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建构

2021-12-29欧庭宇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中国梦文化自信

[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肩负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伟大实践中,建构起了一套历史有续、理论有力、价值有义的民族复兴话语。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演进,经历了“民族复活”的话语阶段(1921~1931年)、“民族解放”的话语阶段(1931~1949年)、“振兴中华”的话语阶段(1978~2002年)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阶段(2012年至今),并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主体、目标、道路等维度中交互演绎,呈现出全面的、立体的、具体的、持久的理论形态。新的历史条件下,亟需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建构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把握话语特征,厘清民族复兴的话语形态;挖掘话语要素,完善民族复兴的话语内容;改进话语方法,增强民族复兴的话语影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体系;文化自信

[作者]欧庭宇,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01。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4-0062-0007

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且能产生理论的时代,而话语体系建设就是理论供给的途径之一。回顾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历程,就是一场肩负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使命的实践,这个实践中建构起了一套历史有续、理论有力、价值有义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基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改革开放以来、新时代等不同时间节点的“民族复兴话语”研究,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文献参考。譬如,曹威伟等人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间节点,对“民族复兴”话语演进进行现实考察,认为“这一演进对于保持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以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1]。又譬如,李增添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启示,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民族复兴话语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但基于建党以来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研究的考察略显不足,尤其是对“民族复兴话语”的理论内涵探讨不足,这使得其价值评价的精确性有较大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仅仅是人为地时间补充,而是过去一百年的民族复兴之路,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3]35等民族复兴实践。通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复兴话语建构实践的纵横考察,凝练与总结民族复兴话语的理论内涵与未来走向是现阶段的重要仪题,希冀能为学术界贡献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演进阶段

话语是一个民族的时代声音,是对所处的历史阶段赋予相应的历史使命的态度与决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了“民族复活”“民族解放”“振兴中华”“中国梦”等不同话语阶段,形成了关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话语体系。

(一)“民族复活”的话语阶段(1921~1931年)建党之初,面对国力衰微的近代中国日渐走向深渊的境地,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民族救亡的责

任,发出了“民族复活”的话语,用自身的呐喊与斗争去争取民族复活的权利与机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基于国际视野看待民族复兴的问题,揭示了西方国家正在以区域性话语逻辑替代全球性话语,使中华民族的自身话语陷入世界暗角,中國共产党亟需解决“民族复兴”的问题,争取话语主动。他认为,“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得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4]578。十月革命为中国共产党送来马克思主义,为民族复活注入了新的灵魂和力量,也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带来了“重振复兴”“更生再造”的话语决心和信心。陈独秀将科学与民主作为“民族复活”的重要武器,高度重视民族素质的提升,将民族复活的希望寄托于广大青年,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5]4等基本要求,号召要以奉献精神去争取“民族更新”[6]286。除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发出了

“民族复活”的誓言外,还有周恩来的“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7]22、瞿秋白的“‘新式的’无产阶级化”[8]58、恽代英的“以求中国的返老还童”[9]122等一系列“民族复活”话语,尽管表述差异较大,但均彰显了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探寻民族复兴之路的共同理想追求。

(二)“民族解放”的话语阶段(1931~1949年)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解放”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最大公约数,但国民党所传导的“民族复兴论”并非为了民族解放,而是企图建构的是独裁的、威胁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复兴话语进行了反击和揭露,批判国民党的“卧薪尝胆”实质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主义,更是卖国叛国的谰言口号。为了民族大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逼蒋抗日”变为“联蒋抗日”,不再使用“反对蒋介石卖国”类的政治话语,而是调整为“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民族解放”话语,从而由严厉的批判转化为正面的肯定。譬如,张闻天和毛泽东在致周恩来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电报中提出:“中华民族之复兴,日本帝国主义之打倒,将于今后的两党团结与全国团结得到基础。”[10]536尽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统战意义”使用了一定数量的“民族复兴”这一政治话语,但绝大多数使用的是“民族解放”的习惯话语,譬如“民族解放”“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民族解放斗争”“民族解放事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解放任务的担当性和话语使用的科学性。倘若中国共产党不顾及实际情况而贸然沿袭“民族复兴”这类的政治话语,则无法摆脱国民党的话语主导,也难以精准定位民族解放的现实坐标、体现自身地位的独立性。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目标、战略和步骤作了深刻总结,基于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勇挑民族复兴的重担,务实选择民族自卫战胜利和民族解放的现实任务,用“民族解放”的政治话语表达民族复兴的现实坐标,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使用民族复兴话语的深思熟虑。

