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翻译中注释的修辞形势解读

2021-12-29赵文

南方论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英文版典籍理政

赵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中国国情、社会发展、政策方针、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主要涵盖政治文献、新闻文本、公示语、信息资料、汉语典籍等五类文本的翻译[1]。本文基于修辞形势理论,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版[2-5]的篇末尾注为例,研究外宣翻译中注释的方法与原则。《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出版发行三卷,其英文版是外宣翻译的代表作,深受国外受众欢迎,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典范。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版都包含必要的注释,以尾注形式附于篇末。翻译团队深入考虑受众需求与对外传播效果,“精心编写了大量注释词条,其中包括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历史背景等知识,既满足海外读者理解和查阅的需求,也是很好的对外宣传”,“外文版本还贴心地将只有中国读者需要的注释在翻译时去掉,如海外读者已经熟知的狄更斯等”[6]10。翻译过程中对注释的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目标受众认为英文版“非常清楚、自然……而且这本书对章节、演讲的有关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注解都非常详细”[7]。

一、修辞形势与外宣翻译

修辞形势理论(Rhetorical Situation)由美国当代修辞学家罗埃德·比彻(Lloyd Bitzer)提出,其基本观点是修辞话语产生于修辞性的形势或情景中,是对已经存在的修辞形势或情景做出的适切反应。修辞形势可以理解为由一系列人物、事件、物体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组合所呈现出的一种实际存在或潜在的缺失。如果能因势而动,通过相应的修辞话语制约人的决定或行为,极大地改变缺失,将能完全或部分地消除缺失[8]。修辞形势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缺失(exigence)、受众(rhetorical audience)和修辞局限(rhetorical constraints)。缺失指迫切需要弥补的缺陷、需要通过修辞话语解决的、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受众指能够被修辞话语影响而采取行动、改变现实的人。修辞话语旨在影响受众,唤起某种期待的行动。修辞局限指修辞形势中的制约因素,包括一系列人物、事件、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制约受众改变缺失所需的决定和行动。

学者们尝试将修辞形势与外宣翻译研究相结合,探索提升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强调修辞者与受众的互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调适,实现译文的修辞目的。面对大众的翻译文本属于修辞话语,“都是出于消除、改善或缓解某种缺失的动机或目的,有其希望达到的目标”[9]79。修辞情境理论可以拓展对外宣翻译语境及外宣翻译目标的认识和理解,指导外宣翻译的选材、择语和谋篇[10]。

首先,外宣翻译过程中应考虑需要弥补的缺失,主要包括受众不熟悉、渴望了解或容易误解的内容,例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倡议等理念和政策主张。由于目标受众对中国发展、路线方针、历史文化等信息的需求与缺失,翻译时可以通过增加注释、调整注释内容等方法,提高文本的可读性。弥补缺失契合目标受众了解中国发展、寻求中国经验的需求,介绍治国理念、施政方略、发展现状、内外政策等,阐明中国立场,缺失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也涉及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同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语言风格鲜明,善用诗文典籍、谈古论今,升华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翻译过程中应考虑目标受众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故等方面的缺失,帮助受众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外宣翻译应重视受众的地位,充分考虑其需求和兴趣。“外宣三贴近”原则强调受众的重要性,指出对外宣传应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发行量的新纪录。海外读者群体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而大幅拓展,阅读群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关注中国政策与发展现状的政府高官、政党领袖、学界专家,而且包括各个行业领域的广大读者,与普通读者近距离接触使受众群体更为广泛[12]。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中国的熟悉程度不同,在翻译和对外宣传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类群体的兴趣、阅读目的以及可能存在的缺失信息等因素。

外宣翻译中的修辞局限主要体现为目标受众在语言、社会、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针对修辞局限,需要综合考虑中国特色话语的传播与构建,把握语言文化差异,弥补受众的认知差距。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沟通交流,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语言表达、文化语境、心理需求等,在表达形式、格式规范等方面应契合受众的阅读期待和习惯。翻译过程中需要消解分歧,呈现中国的文化形象,同时寻找中国文化核心思想与西方知识体系的共通之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通过注释等方法克服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修辞局限,译者选择和调整注释内容与信息量,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二、注释方法的修辞形势分析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注释主要包括中国特色表达类、典籍资料引用类、历史人物等文化信息类,分别解释中国特色术语、说明引用的典籍资料出处、介绍历史背景等。注释凸显了弥补缺失、考虑受众需求、突破修辞局限而做出的适切反应,恰当的处理有助于目标受众准确把握正文传递的信息。

(一)增加注释,弥补缺失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包含路线方针、执政理念、政策举措等大量中国特色表达,翻译时对忠实度要求严格,弥补缺失首先表现为增加此类注释,向国外受众阐释其具体内涵。英文版增加的注释主要与中国特色表达相关,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例如:

(1)This refers to the initiative of buildi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t was first proposed by Xi Jinping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13 during his visits to Central and Southeast Asia.

