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2021-12-29郑明顺刘秋月姜明杨洋

中学生物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认证培养模式

郑明顺 刘秋月 姜明 杨洋

摘要 在专业认证来临的时代,打破原有视野的局限性,重新论证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审视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认证要求之间的差距和不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創新,强化师资培养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研究并确立可度量的、能满足基础教育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关键词 专业认证 生物科学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师资培养一直采用封闭、定向的培养方式,即中小学教师均由师范院校的各专业承担培养。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出台了《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具体条件以及考试程序等作出相应的规定。一直到2000年,这一制度主要用于存量教师的管理。

2000年,教育部出台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但直到2011年以前,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仍享有某种“特权”,师范类毕业生毕业时达到普通话资格要求、教师教育类课程及格的成绩单、完成规定时限的教育实习并合格等基本条件,通过所在师范院校或所在地教育部门申请通过就能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2011年,教育部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国家标准》,教师资格制度的实行打破了师范专业对教师培养的垄断,使不少综合性大学也加入到师资培养中来,教师教育原有体制被打破,流动体系加快形成。

2017年,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启动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发展进入了专业认证时代。当前,教育部已经把深入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推进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建设高水平师范专业列为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就师范院校来讲,应对师范专业认证大背景下,不断推动原有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而紧迫的内容。

1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牡丹江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前身是生物教育专业,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发展,为龙江大地培养了大批合格的生物师资及专业人才。随着时代发展及专业建设调整,从过去专注于基础教育生物教学师资到如今培养更加开放的教学及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不断调整变化,但从应对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来看,仍然存在的以下几方面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度不够,毕业要求的产出导向不足

学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目标中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定位,也有关于师德修养、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涵盖了适应基础教育要求和改革发展,培养生物教学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相关表述。但是按照师范专业认证中关于培养目标确定,要体现目标定位加目标预期的要求,可以看出学校向社会做出的人才培养承诺与向学生做出的学习发展承诺清晰度仍然不够,毕业要求中体现职业道德与素养、社会责任,职业能力与职业成就方面仍需进一步清晰完善。

1.2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不足,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构建了基于基础教育卓越师资培养的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但从课程机构及学分分布比例来看,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比例仍然不足,占比较低。基于“一个完整,两个结合,三个贯通,四个覆盖”累积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还不能完全体现专业认证的要求。课程建设的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善。

1.3教师教育团队师资建设有待强化,专业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亟待加强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师资队伍要求仍有差距,教师教育团队师资有限,双师型教师不足,尤其是有初高中一线生物教学经历的教师缺乏,对目前生物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沿研判分析不够,教师继续教育与研修不足,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不足。

2基于专业认证角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2.1改革生物科学(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五位一体课程体系

学校要遵循“顶层设计、优先发展、强化优势、注重创新、追求卓越”的师范生培养理念,更加注重师范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培养,注重培养师范生智力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基础教育未来教师。

1开展教师职业教育。通过开设教师职业修养的课程深化教师职业课堂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案例以及阅读励志书目、师德案例教育以及优秀师德影片鉴赏等多种渠道,引导师范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2开足专业知识教育。处理好专、精、广的问题,夯实学科基础,开设足够的专业课程,达到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的基本要求。突出教学技能培养。公选课设置技能课程模块,包括微格训练、三字一话、教师口语、写作、研究方法、演讲技巧等;同时,增加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每名师范生独立制作完成一个课件、一节微课视频。

2.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案例库、资源库建设,重构课程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师职业理念和教师道德规范有机融入课程讲授内容,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教学技能培养融为一体。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把生命科学前沿知识、最新成果以及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最新标准和要求、国内外中学生物教育中的亮点做法纳入课程资源和课程体系,注重将学科专业的知识内涵转换为基础教育

教学的优质课程资源。

2围绕“精减、更新、拓宽”的方针进行教学内容

与课程改革。减少课程中的重复性知识,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合并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构建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教学效益。