(三)“振兴中华”的话语阶段(1978~2002年)

未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纳入民族复兴话语阶段,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鲜有提及民族复兴的政治话语,只是通过“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强国”这样的论断表达了民族复兴的思想。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重提民族复兴话语,在不同场合表达了“振兴中华”的政治话语(虽然1978年使用了“文艺复兴气象”,但绝大多数使用“振兴中华”),并且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得到集中体现。邓小平基于振兴中华与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的紧密联系,在1985年会见李政道时使用了“振兴中华民族”,即“有理想要有个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振兴中华民族,把我们民族发展起来”[11]549。并于1987年再次会见李政道等华人科学家时指出:“我们都是立足于振兴中华民族,口号是‘振兴中华’。”[12]357基于“振兴中华”的国际视野,邓小平指出:“我们集中力量搞好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13]1452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7处提及“民族振兴”的概念,譬如“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会议等不同会场中广泛使用。如果说“民族解放”的政治话语契合“站起来”的民族姿态,那么“振兴中华”的政治话语正是由解决温饱问题向人民生活的小康目标迈进,是对“富起来”作了初步的概念浓缩和意蕴提升。因为改革开放之初至二十一世纪之初的前“两步走”正是由“物质振兴”向“全面振兴”过渡的重要战略,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明了“振兴中华”是中国人民朝着“全面文明”的未来去向。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阶段(2002年至今)翻开党的正式文献,发现最早提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话语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但当时并未广泛使用,是因为所处的现实阶段并未达到这一要求。二十一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一政治话语逐渐成为党的“官方话语”。其中,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分别使用了11次、7次。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阶段?至少可以从胡锦涛两次讲话中寻找到理论依据,一次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中华民族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14]29另一次是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15]6胡锦涛的讲话论证了新世纪之初迎来了民族复兴的难得机遇,美好图景近在眼前,需要我们砥砺前行。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最具豪言壮语之一的民族复兴话语,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6]36。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讲话反复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词汇,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两个百年目标”联系在一起,随后在政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热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话语,达到了27次,对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谋篇布局、发展方略作了全面而具体的阐释。除了习近平的豪言壮语实现了历代民族夙愿与时代梦想的对话外,用“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17]8的政治话语实现了中国话语与国际话语的对接,用“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8]4的政治话语实现了中华民族话语与中国人民话语的相呼应。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复兴话语”是民族复兴话语的最新表述,实现了由中华民族本身向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福祉覆盖、由现代化的学习者向世界的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使民族复兴话语落实到战略规划、制度规章、步骤设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理论属性

任何事物包括其历时性形态和共时性形态。对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发展的考察,既要回溯与凝练其话语演进,厘清话语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等过程,讲清民族复兴话语“怎样形成”的问题,又要归纳与总结其理论内涵,回答清楚民族复兴话语“是什么”的问题,尤其谁是主体、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走什么样的道路等关键性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主体属性

人民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回答“为了谁”的奋斗旨归和“依靠谁”的复兴力量等重要问题的方向与原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中国人民的夙愿,用“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9]42的民族复兴话语回答了人民主体性、利益共同性,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均有力彰显了民族话语与人民话语的有机统一。民族复兴话语的主体性既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原则,包括周公的“保民”“惠民”主张、孔子的“富民”“育民”思想、董仲舒的“君王为民之心脏、民乃为君王之身体”观点、李世民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论断,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核心理念,尤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学者对民族复兴话语中“人民”的频次作了全面统计,其计数达到复兴话语的前列,“在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复兴话语体系当中非常稳定地列第6、第5、第3这样的名次”[20]63,亦用了民族、同胞、儿女、各民族等词汇来体现复兴话语中的人民导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哲学结论,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依靠主体。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先进志士为民族复兴大任而前仆后继,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使民族复兴的话语坐标由“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曲折性探索指向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转折性胜利,再到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历史性成就,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话语思想始终集中人民智慧、汇聚人民力量,从而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引上康庄大道。当然,这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性话语主体。中国共产党批判性赓续了传统民本思想,基于人民主体性与中国具体实际,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持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话语思想,为发挥人民群众在民族复兴的主体作用指引方向,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目标属性