例(1)为英文版增加的注释,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以及提出者、提出时间、场合等背景信息。正文采用直译法将“一带一路”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在篇末增加注释详细说明具体内容,弥补目标受众的信息缺失,帮助受众了解中国路线、方针、政策提出的背景,加深对相关文献的理解。

英文版增加的注释也涉及地理位置、历史事件等语境信息,弥补背景知识的缺失。如下面两个例子所示,分别增加了地名“八宝山”和历史事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注释。

(2)Babaoshan Revolutionary Cemetery, located in western Beijing, is the main resting place for revolutionary heroes and high-ranking officials.

例子对应的中文原文为“活着要进中南海,死了要入八宝山”,英文正文为“enter the central leadership when alive and be buried at Babaoshan when dead”。 音译是地名翻译的常见方法,但音译“Babaoshan”并不能帮助受众理解文献,需要增加英文注释,说明地理位置以及“八宝山”隐含的意义,帮助读者明确正文表达的内容。

(3)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1919-1949)is a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 dictatorship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上例为英文版中增加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注释,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间、革命性质等背景信息,有助于目标受众了解中国革命史和相关历史事件的意义。

(二)删除注释,减少受众阅读障碍

修辞形势理论强调受众预期,弥补信息缺失的同时也需要适当删减注释,由此带来的缺失可以通过正文的解释性翻译等方式进行弥补。某些注释属于译入语受众熟悉的内容,也可以进行删除,增加阅读的流畅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删除了部分与中国特色表达相关的注释,包括“三去一降一补”“两不愁、三保障”等数字类表达,原因在于正文已通过解释性翻译明确了术语的内涵。以“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为例,中文版篇末附有注释,解释该体系包括“指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英文正文直接采用解释性翻译“We need to build a new system for training military personnel, which consists of military school education, field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military education...”,明确表达了中文注释“三位一体”的内容,因此删除注释,减少阅读障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广泛引用《诗经》《孟子》《礼记》等古代典籍,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的语言风格,同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典籍的翻译涉及典籍来源、具体内涵、文化信息等,翻译难度较高。为了减少目标受众的阅读障碍,正文的翻译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等方法,而无需保留典籍原文,对应的中文版注释也随之删除。例如,中文版正文引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篇末附上注释,说明典籍出处。英文版则译为“The Chinese people recognize that it is natural for things to be different”,通过解释性翻译明确了各国国情与政治制度不同的内涵,而未引用典籍原句,注释随之删除。

外宣翻译中还涉及专有名词注释项的删除,尤其是人名的翻译。首先,目标受众比较熟悉的人物不易导致信息缺失,在英文版中无需注释。例如,中文正文“出了斯科比”,文后附有详细的注释介绍人物斯科比,但英文版删除了相关注释。此外,英文版正文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补充人物相关信息,不需要另加注释。例如,中文正文“陶渊明、狄仁杰、包拯、海瑞等很多人都当过县令、知县”附有四项注释,分别介绍四位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籍贯、所处朝代与身份。英文版正文译为“Tao Yuanming (365-427), Di Renjie (630-700), Bao Zheng(999-1062), Hai Rui (1514-1587), and many other officials of integrity were all once county magistrat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in history”,在姓名后增加生卒年月,并增加解释性翻译“many other officials of integrity”,概括说明四位人物共有的正直品质,填补了目标受众的认知空缺,删除中文版对应的四项注释。

(三)调整注释信息量,凸显受众关注点

除了增加或删除部分注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文版的大部分注释在英文版中得以保留,但其信息量根据目标受众的关注点进行了调整。

(4)中文注释:四项基本原则,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英文注释:This refers to keeping to the socialist road and upholding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nd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political cornerston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上例属于中国特色表达类注释,英文版中“四项基本原则”的注释信息有所调整,不仅保留了中文注释已有的内容,还增加信息说明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地位。增加的部分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产发展的政治基石,有助于目标受众准确理解此政策的重要性。

在典籍引用类注释中,中文版注释通常只介绍典籍作者和书名,而英文注释适当调整信息量,如下例所示:

(5)中文注释:见元代王冕《墨梅》

英 文 注 释:Wang Mian: “Ink Plum” (Mo Mei).Wang Mian (1310-1359) was a painter and poet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allusion in the poem is to appreciate things for their qualities rather than their looks, and President Xi was indicating that while China seeks no flattery, it expects honest and balanced reporting.

例子的中文注释说明了正文“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典籍出处。英文版保留了注释,但增加了信息量,包括典籍对应的英文篇名与音译、作者的生卒年月、所处朝代和身份信息,并补充了用典传达的内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表达的思想。丰富信息量有助于弥补目标受众对典故内容、历史人物、中国文化的缺失,准确把握正文传递的信息。

重要人物相关的专有名词类英文注释也根据目标受众的关注点有所调整,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理解正文或进行延伸阅读,例如:

(6)中文注释: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今属重庆)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英文注释:Liu Bocheng (1892-1986) was a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strategist, Marxist military theoretician, and marshal of the PRC.

