能改善。但用药后需经肝脏P450酶转化后才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之效,故而多采取口服的方式,以充分发挥药效。
中医将急性脑梗死纳入“中风”范畴,淤血、痰浊互结为其病机。化痰通络汤方中石菖蒲可醒脾化浊、解郁祛痰,党参可补肺健脾、补血益气,丹参、可通络化瘀活血,枳壳可宽胸行气、化痰除痹,川芎可止痛祛风、行气活血,橘红、茯神可化痰健脾,炙甘草可健脾补气,法半夏可除湿化痰,远志保肾护心,全方共奏化痰通络、活血行气及止血定痛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的川芎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将脑灌流提高,将血液粘稠度降低,有显著的化瘀活血之效。方中诸药合用亦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积聚、将血液循环改善、清除氧自由基及抗氧化等效用,因此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均能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中药方剂化痰通络汤加减方辅助西医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优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