近期,唐亚林教授在《解放日报》阐发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观点,其中,中国共产党能长期执政的奥秘是有效平衡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本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好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目标性问题。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目标是建立新中国,而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阶段时,其目标就是建设新中国,更好地推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起的惟日求索目标,也是孜孜于民族复兴的话语表达。从1940年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共七大的“中国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到七届二中全会的“先进工业国”目标,再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将一贫如洗的旧中国改变成为改天换地的新中国这一民族复兴目标话语转变。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承袭“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话语表达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将“高度文明和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奋斗目标,到了党的十三大将民族复兴的话语表达进一步升级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近期解决温饱、进入小康的眼前目标及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这一话语表达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目标提法更具丰富内涵。党的十五大,提出“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復兴话语,对前面提出的目标主张作了进一步补充。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族复兴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的复兴目标,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甚至还提出了“文化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等十二个强国目标及一流企业、一流大学和一流军队等“三个一流”目标。复兴话语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整个百年目标的话语表达而言,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不仅体现了奋斗目标的递进性和预见性,又体现了目标定位的客观性和时代性,这主要反映在依据历史方位和人民需求而使民族复兴话语与时俱进。譬如,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比党的十三大的目标预期有所提前,密切契合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同时,应看到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重现整合和解读了传统意义上的梦想与民族复兴的话语,摆脱了落后的、保守的复古话语,将民族复兴话语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话语系统,摆明和平与发展的话语立场,有效连接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使民族复兴话语的目标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国际性。

(三)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道路属性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于国情和民情而艰辛探索的民族复兴道路,解决国家和民族所面临不同历史性课题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指出“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21]28。可见,中国道路是民族复兴的话语自信之底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思想深度。从延安整风时期所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到改革开放的“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话语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话语自信,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保证。二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视野广度。无论是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政治话语、周恩来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话语还是邓小平的“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的立场话语、习近平的“拒绝零和博弈,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所走的民族复兴道路是一条和平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道路,彰显了中国道路的和平属性。三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政治高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话语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道路的建设话语,再到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改革话语,均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对“走什么道路”的艰辛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及党员干部的先进示范,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理想逐渐化为现实。

三、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时代建构

在语言学领域,一些学者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将话语“视为现实的反映或表征而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从语言/语篇或符号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22]。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除了考察其历史演进与理论内涵外,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如何话语建构的问题。

(一)把握话语特征,厘清民族复兴的话语形态

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形成是通过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转化为社会公众的普遍共识并确立为大众意识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最新表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历经百年实践而形成的,形成了代表工农阶级利益的政治话语、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民族话语、观照社会现实的实践话语等基本形态。一是把握政治话语,坚持民族复兴话语的思想指导性。自中国共产党诞生起,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作为把握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政治武器,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不断释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光芒。虽然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真理不会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而失效,但会因为民族话语的差异性而影响话语传播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表达要善于结合中国历史、中国气派和中国实践,将其转换为具有中国概念、中国思维方式和中国文化品格的民族复兴话语。民族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3]26,为民族复兴插上“定海神针”。二是把握民族话语,突出民族复兴话语的主体性。翻开近代史,我们的主权丧失、割地赔款等一系列被动挨打,往往是帝国主义利用民族之间的隔阂而坐收渔人之利。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24]31民族复兴话语所覆盖的受众主体是所有华夏儿女,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结合各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向各民族讲好“彝海结盟”的军民团结故事、“汉族孤儿和蒙古族母亲”的民族互助故事、中越边境“新特区”的兴边富民故事等民族复兴话语,进一步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三是把握实践话语,指向民族复兴话语的归属性。民族复兴不能仅仅展望与讨论,而要回归实践。民族复兴话语要将话语主题围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新创造的发展问题,聚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讲好“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扶贫故事、“万人空巷看女排”的体育故事、“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科技故事、北大医疗队的疫情防控故事等奋斗典型,为受众群体提供系统的、具体的实践话语,帮助他们深化认知民族复兴的“前世今生”。