2.3以教学效果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以“互联网+”引领教学方式改革

1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做合一”“为发展而教”思想,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把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以及翻转课堂、思维导图等教学模式引入师范课堂,让师范生在轻松互动的环境中掌握生物科学师范类课程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学习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教学方法,在受教育中掌握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以“互联网+”思想为引领,构建高效率课堂。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教学流程,开展MOOC、SPOC网络开放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积极使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手段,以互联网思维管理班级和课堂。建立师范生双导师制度,探索小班化、研修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围绕与中学生物教学相切合的选题,自由组合成多个研修小组,由高水平教师和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或教研员担任导师。

2.4推进完善从专业认证角度出发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实现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贯通,构建“统一模式-职业体验-见习实习-强化技能-素质拓展”四年一贯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在第六学期集中安排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18周。推行“课前10分钟演讲”活动,提高师范生表达、表演、合作、设计等能力。从大一开始分阶段进行教育见习,每个学期增设实践周,每次见习设立“微主题”,让学生感知、体会和认识中学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以及基础教育不同阶段的教学规律,体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环境。

2强化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对三笔字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说课和讲课等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过关达标活动,不过关者不能参加教育实习。关注师范生试讲第一堂课、实习第一堂课和入职第一堂课,培养师范生设计“两案”的备课能力,即“教师教学设计——教案”和“学生习得设计——学案”。举办模拟课堂、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普通话大赛等活动,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

2.5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推进师范生素质拓展1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必修课程。加强师范

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细化教学内容,以道德素养、师魂塑造、师德养成等为主线,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特色教学。

2开展师德标兵进课堂活动。努力塑造“以师为荣、以师为本、两代师表”的师范文化,改革师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邀请校内外优秀教育家、先优个人和道德模范,举办师德报告会、师德演讲比赛、师德专题研讨等,感染和涵养师范生师德养成。

2.6打造师范专业胜任师资队伍,构建师范教育协同创新体系

1要优先保障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和培训提高。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任教师比例达到标准,通过成立学科教育教研室,打造高水平的教学论课程教学团队,形成相对稳定且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构建由中学生物名师、市生物教研员、教师教育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2要建立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幼学校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科学制定《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学生技能训练方案》,强化教育见习、实习与研习,培养和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积极与国内高水平师范大学、教育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交换学习、学科竞赛和培训考察等方式,不断拓展学生视野。

3推进师范专业建设与国际化接轨。开发海外研修项目,引入高水平外籍教师,引进教师教育优质课程和教材,与国外相关高校建立教师教育网络平台。每年选送2%的优秀师范生赴海外进行教育见习、交流和学习。4积极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积极发挥基础教

育研究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作用,与属地初高中、教育研究院、实习基地学校等开展质量监测、第三方评估、教师培训、课题设计、教学成果总结、科研项目合作等多方面合作。对接3~5所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办学特色挖掘等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服务、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能力。

2.7强化师范专业认证的多重保障,构建过硬的质量监控体系

1成立师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統筹推进师范专业改革、发展与建设工作。根据生物科学专业办学基本数据,合理确定师范类学生的招生规模,通过录取高质量师范专业生源,把好师范生入口关。

2加强专业的办学条件建设。牢固树立师范专业是学校鲜明底色的教学理念,保持和巩固发展好学校老牌专业,争取的各项经费优先用于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合理分配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建设项目经费;充分利用学校语言技能、书写技能等教学技能训练室、实验室,移动学习平台和“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确保专业教学技能训练、远程见习实习和校内外协同研习等实践活动得到实现。

基于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认真思考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时,可以发现专业发展的现实与专业认证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将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理念为遵循,努力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时囿于高校及专业自身视野的局限性,积极促使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开展对中小学校等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加强对基础教育实践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研究,充分吸纳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基础教育领域对相关教师的现实和未来需要以及各专业的实际,最终培养基础教育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专业认证所要求培养规格。

参考文献:

[1]吴能表,石定芳.专业认证核心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贯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1):1-5.

[2]张正贵.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52-54.

[3]彭少健,陈少波.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和造就广播电视传媒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1):5-11.

[4]王立军.师范教育如何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3-01-21(005).

猜你喜欢

生物科学专业认证培养模式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生物教材的应用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