英文注释删除了刘伯承元帅的籍贯信息“四川开县(今属重庆)人”,而保留身份、职位等需要向目标受众传递的信息。虽然人物籍贯属于译入语受众缺失的信息,但并不影响文献理解,因此保留的信息聚焦在人物的身份、重要地位等方面,克服修辞局限。

三、注释原则的修辞形势解读

译者通过注释等方式,为目标受众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深入理解正文传达的信息,注释的处理应遵循特定原则。外宣翻译中的注释应当注重外宣效果,避免注释过少影响缺失信息的传递和对正文的理解,同时避免注释过多影响阅读感受,力求在信息传递与译文流畅度之间达到平衡。在注释的数量、信息量与格式规范方面,注释的处理需要遵循必要性、适切性、一致性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外宣翻译中注释的翻译首先遵循必要性原则,主要体现为注释的增加与删减。增加必要的注释能够明确中国特色表达、古文典籍等资料引用、专有名词等文化缺省信息或背景信息。英文版增加中国特色政治、经济术语类注释,补充地理位置、历史事件的背景信息,帮助目标受众理解文献正文传递的内涵,弥补缺失内容,详细了解中国的治国理念、大政方针、历史文化知识等。注释位于篇末,诠释受众缺失的信息,而不会破坏正文文本的语义和逻辑连贯性。

删减某些注释而只保留必要注释能够减轻阅读负担。针对中文版的典籍引用类注释,英文版正文采用解释性翻译传递内容,或将典籍出处直接补充在正文中,或整合典籍与典籍作者信息,从而删除中文版原有注释,增加阅读流畅性。处理目标受众比较熟悉的人名等专有名词时,英文版不存在信息缺失,也无需注释。正文也可以通过解释性翻译等方法表述具体内容,如描述人物特征、明确数字类中国特色表达的内涵,而删去篇末注释。

(二)适切性原则

外宣翻译中的注释需要遵循适切性原则,充分考虑原文信息的传递与译文受众的接受程度,调整注释的信息量,详略得当。注释既要补充缺失信息,也要考虑受众的阅读体验,凸显受众关注的重点信息。

英文版注释根据受众的需求调整政治表达类、典籍资料引用类、专有名词类的信息,包括上文提到的增加“四项基本原则”等中国特色表达的重要性相关内容,增加典籍作者、典故内涵的介绍,删去人物籍贯介绍而增加身份信息,以及调整引用资料的出版信息等。

以典籍引用类注释为例,部分中文注释补充典故的出处和原文,但英文重在帮助受众了解大意,在正文解释说明,注释中无需详述具体内容。

(7)中文注释:参见三国时期谯周《法训齐交》。原文是:“交而得其人,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穷达不阻其分,毁誉不疑其实。”

英文注释:Qiao Zhou: Morality (Fa Xun). Qiao Zhou(201-270) was a scholar and official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例子中的英文注释删除了篇名“齐交”与典籍原文,而增加了典籍作者的生卒年月、身份、所处朝代信息。适当的信息增减有助于受众理解正文内容,符合英文受众简洁明了的信息预期,尽力实现信息传达与接受度之间的平衡。

(三)一致性原则

注释的内容格式需要遵循一致性原则,便于目标受众查阅、理解注释内容和正文信息。一致性原则包括信息内容、结构、顺序、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统一,有助于受众熟悉注释体例,克服修辞局限,快速把握注释信息。

以英文版典籍和资料引用类注释为例,典籍类首先采用典籍作者与典籍书名(书名的音译)介绍出处,并包括典籍作者(生卒年月)、作者身份与所处朝代,注释格式规范。例如“Liu Xu et al.: Old Book of Tang (Jiu Tang Shu). Liu Xu (887-946) was an official and historian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其中的冒号、括号、斜体、句号等标点均保持统一体例。资料引用类注释也采用统一格式,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毛泽东选集》等相关的注释均采用“作者姓名+资料名称+资料来源+卷号+版本+出版社+出版地+年份+页码”格式。

四、结语

外宣翻译中的注释主要涉及中国特色表达、典籍资料引用、历史人物等专有名词,用于解释说明正文内容、弥补受众认知和信息缺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通过增加、删除或保留注释,适当调整注释信息量,在弥补缺失的同时增加阅读流畅性和连贯性,引导受众关注重点信息。在注释的数量、信息量、格式规范方面需要遵循必要性、适切性、一致性原则,综合考虑多层次目标受众,做到简洁、适当、规范。翻译过程中,避免注释过少影响缺失信息的传递与理解,同时避免注释过多影响受众的阅读感受,从而跨越修辞局限,提高受众对外宣材料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提升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英文版典籍理政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신시대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环球时报 双语新闻   Bilingual stories
环球时报 双语新闻   Bilingual stories