(二)挖掘话语要素,完善民族复兴的话语内容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持续的、完整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尤其是习近平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话语表述,其话语结构轮廓已初见成形。挖掘其话语要素,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民族复兴话语内容,传播中国话语。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民族复兴的实现主体。党的十六大用“两个先锋队”对中国共产党作了民族复兴历史任务的角色定位,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强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要求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同时,关于人民的角色定位,习近平用海外侨胞的

“不可替代的作用”、港澳与大陆人民的守望相助、两岸胸怀民族整体利益等话语表述,表达了民族复兴必须依靠人民的团结力量。二是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战略规划。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描绘了民族复兴的路线图,制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目标时间表,为民族复兴作了清晰的战略规划。三是中国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中国道路是一条独立自主的复兴道路。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再到“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民族复兴散发蓬勃生机。中国道路是一条尊重民智民意、坚持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秉持新发展理念的民族复兴道路,也是由一穷二白时代到快速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跨越道路,更在历史与实践中证明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唯一道路。四是中华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民族复兴不能没有精气神,从党的十六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5]280到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组成的中国精神,这一系列话语表述,充分肯定了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之魂。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民族复兴的国际担当。民族复兴不是封建回归、旧梦回顾,而是融合世界、屹立世界、为世界做贡献的情怀担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用世界视野观察和解读时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族复兴全局,提出了政治上持久和平、经济上共同繁荣、文化上开放包容、秩序上普遍安全、生态上清洁美丽的“中国话语”,不断扩大合作共赢的“朋友圈”,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增强国际社会对民族复兴话语的认同感,为民族复兴营造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

(三)改进话语方法,增强民族复兴的话语影响

民族复兴话语是意识形态范畴的理论问题,亟需置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哲学关系中现实考察,方能真实看清民族复兴的话语传播现状。要改进话语对策,对民族复兴话语的传播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增强其话语影响力。一是增强民族复兴话语的传播说服力。要警惕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对民族复兴话语的诋毁和否定,制止人们对民族复兴话语的消极认知和过度解读。要厘清价值层面(理想信念)、认知层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不同群体层面(每个人实现人生的理想)的中国梦内涵差异,用图文声像的叙事话语讲透道理、融合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将“网络热词”融入生活话语等话语方法,增进人们对民族复兴话语的理论认知和思想认同。二是加强人们的民族复兴观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人民、实践、历史、民族和国际等几个层面,全面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的基本涵义。这为民族复兴观教育指明了行动方向。要积极关注人们的价值观、历史观、现实观、理想观、国际观问题,引导和帮助人们深刻把握民族复兴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通过“四史”教育加深人们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知认同,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心,培育担当复兴大任、永葆人类情怀的时代新人。三是增强民族复兴的国际话语权。从现实状况来看,民族复兴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与文明古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地位未能匹配,其原因在于国际话语权不够强大。除了优化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全球治理、增进互信、促进和平、推动发展等“中国方案”本身外,要注意中国梦这类具有国家形象的关键词翻译研究,避免经验主义的直接翻译和教条主义的生硬表达,凸显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和平和独立自主的方式追求自身现代化等中国话语属性。同时,由于国际受众对人物特征更为感兴趣,还要结合民族复兴的典型人物,以故事化方式记录领导人、企业家、教育工作者、科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人物先进事迹,展现普通人物为梦想奋斗的故事,使国际受众全体感受到民族复兴是扎根群众、现实可见、形象具体的复兴梦。

参考文献:

[1]曹威伟,刘新春.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演进[J].理论导刊,2019(12).

[2]李增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4(7).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罗平汉.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898—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8]瞿秋白.瞿秋白游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9]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局.台湾问题文献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4]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5]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9]本书编写组.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修订):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0]牟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体系的形成及其要素[J]理论与改革,2020(6).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2]辛斌,高小丽.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5]李新泰,孙占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问题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奉媛〕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中国梦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